-
- 殷国前主任医师
-
医院: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科室:
整形美容外科
- 美的使者------广西日报报道
- 作者:殷国前|发布时间:2010-07-22|浏览量:1218次
本报记者 李新雄
采访殷国前教授颇费点周折,预约了几次都因他手术繁忙告吹,好不容易他答应抽出半个小时接受采访了,可当记者匆匆赶到他办公楼下时,又被他抱歉的告知要处理个突发手术采访只好再推迟。对他来说,挤时间接受采访竟成了"奢侈"。他三番五次无奈的"爽约"背后是令人咂舌的工作安排-----一星期要主刀近20台手术、出门诊两个半天、搞科研、还要给博士和研究生上课……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美容外科殷国前
业内人士喜欢用两个成语来通俗地描述整形美容工作,即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为了给患者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殷国前奏响了忙碌的生命乐章。
"医疗是我们的今天"
谈起学医的初衷,殷国前跟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16岁那年他到河池某农村插队,有一次,村里一个小男孩从晒台上摔下来,头骨凹陷、呕吐不止,因为村里没有医生再加上交通不便没法送男孩去县医院治疗,小男孩只能痛楚的等死,那一幕让他心如刀割,殷国前当时立下誓言:有机会一定要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机会来了,恢复全国统一高考的1978年,殷国前白天干农活,晚上点蜡烛啃借来的课本,没有老师、没有教材、没有参考书……凭着不服输的韧劲和机灵的头脑,殷国前在高考中脱颖而出。填高考志愿时,殷国前毫不犹豫全选了学医。后来,他以高分被广西医学院(今广西医科大学)录取。
5年的大学生涯,在殷国前的勤学好问中一晃而过。品学兼优的他毕业后按照当时的分配政策回河池当上了外科医生。在当地,他的医德和医术有口皆碑。5年后,他以过硬的医术获得了调来广西医科大工作的通行证。
说起整形美容,总让人想起"隆鼻"、"抽脂"、"做双眼皮"等词汇,殷国前解释道,其实那只他和同事给人锦上添花的部分业务,真正雪中送炭的工作是要治好患者千奇百怪的病症。
一患者长了两个嘴巴(一个长在正常的位置,一个长在耳朵上),鼻子下的嘴巴一张嘴,耳朵上的嘴巴就哗哗往外流口水,这模样看了有点吓人。就因为这,他在当地被视为怪物,甚至被视为不吉利的征兆,大家避瘟神一般躲着他,为此他自卑得几乎成自闭症了,还一度起了轻生的念头。几经辗转,患者及家人找到了殷国前。殷国前和颜悦色的接待了患者,跟他聊天并为他仔细检查那多余的嘴巴。患者当即感动得哭了:"这几年除了爹妈外都没人搭理我,殷教授不但没嫌恶我这怪样子,还跟我握手给我关心和鼓励,真是比亲人还亲啊。"为了给患者一个满意的手术,殷国前使出浑身解数精心准备,一头扎进书本中查阅资料,除了消化厚厚一大沓中文医学资料,他还查阅了不少英文典籍,同时跟前辈请教,与同事探讨,在对材料几经筛选后他为患者设计了3个手术方案,然后几经比较,挑选了一个最优方案。紧锣密鼓地准备一个星期后,手术成功了。
一患者因患血管瘤,左腿粗壮如柱子,半瘫在床上,苦不堪言;一患者下巴长了巨型肿瘤没法张口吃饭,靠喝流食凄苦度日;一患者长了大脚趾骨,一穿鞋就疼痛无比,无法走路……
林林种种的怪病,在殷国前精湛的医术面前都乖乖"投降"了,一个个痛苦的患者在殷国前的精心救治下重新绽开了笑脸。
手术前与病人做好沟通,手术后做好手术记录、病例记录,给病人拆线换药,遇到难缠的病人耐心解释、宽心安慰……这些别人眼中琐琐碎碎、婆婆妈妈的事情殷国前干起来一丝不苟。"病人的事就是天大的事,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 殷国前如是说。在门诊病房,他不但做医生,还做护士,帮病人翻身、敷药、打针,这些本该由护理人员做的事情,他做得那么自然。殷国前经常跟同事说:"很多病人是来自边远山区的,病人生病已经很不幸了,很多人家里困难,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来住院的。我们应该多关心他们,想办法对他们好些。"他总是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地为病人设计最好、最省钱的治疗方案,能用国产药绝不用进口药,没必要做的检查坚决不做。
殷国前很有危机感,他时常提醒自己,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不断学习新医术,才不会被淘汰。为了练就绝活,殷国前盯紧了学术前沿奋起直追。1992年,殷国前被选派到中国整形外科界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进修。在那他发现中国整形著名教授王大玫独创的"铜针治疗血管瘤疗法"疗效好、安全、费用低。为了学到这项先进技术,殷国前绞尽脑汁。他每天第一个到科室,最后一个离开病房,别人不愿干的苦活累活他抢着干,他加班加点的跟老师做手术,他随身带着笔记本,一有新病例或者新收获马上记录下来。当时,正值春节,许多进修的医生都不愿留在医院值班,殷国前主动请缨揽下了这一任务。当新年钟声敲响时,他正埋头苦读王大玫的专著;当别人吃团圆饭时,他正在病房里认真地巡查……他的勤快和吃苦耐劳给王大玫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一有机会,王大玫教授都会点名让他一起合作做手术去。一年的进修让殷国前收获颇丰:满满几大本学习笔记,密密麻麻的记录了疑难杂症、学习心得,多次跟权威医生的合作手术使他医术有了质的飞跃。回广西后,他学以致用,并针对地域病情的变化加以改进,造福了广西百姓。
天道酬勤,对医学孜孜以求的精神让殷国前又获得了出国深造的机会。1999年,殷国前远赴日本熊本机能病院、熊本国际唇腭裂治疗中心进修,师从世界著名整形美容权威鬼冢卓弥教授。当时鬼冢教授已年近七旬,但一天仍连着主刀3~4台手术,门诊闲暇时还抓紧阅读英文文献。有一次,鬼冢教授批改他的论文,连标点都一一地帮他改正过来。此举让殷国前很受震动。"我当时真羞得无地自容,汗都冒出来了,教授认真、敬业的精神让我终生难忘。"以鬼冢教授为榜样,殷国前争分夺秒的学本领,如饥似渴的学习……图书馆、实验室、病房见证了殷国前勤奋学习的身影。在鬼冢教授的带领下,殷国前在日本参加了近三百台手术,撰写三篇论文,广受好评。学成归来的他为促进中日整形界的学术交流,邀请鬼冢教授等权威来广西进行学术访问,在全区继续教育项目广西整形美容新技术提高班上做专题讲座,把广西整形美容新技术新理论的深入挖掘及研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科研是我们的明天"
对一名医生来说,临床工作是第一战场,而科研工作则是战略大后方,如果没有这个"战略大后方"源源不断的"战术"供给,第一战场就没法"打仗"。
"科研是我们的明天",殷国前认为,医疗技术要创新,科研技术就必须先创新。从医多年,他一直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在科研的道路上克服困难,勇攀高峰。
整形外科领域中,体表血管瘤(畸形)是常见病,除病变累及周边器官外,还可引起容貌及功能的改变,广西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治疗手段多,但复发率较高。为了扳倒这一拦路虎,殷国前迎难而上。他率领的科研团队自1993年以来先后与广西医科大实验中心、放射科、口腔医院颌面外科合作在国内较早开展了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不知道进行了多少次实验,也数不清熬了多少个通宵,殷国前改良的铜针留置治疗血管瘤(畸形)术终于成功了。该成果分别获2004年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其中,其论著《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Research on Treatment of Vascular Malformations with Retained Copper Needles》发表在美国《Annals of Plastic Surgery》上。这标志着殷国前在铜针留置治疗血管瘤(畸形)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方面得到了国际整形外科权威的认可。
蚂蝗,学名水蛭,许多人都知道它是"吸血鬼",但却鲜有人知道,蚂蝗亦可"从良"治病。殷国前对这不起眼的动物大做文章。2003年初夏的一天夜晚,殷国前查房时发现一位巨乳缩小术后患者出现皮瓣淤血的并发症,如果不及时有效处理可能会导致手术失败,而常规的治疗手段又难以奏效。看着痛苦不堪的病人,他想到了蚂蟥,他和助手用蚂蟥给患者吸血,出现了惊人奇迹:原本淤紫发黑的皮肤变红了。
小小的蚂蟥竟然解决了棘手的医学难题!随后连续8例临床手术的成功更加激发了他的科研热情,殷国前在研究蚂蟥习性、特点、功用上一发不可收拾。2009年10月,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专访了殷国前,充分肯定他领导的团队所取得的成绩。"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殷教授谦逊地说。他清醒地认识到水蛭素活性成分、毒理反应及在动物和人身上应用的差距等一系列问题还需长期的探索。"我相信终究会有一天能解决皮瓣淤血的难题。"
"教育是我们的未来"
作为国家及广西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殷国前还承担有繁重的教学任务。除了给本科生上课,殷国前还招收了11名硕士研究生和2名博士研究生。
记不清多少个节假日,他几乎都是在和学生一起做实验中度过的。殷国前对自己的学生非常严格,他时常跟学生讲当年鬼冢教授帮他改标点的事例,教育学生要有认真、负责、敬业的精神。每次带学生一起做手术,他都再三叮嘱学生一定要先把手术在脑子里面过一遍,把自己当做一个主刀的医生,开始手术后要马上进入状态,心无杂念。"在殷老师身上我们读懂了"业精于勤"的涵义。"他的学生孙智勇感慨的说。
名师出高徒,十年来,在殷国前的精心培养下,他的学生成绩斐然:2006级硕士研究生孙智勇获第五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为广西高校研究生首次获得该荣誉称号者);他指导硕士研究生滕晓颦完成的论文获2009年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信晟杯"贡献奖……
2009年,在教学方面硕果累累的殷国前光荣当选为第二届广西医科大学教学名师。
成绩面前,这位"美的使者"并没有停止追求美的步伐。眼下他主持的国家"十一五"支撑科研课题《体表血管瘤诊断及综合治疗应用示范研究》正在全国推广,以造福更多的患者。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