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问医生 > 儿科 > 儿科其他 > 小儿心理

小儿心理最新回答 疾病因人而异,他人的咨询记录仅供参考,切勿擅自治疗

张笑 张笑 住院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学习困难
儿童学习困难是指家长和教师共同认为该儿童发生了学习困难问题,轻者考试成绩常在60~7O分,或常不及格;重者考试成绩都在60分以下。目前儿童学习困难的发病率日趋增多。1985年全国抽样调查为5%,1991年有人报道已高达17。3%。学习困难儿童使老师失去信心,家长伤透脑筋,不少学生破罐破摔,说谎、逃学及偷窃等行为占学习困难学生的5O%多。儿童学习困难已明显影响到家庭、社会,已构成了社会问题。导致儿童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因为人们只重视儿童的智力开发,而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有学者通过数千例儿童学习困难的情况分析,发现因心理因素引起儿童学习困难者占93.l%,因而智力及特殊性发育障碍造成的学习困难仅占6.9%。导致儿童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习环境:指学校的教学水平、师资力量、学校风气、社会和家庭对学习的重视程度等,如在整日嘈杂的麻将声中,在父母大声争吵和频于破裂的家庭中,孩子是不馨残难?习的??nbsp;2)学习者因素:指儿童本身智力水平及心理状况等。智力因素:学习困难儿童智力发展水平低于同龄正常儿童的平均水平。儿童在智商低于两个标准差以下,即智商在7O分以下时(智商7 O~9 O分为边缘状态:9 O分以上才属正常),容易出现学习困难。儿童的智力因素受遗传、围产期的损伤及早期教育训练的影响。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对人们活动发生影响的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兴趣、情绪、意志行为活动和个性特征都叮以影响儿童的学习成绩。因此对学习困难儿童应注重儿童心理卫生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3)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和家长不仅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还要注意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创造良好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和亲子关系。如果教师和家长给孩子施加刻板的、抽象的教育太多或寄予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尽了全力仍难以达到目标,久而久之,孩子会感到学习太苦,没有意思,甚至出现厌学情绪。还有的孩子因某种原因或学习方法等问题,不能达到教师和家长的满意程度,常受到讽刺挖苦,或家长常拿自己的孩子与邻居的孩子及其他学生攀比。长此以往.孩子不但没有激发起上进心,而且连自尊心也丧失了,导致学习困难。另外,家长的表率作用对儿童的影响也较大。父母爱学习,孩子从小必然受到影响。父母常常评论、赞许读书无用论等不利于学习的观点,对孩子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容易导致儿童的学习困难。 4)身体疾病:儿童在学校学习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而且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有的孩子体弱多病,经常缺课。使得所学的功课连续性间断,学习的内容联系不起来,自然会导致学习困难;有的孩子由于慢性病和先天性疾病,由于没有什么疾病的表现,容易让家长忽略,对这样不健康的儿童采取和健康儿童一样的要求,自然会导致学习困难;另外患病的儿童往往于缺课的机会多,而患儿的体力又跟不上紧张的学习,使得儿童在压力下引起学习情绪和学习精力降低。 5)心理发育不良:儿童的心理发育,包括思维。情感、行为、意志、订意力、记忆力、智力、个性。道德观念的形成等几个方面。儿童的智力虽然正常,但儿童在其他心理方面发展偏差,也会影响学习效果。
谭宇阳 谭宇阳 住院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2sui 男 自闭问题
你好,这种情况建议去医院检查脑电图和智力测试看看 好吗。
李元子 李元子 住院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我儿子见人就不吭声,也不跟同龄人玩,怎么办啊?在家里倒是很疯很调皮的,长大了会不会有自闭症啊
很多父母并没有想过如何帮助孩子交朋友,好像交朋友是孩子自己的事,与大人无关。其实并不是这样,社会交往是一种能力,也需要成年人去帮助。 要让孩子学会交朋友,具有良好的社会交往心理与能力,父母首先要做出表率。在与邻里、与同事、与亲友相处中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宽容,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交往。如果父母在与人交往中斤斤计较,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不休,互不相让,当着孩子的面指责别人,埋怨别人,那也会感染孩子,在与小伙伴交往中缺乏宽容精神。家长要告诉孩子:要想让别人成为自己的朋友,自己首先要成为别人的朋友。因此,尊重别人是广大朋友的基础。一切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依据,不符合自己的“胃口”就爱理不理,拒绝交往,只能把自己变成“孤家寡人”。“尊人者,人尊之;爱人者,人爱之”,这话说到了家。孩子只要宽容大度,诚实待人,让别人觉得可信、可靠、可爱、可交,他就会结识到各种性格的朋友,这对孩子来说,既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资本,为他将来进入社会如何交往、如何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谭宇阳 谭宇阳 住院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小儿自闭
如果是孩子出现了,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不大察觉别人的存在,与人缺乏目光接触等症状,就是需要及时的到医院就诊。
陈雨 陈雨 住院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学习困难定义
1.学习困难儿童的父母的文化水平低,职业文化层次低。与国外不同的是,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不明显。2.在家庭环境的心理学特征方面,学习困难儿童家庭多不和睦,矛盾冲突多,对文化知识的价值和个人成就不重视。 导儿改善学习困难3.对儿童教养态度不一致,或娇纵溺爱,或过于严厉、苛责,导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社会适应能力差,进而导致学习困难的发生。4.早期不良环境和文化剥夺还可损害儿童的心理发育,特别是语言发育,致使儿童在学龄期出现学习困难。导儿改善学习困难
谭宇阳 谭宇阳 住院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性格发育迟缓,怎么办?
孩子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就是模仿。因此,成人要多和小儿说话,训练小儿模仿成人的语言发音,要鼓励小儿敢说话,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多给予刺激促使孩子讲话:比如,开始要孩子喊“妈妈”,如孩子不喊妈妈,妈妈应微笑点点头,如再不喊妈妈仍用微笑点头以示意,最后,孩子突然喊“妈妈”了,就应热情地拥抱或亲吻孩子。这样,就会使孩子体验到喊“妈妈”得到的疼爱,调动起说话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孩子多接触社会和大自然: 多接触社会和大自然会使孩子的生活丰富起来,眼界开阔了,见识广了,自然就有说话的要求了。如果再配合语言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就会相应地得到很好发展
张笑 张笑 住院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注意力的问题
家长常常抱怨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真正的注意力不集中,它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注意障碍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ADD)。这类儿童很难集中注意于一个任务;另外一种是年龄特点,儿童的注意力就不像成年人那样能有意地注意较长时间。儿童平均注意的限度为:2岁时7分钟,3 岁时9分钟,5岁时14分钟,当然这是“平均”,如果有兴趣的东西,不同年龄儿童的注意集中时间都会大大超过。实际上属于第一种情况的儿童是极少数。家长往往对孩子要求过“高”,总希望孩子像大人那样,对给他的任务,十分专注,这是很困难的。 3-6岁儿童的无意注意(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就看到了或听到了的注意),仍占优势,有意注意(具有自觉的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逐渐发展。 儿童无意注意在幼儿阶段已高度发展,而且相当稳定。凡是鲜明、直观、生动具体的形象、突然变化的场景,都能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也就是说使得儿童注意力分散。 为了防止注意力分散,培养有意注意,可以试用以下方法: 1、 防止无关刺激的干扰。一次让孩子注意的东西不可太多。上英语课时,书包、笔、笔擦等,就不要带进教室(一般幼儿的英语课是不用写的)。 2、 想办法使孩子学习的任务变得十分有趣,儿童对有兴趣的东西注意时间就长得多。 3、 尽量让孩子手脑并用。看一看、听一听、做一做,能维持注意力。 4、 指导孩子学会一些注意(指有意注意)的方法。比如:在看图时,学会用手指着看的地方、说着在看的故事;在学数数时,用手点着积木块、纽扣,嘴里说着数等。 5、 把要他学习的任务游戏化。儿童在游戏情景中,注意力会提高很多。 6、 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帮助他集中注意力。比如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尽量避免让他分心的事,如大人谈话、大人看电视、呼广播等。 7、 不要勉强他集中注意于他不喜欢的任务很长时间。当然,儿童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一下子来到以学习为主的小学校,有不喜欢的学习任务是难免的。这就要求老师安排好各种教学内容,让这些内容生动活泼、有趣,对有的小朋友不喜欢的内容尽量时间短,分散教。 8、 有时可以想办法逐渐改善他的注意力“长度”。比如:设置短时可以完成的任务,并且帮助完成,再逐渐加长。比如,让他玩拼图,先拼4-6块的,知时间内即可完成,让他有成功感,然后逐渐加多,他的注意时间也会加长。 9、 用一个小小的定时器,调到你认为他可以完成一个任务(如拼搭一座高楼)的时间,当他已完成了,而定时器还还没有响,说明他提前完成了,就大力表扬,这对他集中注意、完成任务有很大的作用。 10、 千万不能用打的办法来使孩子注意力集中。也许你打了他,他暂时不做别的事了,但心里并不服气,实际对你要他做的事一点好处也没有,甚至还会伤了亲子关系,形成逆反心理。 11、 给他尽量多的爱。让他感到你是爱他的,愿意帮他的,他会有安全感,能够听你的话去完成任务。不要让他怕你,怕也不会使注意力集中。 12、 学一点儿童心理学,懂一点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这样,你就会更好地教育你的孩子了,他的许多行为你也会认为是正常的了,你也就不会着急了。
张笑 张笑 住院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注意力问题?
宝是真的注意力不集中吗?研究显示,宝宝年龄越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越短:2岁的儿童,平均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度为7分钟,3岁为9分钟,4岁为12分钟,5岁为14分钟。因此,我们对于宝宝,特别是3岁以前的宝宝,不能过分苛求宝宝保持很长时间的注意力,妈咪应以平和的心态,科学地、慢慢地培养宝宝的注意力。  乳儿期  0-1岁的宝宝也被称为乳儿。乳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因此心理学家认为对这么大的宝宝不必进行专门的注意力训练。妈咪可以把注意力的锻炼放在宝宝进行的各种日常活动之中,如喂食、玩耍等。在互动交往中,让宝宝的注意力走向稳定。  宝宝注意力培养的原则和方法――  1.慢动作  由于宝宝的大脑发育还不发达,他们难于区分并理解成人有意施加的各种刺激。因此,在和宝宝讲话的时候,语速一定要慢,要温柔,以免引起他们的厌倦、急躁和反感。在他们眼前晃动醒目物体时也要放慢速度,并要在他们的视线中持续一段时间。在宝宝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之前,最好不要将刺激物拿走。  2.多重复  孤立的刺激很容易被遗忘,而重复行为和奖励效应可以强化刺激的效果,增强宝宝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因此在这个阶段,妈咪给宝宝讲优美的小故事,或放动听的音乐,可以重复几遍,让宝宝产生熟悉感后,再更换新的内容。  3.近距离  宝宝的认知能力较弱,太远的刺激物很难产生效果。从视觉注意来说,近距离能够让宝宝的视野更多地被刺激物填充,视觉干扰会大大减少,增强注意的稳定性。因此,新生儿醒来时,家长可以拿一个醒目的东西放到他眼前20厘米处让他看。  4.选择适当的刺激物  在培养宝宝视觉、触觉和听觉时,要选择一个好的刺激物。比如视觉培养,最好选择颜色鲜艳、色块大、易于区分的刺激物,不要让其他细节吸引宝宝的注意力。父母的脸最容易得到宝宝的欢喜和注意,因此父母要多在宝宝面前“露脸”。那些能直接满足机体需要的事物,如奶瓶、小勺等,也能引起宝宝的注意,用它们来培养宝宝的注意力,既简单又方便。  5.动态,特别是互动更能吸引注意  动态的物体更能吸引宝宝的注意,比如飞着的蝴蝶比静止的蝴蝶更容易获得宝宝的认知。但和注意关系最紧密的还是互动。注意在互动中加强,如果不存在互动,宝宝的注意力会很快转移,他们会寻求一些更特殊的事物。但是一旦存在着互动,情况就会完全不同。婴儿的兴趣会倍增,注意力也会持久。正常人具有将“自我”扩大的本能和趋势,更容易接受受自己活动影响的事物。无论哪个年龄层次,能够对自己行为产生回应的事物往往都能够处于注意的焦点,对宝宝来说也是如此。
李元子 李元子 住院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有关“注意力”的问题
排除小儿多动症,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这种病的发生主要与脑外伤、难产、早产、颅内出血、窒息、某些传染病,中毒等有关,也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往往在婴儿期即易兴奋、睡眠差、喂食困难、多动。随着年龄增长,上课不遵守纪律,话多,小动作等,注意力不集中,行为无目的,情绪易冲动而缺乏控制力,学习能力差。诊断可让患儿立正站好,闭眼及手伸直下垂,然后让其张开大口,患儿手指也自动展开,而正常儿童则不会。脑电图可出现轻度、弥漫性节律异常。治疗小儿多动症的药物较多,如哌醋甲酯(利他林),右旋苯丙胺,苯异妥英,咖啡因,丙咪嗪等。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设有小儿多动症专科门诊,不妨一试。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

特约医生在线咨询

最新问答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