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雨
住院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儿童在学校有些自闭
一、身教重于言教 家长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树立自己的威信。一个不爱学习只顾自己吃喝玩乐的家长,一问三不知的家长,品行恶劣、行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家长是不会培养出好孩子的。 二、要注意亲子教育 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关注他们成长,有的父母虽然与孩子常年在一起,但不一定经常沟通。大多数父母都是以忙为理由,忽视亲子教育。父母 的亲子教育应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前面,所以父母应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教育,不断学习,提升教子能力,方可赢得孩子的尊重和爱戴。 三、营造一种良好的知识环境 孩子学习要有一个好的小环境,不求高档,但求氛围,学生学习的时候要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闲谈,朋友聚会等等尽量少在家中接待。还有,就是要创造和睦、祥和、稳定的家庭气氛,父母不要经常打架、吵闹,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发展。 四、无条件信任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的终身榜样。孩子身上的优点、缺点、好习惯、坏习惯基本上来自父母和周围环境的熏陶。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 首先要做到。对孩子做到最多地欣赏优点,尽量地包容缺点,用放大镜看孩子,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点的。父母无条件信任自 己的孩子是与孩子沟通交流的重要基础。 五、多赞美、少批评 恰到好处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兴奋剂、润滑剂。家长对孩子每时每刻的了解、欣赏、赞美、鼓励会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切记:赞美鼓励使孩子进步,批评抱怨使孩子落后。 六、纠正孩子的关键性缺点时一定要注意考虑成熟,选择最佳地点和时机 最后请家长们记住以下几句话: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赏识才能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七、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平等相处 小明已经5岁了,在家里,父母叫他做事情时常常会这样说,“去把杯子拿来”,“把报纸拿来”,“赶快去弹钢琴”。 虽然有时候小明很愿意去做这些事情,可是每每听到这样的话,反倒没有动力了。 点评:“把杯子拿来”和“帮妈妈把杯子拿来”两句话,在成人听起来差不多,但孩子的感受却会有很大的不同。孩子虽小,但同样不喜欢命令式口吻,喜 欢受人委托。所以,每当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时,作为孩子的养育者,如果总是难以忘记自己“教育者”的角色,就会在和孩子沟通时难以保持平等的地位, “你要”、“你应该”、“你不能”等词语会常常挂在嘴边,其结果是家长谈得越多,就越可能说一些不该说的话,这样,孩子就渐渐失去了与家长交流的愿望。 八、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学会倾听孩子 3岁的小新是家里的小皇帝,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十分宠爱。小新的爱好是看图画书,等爸妈回来,他就要手舞足蹈地跟父母汇报“读后感”,但由于他说话不清楚、表达吃力,爸爸往往听到一半就看报纸去了,任由小新自说自话。 点评: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候,往往只顾自己“畅所欲言”,这其实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让他们闭嘴,发展下去就会演变成为最常见的错误――说教。孩子也有渴望交流的愿望,他们也希望自己的话能被好好倾听。 每当孩子跟父母说话时,父母应尽可能放下手头上的事情,全神贯注地听孩子说话,这能让孩子觉得父母很在意听他说话,孩子感到受到尊重和鼓励,会很愿意说出自己心里的感受。 九、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勿以亲友做对比 “你看,隔壁的小涛都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了,你还什么都不会,你怎样才能赶上人家啊?”“楼下的那个妮妮实在太不像话了,去年读一年级以来, 数学从来没考及格过,将来你可别这样。”读大班的小菲现在最怕听到妈妈提小涛、妮妮,原来大家常常在一块玩,可是自从听了妈妈的唠叨,她都不知道自己还要 不要和他们一块玩了。 点评:儿童由于抽象思维尚处于发展阶段,所以在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时候,不要给他们一个笼统的“好孩子”、“坏孩子”的概念,而应该 具体和清楚,更多时候还需要一个样本。不过,这个样本最好是从故事书、动画片、文学典籍中寻找,会比较稳妥。父母若是以亲戚朋友为例,恐怕会为自己的孩子 将来建立人际关系制造难题;另一方面,父母片面的评价会无形中伤害到其他人。供参考。
于一冰
住院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自闭症儿童能用那些药
治疗方法 自闭症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患者如果不能获得康复,可造成终生残疾,影响患者终生的身心健康、社会交往、学习、生活、就业,给家庭和社会也造成了严重的负担。自闭症儿童的康复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高度重视。 自闭症病因和生化异常改变极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治疗就更加束手无策,目前多采用特殊教育训练为主;西医近年来试用传统的或新型的抗精神病药物等进行生物医学干预;中医界将自闭症列为疑难杂症之一,进行了经络穴位按摩、中药、针灸等多种努力。 儿童自闭症的康复方案林林总总,各种方案,其收效皆有可圈可点之处,不宜顾此失彼,相互排斥。 一、抓住6岁以前的最佳干预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训练,将对孩子的预后产生积极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孩子的未来部分取决于家长付出的努力。目前关于自闭症的训练方式,也有一些“流派”,比较得到广泛接受的,是经过长期实践证明有效的训练方式是ABA(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即应用行为分析方式),它是讲究结构化的教学方式,提出者是洛瓦斯(Lovaas)。简单讲,就是通过适当形式的奖励来对正面行为进行强化,对负面行为进行抑制,从而让患儿养成合适的行为规范、提高认知水平。其他流派也做了多方面的努力。国内的很多训练机构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单纯性训练对于自闭症的效果仍有待提高。所谓“单纯性训练”,是指一些机构或个人把训练宣传和作为自闭症康复的唯一手段。目前国内外许多人认为,治疗自闭症唯一有效的方式是训练,从而把它归结到教育问题, 单纯由教育界人士来对自闭症进行行为训练,以期达到正常人的行为标准,回归社会。虽然有大批的社会教育工作者投身到其中,但效果往往是很令人失望的。其中关键原因,是他们还没有认识到,自闭症康复必须先通过治疗活动把自闭症儿童改造成为可以教育的对象,然后才能实施教育。 二、西医近年来试用传统的或新型的抗精神病药物等进行生物医学干预,效果不是太好,尤其是副作用很大,这一点一直为大家所诟病。 三、中医所采用的治疗方案无非是经络穴位按摩、针灸、中药等。中医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五脏六腑学说、经络学说。治疗上讲究辨证施治。通过阴阳认识、五行认识、脏腑认识,结合望闻问切来辨证;根据辨证结果,通过医疗刺激的介质施以治疗,首先让刺激归于经络,然后归于脏腑,使脏腑达到平衡,实现整体治疗的整体观念。医疗刺激的介质,出现两条分支:一条分支是中药,它是大家最常见、也最易从思想上接受的方式,被大家忽略的是,开中药必须引药归经,让中药归于经络、刺激脏腑才是中药治疗的根本;另一条分支是直接对经络施以穴位刺激,包括针灸和按摩,根据辨证的结果,选取穴位,直接刺激经络,然后把这种刺激信息传递到脏腑。这两个分支相比较,使用针灸按摩的刺激,比使用中药的效果更直接,人体经络本身就是天然药库,选取穴位进行调理,可直接刺激人体经络、脏腑,起到直接的治疗作用,避免了多数孩子因脾胃湿寒体质所导致的药物不吸收问题(这也是中西药物对自闭症孩子难起作用的主要原因)。如果将针灸和按摩相比,按摩有又具有安全性,也更具有可普及性,尤其是自闭症治疗的对象是儿童,儿童更乐于接受。 有中医工作者和中医机构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拟定合理配方,结合丰富的按摩手法,开展儿童自闭症的治疗,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目前开展较早较成功的典型代表有中国自闭症医院(南昌东方医院),患者的进步特别快,不少孩子经治疗后,能够进入普通学校学习,逐步融入正常儿童。 自闭症的辩证要点: 自闭症的辩证主要也是根据四诊合参。但由于自闭症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生长发育与病情反应,都有一定的特征。自闭症儿童不会说话,轻者亦往往不能正确诉述病情;寸口部位短小,就诊时又多不能与医者合作,影响了气息脉象,因此,四诊的运用,与成人不尽相同,望诊显得尤为重要。另外,配以“五脏诊治”法则,使自闭症的临床辩证更较全面。在中西医相互学习与取长补短之下,更充实了辩证与辩病相结合的经验,对诊断有了进一步提高。 一、望诊 (一)、望神色 :即观察精神状态与面色。 (二)望形态 :即观察形体和动态 (三)审苗窍 :苗窍是指舌为心之苗、肝开窍于目、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肾开窍于耳以及前后二阴。苗窍和脏腑关系密切,脏腑有病则每能反映于苗窍。 《1》、查舌 《2》、查目 《3》、察鼻 《4》、察口唇 《5》、察耳 (四)、察二便 (五)、察指纹 二、闻诊 这是用听觉和嗅觉来辅助诊断疾病的方法。 《1》、啼哭声 《2》、咳嗽声 《3》、语言声 《4》、嗅气味 三、问诊 (一)、问年龄 (二)、问寒热 (三)、问汗 (四)、问头身 (五)问二便 (六)、问饮食 (七)、问睡眠 (八)、问个人史 四、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 (一)、小儿的脉法,主要以浮、沉、迟、数辩表、里、寒、热;以有力、无力定虚实。 (二)、按诊: 《1》皮肤及淋巴:主要了解寒、热、汗的情况。 《2》、头颈部:主要注意检查囟门情况。 《3》、四肢及其他:主要检查神经系统某些病理反射,如划足底试验(巴彬斯基征)。 通过四诊搜集的证候,按五脏所主加以分析归纳,对儿童自闭症的辩证论治有一定帮助。 一般来说,本病单一症候者少见,多为数种症候并见的虚实夹杂证,且多数本虚标实。根据其临床特点和发病机理,我们把该病大概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心脾两虚 二、脾肾阳虚 三、肝肾阴虚 四、痰迷心窍 五、瘀阻脑络 。该病复杂多变,症状繁杂不一,这里只作简单介绍。治疗时一定要从整体观念出发,审证求因,辨证论治。治则为健脾益气、 养心益智、温肾补脑、滋补肝肾、化痰开窍、化淤通络。中医药治疗,标本兼治,预后良好,疗效稳定,不易复发。 自闭症的症状如:语言、行为、情感、交流障碍等只是病的表现,我院中医治疗自闭症是根据患儿的体质来从根本上辩证论治的,只要辩证得准,坚持治疗,这些“表现”自然会消失,达到预期的效果。 从医学生物学、神经心理学、中医辨证的角度来解释孤独症成因,都认为是孤独症患者有其内因,即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出现了问题;从生态学角度,则认为孤独症患者与外界的互动,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人类大脑的发展和成熟不仅仅是生理驱动(如基因)的过程,大脑皮质结构也受到学习经验的质和量的影响,也就是说,孤独症患者是可教育的。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同时实施干预,应该是比较合理的思路,可以给自闭症康复事业带来更加广阔的前景。教育训练从业人员或机构、中西医治疗从业人员或机构,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片面宣传“唯教育训练有效论”或“唯治疗有效论”,将会误导自闭症儿童家长的决策,从而贻害自闭症患者的终生健康。从内因着手实施干预,就是针对其脑和神经发育异常,进行中医、西医、中医药结合的治疗;从外因着手实施干预,就是提供尽量好的教育环境,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 自闭症应于2岁确诊并实行早期干预。心理学研究发现,孤独症的实质的损害是认知障碍,表现在早期的分享性注意和扮演行为上。分享性注意是指与他人共同分享对某种事物的兴趣,当孤独症面对一种物品时不是与他人分享兴趣,而是要得到它,这种障碍是孤独症的早期症状之一。就象在前面第一部分中讲到的那样,不会进行扮演性游戏也是孤独症的早期表现之一。如果能发现早期症状,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无疑会对预后产生积极而有效的影响。自闭症患者的大脑发育异常,虽然大多数患者通过脑电图、磁共振未能发现问题,但也只能说是由于现代医疗科技尚不发达。达到3岁才能确诊自闭症的说法最近若干年一直流行。其实这种说法对及早进行自闭症干预造成了被动。1-3岁是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开语言、形成正确认知的关键时间。在2岁时及早确诊,应可争取到最为宝贵的治疗时间。2岁应该可以确诊是否有自闭症。孤独症患儿没有独立交往的能力,不会根据环境要求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适应环境,这种障碍随着年龄增大显得更为突出。伴有严重智力低下者,无任何言语功能、无法克制和难以治疗的尖叫、自伤等行为持续存在,直接威胁着生存,给教育和干预带来障碍,作为家长,是很容易辨认出孩子的这些异常的。正常的婴幼儿,1岁左右以后开语言,眼神交流灵活有神,能通过语言并结合眼神、肢体语言实现交流,脾气性格正常,从开始学说话,到能够说话流利,口语的成分越来越多,肢体语言的成分越来越少,这个过程大概持续1年左右。也有语迟的婴幼儿,到2岁、甚至3岁才开语言,但是他们此前的眼神语言丰富,肢体语言很多,可以基本完成与他人的交流。排除了弱智等疾病,如果一个2岁儿童,没有开口说话,没有眼神交流,也没有肢体语言,又有刻板行为,脾气性格冲动任性;或者虽然有了语言,但是不能正确组织语言,不看别人的眼神,有刻板行为,不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或者先是出了语言,后来有全部退化掉,躲避别人的目光眼神,那么,就基本可以确诊这个孩子患有自闭症了。 在2岁时实行及时的干预会有很好的收效,尤其是对于程度严重的自闭症儿童而言。一旦晚于这个年龄,严重的自闭症患者在3岁以后再确诊、干预,收效就不太乐观,自闭症或许会伴随终生。程度为中度的自闭症儿童,6岁以前的干预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收效。程度较轻的自闭症患者,6岁以后仍有机会,这种机会或许一直延续到12岁左右(6岁左右,神经系统发育完成了80%-90%,其余10%-20%会在12左右基本完成)。因医疗条件差异、家长承认现实的时间差异等,患者确诊自闭症的年龄各有不同。但不论什么时候确诊,12岁之前都会有一线生机,只不过发现、确诊、干预越早,效果就会越好。一旦过了12岁这个年龄,神经系统的发育基本完成,除了一些发育较晚的少年还可能有效外,基本上不会再有效果。而对于严重的自闭症患者来说,这个“早”字更为重要。 自闭症不可轻言治愈,主要以逐步融入社会为渐愈标志。例如,一个2-4岁的自闭症儿童经过治疗、训练,具备正常语言能力,产生沟通意图之后,要及时让他与群体接触,及时送进幼儿园。到了入学年龄,符合入学条件的可以正常入学,情况较好的康复者可以由普通的小学逐步升入中学、大学。一般来讲,不同程度的孩子,家长心目中要有切合实际的目标和期望,悲观失望和过于期待,都不是实事求是的、积极的态度。程度差的孩子,目标定位要以实现生活自理、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为先;程度较好的孩子,目标是跟上学业,融入社会。每个特殊孩子的家长都有一个痛苦的心路历程。从怀疑、震惊、焦虑到接纳、平静,几乎无一例外。大家要冷静下来,认定对孩子的疗育是一个马拉松的过程,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 一般说来,孤独症患儿的预后好坏与发现疾病苗头早晚、疾病严重程度、早期言语发育情况、认知功能、是否伴有其它疾病、是否用药治疗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部分患儿到青春期以后症状可有改善,古怪刻板的行为减少,社会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或多或少地提高。但仍表现为与人交往困难,独来独往,回避他人;在不涉及社交能力时,也能干好某些简单、机械的事情。 早期或在确诊为孤独症之前已有较好的语言或言语功能者预后较好。尽管疾病本身使他们发展语言的潜能受到限制,但他毕竟是具有这种潜能或基础,康复效果比较好。 观察到高功能水平孤独症预后较低功能水平为好,报道16名6岁以下,IQ大于65的孤独症患儿,有半数可完成大学学业,能独立生活。即使是高功能水平孤独症儿童,其业余活动面或活动内容也是有限制的,不会做建设性的决策或提建设性意见。 伴有其它疾病者如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癫痫、肝肾损害、结节性硬化等预后较差,伴有听力受损、特殊生活技能问题者预后较差。
张笑
住院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注意力问题
你好,不好确定,最好去医院中医科辩证后治疗一下看看。
张笑
住院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学习困难
儿童学习困难是指家长和教师共同认为该儿童发生了学习困难问题,轻者考试成绩常在60~7O分,或常不及格;重者考试成绩都在60分以下。目前儿童学习困难的发病率日趋增多。1985年全国抽样调查为5%,1991年有人报道已高达17。3%。学习困难儿童使老师失去信心,家长伤透脑筋,不少学生破罐破摔,说谎、逃学及偷窃等行为占学习困难学生的5O%多。儿童学习困难已明显影响到家庭、社会,已构成了社会问题。导致儿童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因为人们只重视儿童的智力开发,而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有学者通过数千例儿童学习困难的情况分析,发现因心理因素引起儿童学习困难者占93.l%,因而智力及特殊性发育障碍造成的学习困难仅占6.9%。导致儿童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习环境:指学校的教学水平、师资力量、学校风气、社会和家庭对学习的重视程度等,如在整日嘈杂的麻将声中,在父母大声争吵和频于破裂的家庭中,孩子是不馨残难?习的??nbsp;2)学习者因素:指儿童本身智力水平及心理状况等。智力因素:学习困难儿童智力发展水平低于同龄正常儿童的平均水平。儿童在智商低于两个标准差以下,即智商在7O分以下时(智商7 O~9 O分为边缘状态:9 O分以上才属正常),容易出现学习困难。儿童的智力因素受遗传、围产期的损伤及早期教育训练的影响。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对人们活动发生影响的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兴趣、情绪、意志行为活动和个性特征都叮以影响儿童的学习成绩。因此对学习困难儿童应注重儿童心理卫生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3)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和家长不仅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还要注意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创造良好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和亲子关系。如果教师和家长给孩子施加刻板的、抽象的教育太多或寄予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尽了全力仍难以达到目标,久而久之,孩子会感到学习太苦,没有意思,甚至出现厌学情绪。还有的孩子因某种原因或学习方法等问题,不能达到教师和家长的满意程度,常受到讽刺挖苦,或家长常拿自己的孩子与邻居的孩子及其他学生攀比。长此以往.孩子不但没有激发起上进心,而且连自尊心也丧失了,导致学习困难。另外,家长的表率作用对儿童的影响也较大。父母爱学习,孩子从小必然受到影响。父母常常评论、赞许读书无用论等不利于学习的观点,对孩子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容易导致儿童的学习困难。 4)身体疾病:儿童在学校学习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而且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有的孩子体弱多病,经常缺课。使得所学的功课连续性间断,学习的内容联系不起来,自然会导致学习困难;有的孩子由于慢性病和先天性疾病,由于没有什么疾病的表现,容易让家长忽略,对这样不健康的儿童采取和健康儿童一样的要求,自然会导致学习困难;另外患病的儿童往往于缺课的机会多,而患儿的体力又跟不上紧张的学习,使得儿童在压力下引起学习情绪和学习精力降低。 5)心理发育不良:儿童的心理发育,包括思维。情感、行为、意志、订意力、记忆力、智力、个性。道德观念的形成等几个方面。儿童的智力虽然正常,但儿童在其他心理方面发展偏差,也会影响学习效果。
谭宇阳
住院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2sui 男 自闭问题
你好,这种情况建议去医院检查脑电图和智力测试看看 好吗。
李元子
住院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我儿子见人就不吭声,也不跟同龄人玩,怎么办啊?在家里倒是很疯很调皮的,长大了会不会有自闭症啊
很多父母并没有想过如何帮助孩子交朋友,好像交朋友是孩子自己的事,与大人无关。其实并不是这样,社会交往是一种能力,也需要成年人去帮助。 要让孩子学会交朋友,具有良好的社会交往心理与能力,父母首先要做出表率。在与邻里、与同事、与亲友相处中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宽容,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交往。如果父母在与人交往中斤斤计较,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不休,互不相让,当着孩子的面指责别人,埋怨别人,那也会感染孩子,在与小伙伴交往中缺乏宽容精神。家长要告诉孩子:要想让别人成为自己的朋友,自己首先要成为别人的朋友。因此,尊重别人是广大朋友的基础。一切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依据,不符合自己的“胃口”就爱理不理,拒绝交往,只能把自己变成“孤家寡人”。“尊人者,人尊之;爱人者,人爱之”,这话说到了家。孩子只要宽容大度,诚实待人,让别人觉得可信、可靠、可爱、可交,他就会结识到各种性格的朋友,这对孩子来说,既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资本,为他将来进入社会如何交往、如何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谭宇阳
住院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小儿自闭
如果是孩子出现了,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不大察觉别人的存在,与人缺乏目光接触等症状,就是需要及时的到医院就诊。
陈雨
住院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学习困难定义
1.学习困难儿童的父母的文化水平低,职业文化层次低。与国外不同的是,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不明显。2.在家庭环境的心理学特征方面,学习困难儿童家庭多不和睦,矛盾冲突多,对文化知识的价值和个人成就不重视。 导儿改善学习困难3.对儿童教养态度不一致,或娇纵溺爱,或过于严厉、苛责,导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社会适应能力差,进而导致学习困难的发生。4.早期不良环境和文化剥夺还可损害儿童的心理发育,特别是语言发育,致使儿童在学龄期出现学习困难。导儿改善学习困难
谭宇阳
住院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性格发育迟缓,怎么办?
孩子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就是模仿。因此,成人要多和小儿说话,训练小儿模仿成人的语言发音,要鼓励小儿敢说话,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多给予刺激促使孩子讲话:比如,开始要孩子喊“妈妈”,如孩子不喊妈妈,妈妈应微笑点点头,如再不喊妈妈仍用微笑点头以示意,最后,孩子突然喊“妈妈”了,就应热情地拥抱或亲吻孩子。这样,就会使孩子体验到喊“妈妈”得到的疼爱,调动起说话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孩子多接触社会和大自然: 多接触社会和大自然会使孩子的生活丰富起来,眼界开阔了,见识广了,自然就有说话的要求了。如果再配合语言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就会相应地得到很好发展
张笑
住院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注意力的问题
家长常常抱怨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真正的注意力不集中,它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注意障碍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ADD)。这类儿童很难集中注意于一个任务;另外一种是年龄特点,儿童的注意力就不像成年人那样能有意地注意较长时间。儿童平均注意的限度为:2岁时7分钟,3 岁时9分钟,5岁时14分钟,当然这是“平均”,如果有兴趣的东西,不同年龄儿童的注意集中时间都会大大超过。实际上属于第一种情况的儿童是极少数。家长往往对孩子要求过“高”,总希望孩子像大人那样,对给他的任务,十分专注,这是很困难的。 3-6岁儿童的无意注意(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就看到了或听到了的注意),仍占优势,有意注意(具有自觉的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逐渐发展。 儿童无意注意在幼儿阶段已高度发展,而且相当稳定。凡是鲜明、直观、生动具体的形象、突然变化的场景,都能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也就是说使得儿童注意力分散。 为了防止注意力分散,培养有意注意,可以试用以下方法: 1、 防止无关刺激的干扰。一次让孩子注意的东西不可太多。上英语课时,书包、笔、笔擦等,就不要带进教室(一般幼儿的英语课是不用写的)。 2、 想办法使孩子学习的任务变得十分有趣,儿童对有兴趣的东西注意时间就长得多。 3、 尽量让孩子手脑并用。看一看、听一听、做一做,能维持注意力。 4、 指导孩子学会一些注意(指有意注意)的方法。比如:在看图时,学会用手指着看的地方、说着在看的故事;在学数数时,用手点着积木块、纽扣,嘴里说着数等。 5、 把要他学习的任务游戏化。儿童在游戏情景中,注意力会提高很多。 6、 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帮助他集中注意力。比如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尽量避免让他分心的事,如大人谈话、大人看电视、呼广播等。 7、 不要勉强他集中注意于他不喜欢的任务很长时间。当然,儿童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一下子来到以学习为主的小学校,有不喜欢的学习任务是难免的。这就要求老师安排好各种教学内容,让这些内容生动活泼、有趣,对有的小朋友不喜欢的内容尽量时间短,分散教。 8、 有时可以想办法逐渐改善他的注意力“长度”。比如:设置短时可以完成的任务,并且帮助完成,再逐渐加长。比如,让他玩拼图,先拼4-6块的,知时间内即可完成,让他有成功感,然后逐渐加多,他的注意时间也会加长。 9、 用一个小小的定时器,调到你认为他可以完成一个任务(如拼搭一座高楼)的时间,当他已完成了,而定时器还还没有响,说明他提前完成了,就大力表扬,这对他集中注意、完成任务有很大的作用。 10、 千万不能用打的办法来使孩子注意力集中。也许你打了他,他暂时不做别的事了,但心里并不服气,实际对你要他做的事一点好处也没有,甚至还会伤了亲子关系,形成逆反心理。 11、 给他尽量多的爱。让他感到你是爱他的,愿意帮他的,他会有安全感,能够听你的话去完成任务。不要让他怕你,怕也不会使注意力集中。 12、 学一点儿童心理学,懂一点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这样,你就会更好地教育你的孩子了,他的许多行为你也会认为是正常的了,你也就不会着急了。
张笑
住院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注意力问题?
宝是真的注意力不集中吗?研究显示,宝宝年龄越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越短:2岁的儿童,平均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度为7分钟,3岁为9分钟,4岁为12分钟,5岁为14分钟。因此,我们对于宝宝,特别是3岁以前的宝宝,不能过分苛求宝宝保持很长时间的注意力,妈咪应以平和的心态,科学地、慢慢地培养宝宝的注意力。 乳儿期 0-1岁的宝宝也被称为乳儿。乳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因此心理学家认为对这么大的宝宝不必进行专门的注意力训练。妈咪可以把注意力的锻炼放在宝宝进行的各种日常活动之中,如喂食、玩耍等。在互动交往中,让宝宝的注意力走向稳定。 宝宝注意力培养的原则和方法―― 1.慢动作 由于宝宝的大脑发育还不发达,他们难于区分并理解成人有意施加的各种刺激。因此,在和宝宝讲话的时候,语速一定要慢,要温柔,以免引起他们的厌倦、急躁和反感。在他们眼前晃动醒目物体时也要放慢速度,并要在他们的视线中持续一段时间。在宝宝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之前,最好不要将刺激物拿走。 2.多重复 孤立的刺激很容易被遗忘,而重复行为和奖励效应可以强化刺激的效果,增强宝宝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因此在这个阶段,妈咪给宝宝讲优美的小故事,或放动听的音乐,可以重复几遍,让宝宝产生熟悉感后,再更换新的内容。 3.近距离 宝宝的认知能力较弱,太远的刺激物很难产生效果。从视觉注意来说,近距离能够让宝宝的视野更多地被刺激物填充,视觉干扰会大大减少,增强注意的稳定性。因此,新生儿醒来时,家长可以拿一个醒目的东西放到他眼前20厘米处让他看。 4.选择适当的刺激物 在培养宝宝视觉、触觉和听觉时,要选择一个好的刺激物。比如视觉培养,最好选择颜色鲜艳、色块大、易于区分的刺激物,不要让其他细节吸引宝宝的注意力。父母的脸最容易得到宝宝的欢喜和注意,因此父母要多在宝宝面前“露脸”。那些能直接满足机体需要的事物,如奶瓶、小勺等,也能引起宝宝的注意,用它们来培养宝宝的注意力,既简单又方便。 5.动态,特别是互动更能吸引注意 动态的物体更能吸引宝宝的注意,比如飞着的蝴蝶比静止的蝴蝶更容易获得宝宝的认知。但和注意关系最紧密的还是互动。注意在互动中加强,如果不存在互动,宝宝的注意力会很快转移,他们会寻求一些更特殊的事物。但是一旦存在着互动,情况就会完全不同。婴儿的兴趣会倍增,注意力也会持久。正常人具有将“自我”扩大的本能和趋势,更容易接受受自己活动影响的事物。无论哪个年龄层次,能够对自己行为产生回应的事物往往都能够处于注意的焦点,对宝宝来说也是如此。
李元子
住院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有关“注意力”的问题
排除小儿多动症,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这种病的发生主要与脑外伤、难产、早产、颅内出血、窒息、某些传染病,中毒等有关,也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往往在婴儿期即易兴奋、睡眠差、喂食困难、多动。随着年龄增长,上课不遵守纪律,话多,小动作等,注意力不集中,行为无目的,情绪易冲动而缺乏控制力,学习能力差。诊断可让患儿立正站好,闭眼及手伸直下垂,然后让其张开大口,患儿手指也自动展开,而正常儿童则不会。脑电图可出现轻度、弥漫性节律异常。治疗小儿多动症的药物较多,如哌醋甲酯(利他林),右旋苯丙胺,苯异妥英,咖啡因,丙咪嗪等。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设有小儿多动症专科门诊,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