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余人则主任医师
-
医院:
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
科室:
中医内科
- 常用中草药不良反应及其防治(4...
- 常用中草药不良反应及其防治(9...
- 常用中草药不良反应及其防治(1...
- 常用中草药不良反应及其防治(7...
- 常用中草药不良反应及其防治(3...
- 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的临床意义(1...
- 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的临床意义(2...
- 常用中草药不良反应及其防治(1...
- 常用中草药不良反应及其防治(1...
- 常用中草药不良反应及其防治(8...
- 常用中草药不良反应及其防治(6...
- 常用中草药不良反应及其防治(2...
- 常用中草药不良反应及其防治(1...
- 玉蜀黍苞叶和玉米棒提取物a-糖...
- 豆类助你降低餐后血糖
- 老人的居室为什么要保暖?
- 痛风与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注意事项
- 食品的血糖指数
- 低盐饮食很重要
- 适度减少盐摄入对降低血压的效果
- 铅是怎样进入人体的
- 空气“维生素”和口罩
- 痛风与肾病
- 闪闪发光的克罗米 作者:...
- 常用中草药不良反应及其防治(5)
- 作者:余人则|发布时间:2013-06-20|浏览量:1694次
37.甘草
gancao
radix glycyrrhiizae
[异名] 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粉草。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中医内科余人则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fisch 、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根及根茎。
[成分 ]①三萜皂苷,总含量6%-14%,主要含甘草甜素(giyryrrhizin )、水解生成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和二分子葡萄糖醛酸。②黄酮类化合物,有甘草苷( liquiritin)、异甘草苷、新甘草苷等。
[药理] ①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②抗消化性溃疡,解痉,保肝。③抗炎、抗变态反应。④抗病毒。⑤解毒。⑥镇咳祛痰。
[功效及剂量]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内服:煎汤1.5-9g。
[不良反应] 有皮质激素样水钠潴留作用,长期服用可见浮肿、血压升高、四肢无力、痉挛麻木、头晕、头痛、低血钾等,老年人及患有心血管病和肾脏病的人易导致高血压和充血性心脏病。
[实例] ①1例幼儿长期吮吸致中毒,出现面部微肿,体倦怠,微喘息,腹胀,心悸,不思饮食。②1例长期口服致低血钾,诱发肝昏迷,血压升高,双下肢浮肿,头痛,乏力。
[附注] 甘草甘缓,凡湿阻中焦、脘腹胀满者用之能令人气壅满闷,故使用时须注意。
参考文献
余圣龙.婴幼儿不宜长期吮吸甘草.中国中药杂志,1990, (1):57
曹 涛,等.长期口服甘草制剂致低钾血症诱发肝性昏迷1例.首都
医学院学报,1991,(2):142
38.石葛蒲
shichangpu
rhizoma acori tatarinowii
[异名] 菖蒲叶、水剑草、香菖蒲、药菖蒲。
[来源] 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的根茎。
[成分]鲜叶及根状茎含挥发油0.5%-0.8%,油中主要成分为β-细辛醚(β-asarone, c12h1603 ),鲜叶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胡椒酚甲醚。此外,尚含氨基酸和糖类。
[药理] ①有中枢镇静作用,并有镇痛作用。②解痉作用:松弛胃肠平滑肌的痉挛。③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④石菖蒲挥发油具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功效及剂量] 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用于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用量:3-9g。
[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头昏。大剂量仅少数患者出现一时性皮肤潮红、血尿等。亦有个别血压偏高,甚者出现抽搐或四肢肌肉轻度强直。
[实例]① 1例外用,2h后出现面部瘙痒,皮肤逐渐潮红、肿胀。5h左右见少许米粒大丘疹及水疱,患者瘙痒加重,轻度灼痛。10h后呈现密集小丘疹及水疱,双手背、腕部皮肤出现轻度潮红及散在米粒大小丘疹及疱疹。②1例因消渴服中药,3h后自觉恶心,继则寒颤,而后高热,躁不能宁,口干喜饮。服西药退热片后热退。第2天口角边发现小疱疹,患者没在意,再服第2煎了,又出现上述类似反应。病人畏惧,不敢再服。经药贴试验,发现患者对菖蒲过敏。择去再服,无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李沛然,等.菖艾汤致接触性皮炎1例报道.中药通报1986,(12):59
2.张炉高,等.服用中药不良反应4例.中国中药杂志1989,(14):2:52
39.石斛
shihu
herba dendrobii
[异名] 林兰、禁生(《本经》)、杜兰、不遂(《别录》)。
[来源] 本品为兰科植物环草石斛dendrobium loddigesii rolfe.、马鞭石斛dendrobium fimbriatum hook. var. oculatum hook .、黄草石斛dendrobium chrysanthum wall.、铁皮石斛den-drobium candidum wall. ex lindl.或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 lindl的新鲜或干燥茎。
[成分]金钗石斛含石斛碱(dendrobine)、金石斛碱(nobiline)、石斛胺碱(dendrine)、石斛星碱(dendroxiue )、石斛胺碱(dendramine)和6-羟基石斛星碱(6-hydroxydendroxine)等多种生物碱。
[药理] ①解热、消炎作用:石斛碱有一定的镇痛解热作用,且其作用与非那西汀相似而较弱。临床证明,金钗石斛合剂对于某些炎症,如唇疔、疔疮具有明显疗效。用组织培养筛选实验,发现其水煎剂对人肠道细胞病变孤儿病毒(echo11)所致的细胞病变有延缓作用。②对消化系统的影响:用离体家兔十二指肠实验证实,低浓度时可使其兴奋,高浓度则产生抑制。当剂量适宜,尚能抑制毛果芸香碱及阿托品对肠肌的作用。③其他作用:石斛碱可引起豚鼠及家兔的中度血糖升高。大剂量可抑制家兔心脏,降低血压,抑制呼吸,并引起离体豚鼠子宫收缩。
[功效及剂量] 滋阴除热,补脾进食,益精壮骨。临床常用于“津液不足”的病例。如用于热性病口舌干燥,口渴引饮,也可用于结核性疾患的自汗、盗汗。并有助消化,促进饮食的功效。近年用来治疗唇疔、疔疮,亦获良好疗效。内服:6-12g。
[实例] 1例患慢性胃炎口服中药1帖(内有鲜石斛30g)后,出现全身皮肤发红伴红色丘疹,停服中药经抗过敏治愈后,将原方中石斛去除继续服药30多剂,未见不良反应。嗣后做石斛斑贴试验为阳性。患者于3个月前曾服石斛冲剂3包后,曾有类似现象。停服后2天症状消失。
40.北豆根
beidougen
rhizoma menispermi
[异名] 黄香条、野豆根、山花子根、黄根。
[来源] 本品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menispermum dau-ricum dc.的根茎。
[成分] 含总生物碱1%-2%,其中蝙蝠葛碱( dauricine )、蝙蝠葛任碱(menisperine)含量较多。
[药理] ①降压作用。②抗心律失常作用。③抑菌作用。④消炎、镇痛作用。⑤抑制血小板聚集。
[功效及剂量] 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用于咽喉肿痛,肠炎痢疾,风湿痹痛。用量:3-9g。
[不良反应] 最常见为肠道反应。多为大便次数增多,食欲减退和嗜睡,少数可见腹胀、腹痛,丙氨酸转氨酶轻度增高。
[实例]①1例煎服过量致中毒:因咽喉疼痛,声音嘶哑而服140g, 30min后突然上腹胀痛,头晕,恶心,呕吐,大汗淋漓,乏力,心慌,呼吸急促,烦躁。每隔1h抽搐,每次5-15min,伴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双眼斜视上翻,不能言语与行走,嘴歪,口吐白沫,血压下降,急入院抢救。3天后神清,60天出院。诊断为山豆根中毒伴颅神经损伤及上消化道出血。后经6年长期中西医及理疗治疗,仍留说话吐字不清,右下肢轻度跛形后遗症。② 402例有心脏反应,应用本品的心律失常患者中,发生率约4.2%,可出现p- r间期延长,i-?度房室传导阻滞,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
参考文献
1.贾祥生.北豆根中毒报道.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0,2:34
2.李仪奎.中药药理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71
41.四季青
sijiqing
folium ilicis chinensis
[异名] 大冬青、一口红、大叶青、对叶荷(江西),不冻紫(浙江),青皮树、观音茶(四川),野冬青、红果冬青(江苏),紫柄冬青(贵州)。
[来源] 为冬青科植物冬青ilex chinensis sims.的叶。
[成分] 含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e acid)、原儿茶醛(protocatechuie aldehude )、熊果酸(ursolic acid ) ,缩合鞣质、黄酮类等。
[药理] ①抗菌作用:四季青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家兔口服后其尿的抑菌作用可维持2天以上。②能在烫伤创面形成保护性痂膜,并且具有一定通透性,实验动物肢体肿胀的消退速度比对照组快。③心血管作用:在动物实验中能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延长心肌耐缺氧时间,此外还能扩张外周血管。
[功效及剂量]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收敛生肌。治风散血,消肿。四季青常用量:糖衣片4-6片,每日3次,糖浆每次20 - 30ml,每日3次;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4ml,每日2次,静脉点滴每次16-24ml加于葡萄糖或盐水中(注射液每ml相当于生药2g)。
[不良反应] 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四季青药水给小鼠灌口服的ld50为为每千克体重233g,注射液肌肉注射为每千克体重158.9g,静脉注射为每千克体重103.9g。不良反应表现为白细胞下降,出现皮疹、黄疸等。
[实例] ①有报道称个别病人在用药后有短时间的血白细胞下降,停药后即恢复正常。②韦氏报道一例静脉点滴30ml四季青注射液后(溶于5%葡萄糖生理盐水中),当夜出现麻疹样皮疹,经抗过敏治疗后皮疹逐渐消失,而患者以前无荨麻疹病史。③沈氏曾遇6例肾病综合征(5例成人,1例9岁儿童)因上呼吸道感冒以四季青15ml加于500ml 葡萄糖生理盐水中静脉点滴,连续4天后出现黄疸。另有4例成人术后用本品30-40ml静脉点滴预防感染,均于2-3天后出现黄疸。据统计该批号制剂黄疸发生率为4%。该文作者10年来未见因肌肉注射本品而致黄疸的,但在静脉点滴时,因四季青所含三萜皂苷和鞣质可能出现溶血及肝脏毒性,酒精法工艺过程产品亦有轻微溶血作用,沈氏认为大量长期应用易引起黄疸,对血液病、肝肾功能不全者尤须注意。
[中毒的防治] 对本品过敏者应即停止应用,肝肾功能不全者应避免长期大剂量应用。中毒与制剂的种类亦有关,四季青静脉点滴可引起疼痛,个别发生静脉炎,但四季青钠盐或原儿茶酸滴注则未见静脉损害;同类制品的反应与批号也有关,反应大的批号应慎用。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四季青科研协作组.四季青的研究与临床应用.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78.108
2.韦成光.用四季青静滴引起药物特异性反应1例.江苏医学,1976,(2):59
3.沈德铭.四季青静脉点滴引起黄疸的观察.药学通报,1981,(2):22
42.冬虫夏草
dongchongxiacao
cordyceps
[异名] 夏草冬虫、虫草。
[来源] 本品为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 (berk . ) sacc.寄生在蝙蝠蛾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
[成分] 含粗蛋白25%-32%,又含天冬氨酸等10多种氨基酸、虫草多糖、甘露糖、麦角固醇等。虫体含锌、铜、锰、镁等10多种微量元素。
[药理] ①免疫作用:能明显增强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的作用。增强肝库普弗细胞吞噬功能等。②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氧缺血作用,并有一定的降压作用。③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和β-脂蛋白的作用。④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提高肾上腺胆固醇含量和肾上腺重量。虫草多糖可增高小鼠血浆皮质酮含量,并有雄性激素样作用。⑤明显扩张支气管,增强肾上腺素扩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⑥延长艾氏腹水癌小鼠的生存期。抑制小鼠肉瘤s180、lewis肺癌和ma737乳腺癌等肿瘤的生长。并可增强环磷酰胺的抗癌作。
[功效及剂量] 补肺益肾,止血化痰。用于久咳虚喘,劳嗽咯血,阳萎遗精,腰膝酸痛。内服:3-9g。
[不良反应] 头痛,胸闷心慌,心律不齐,皮肤出现红斑,烦躁不安,尿少,肾功能衰竭。
[实例] ①1例内服致心包炎,出现心慌气短,心前区疼痛,心律不齐,有心包摩擦音。②1例过量服用致过敏,面部出现红斑,头痛,烦躁,颜面及四肢浮肿加重,肾功能恶化,尿少。
参考文献
1.苗爱荣.冬虫夏草引起心包炎1例.临床医学,1991,(1):48
2.刘宏伟,等.冬虫夏草致慢性肾功能不全恶化1例报道、中医药信
息,1990,(6):39
43.白头翁
baitouweng
radix pulsatillae
[异名] 毛姑朵花、志公花、大豌花、志冠花。
[来源] 正品为毛莨科白头翁属植物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 ( bge .) reg的干燥根。
[成分] 正品含三萜皂苷及毛莨苷,后者水解产生原白头翁素,它在空气中又很快聚合成白头翁素。早年曾报道去根全草含翁灵okinalin及翁因okinalein等强心成分。
[药理] ①抗菌作用:对多种革兰阳性和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还能抑制阿米巴原虫、阴道滴虫、皮肤真菌、白色念珠菌等。②乙醇提取物有镇静和镇痛作用。
[功效及剂量]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常用量:9-15g。
[不良反应] 原白头翁素具挥发性,对皮肤粘膜有强刺激性,可引起皮炎、发泡;吸人引起喷嚏、咳嗽;服入引起流涎、呕吐、腹痛、肾炎、血尿、心功能衰竭、呼吸衰竭而死亡。新鲜白头翁捣碎可因原白头翁素逸出而呈上述作用,但如经加热、久贮则聚合成白头翁素而丧失刺激性,故煎剂实际无明显毒性。
[实例] 许氏报道1名60岁男性病人因双膝关节痛用偏方鲜白头翁全草捣烂后外敷于双膝部,1h后出现皮炎。斑贴试验发现本品鲜汁浓度在30%以上可发生皮肤刺激性损害。
[附注] 各地区均有将顶端呈白色的植物充作白头翁使用的现象,故品种混乱。如有用蔷薇科委陵菜potentilla chinensis ser.或翻白草p.discolor bge作白头翁使用的。有人在全国18个大城市收集18种白头翁样品研究,竟有16种不同的植物,分属于4个不同的科,而这16种原植物中只有一种是真正的白头翁。显然,不同的植物其不良反应和疗效也不一样,实验证明除毛莨科白头翁及蔷薇科翻白草外,充作白头翁的其他品种对阿米巴原虫无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景暄.白头翁引起接触性皮炎1例.中华皮肤科杂志,1988,(5): 293
2.北京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编.怎样识别植物.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6
3.周金黄,等.中药药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76
44:白花蛇舌草
baihuasheshecao
herba hedyotidis
[异名] 蛇舌草、蛇舌癀、蛇总管、鹤舌草、二叶律。
[来源] 本品为茜草科植物白花蛇舌草oldenlandiadiff usa( willd. )roxb.的全草。
[成分] 含三十一烷、豆固醇( sfigmasterol )、乌索酸(ursolic acid),β-谷固醇及其葡萄糖苷等。
[药理] ①抗菌作用:体外试验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痢疾杆菌有微弱作用。高浓度水煎剂方能抑制绿脓杆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的生长。②对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的影响:本品粗提物水溶液给每只小鼠灌喂0.6g(生药),能增强腹腔液中白细胞吞噬白色葡萄球菌的能力。体外试验,本品只能增强人的血液中白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功能。本品对兔实验性阑尾炎的治疗效果显著。③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作用:小鼠胸腺萎缩法,腹腔注射本品制剂0.46g(生药),能明显降低胸腺重量,提示有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此与抑制炎症反应和特异性免疫反应可能有关。④抗肿瘤作用。⑤抑制生精作用。⑥对胃肠功能的影响:在兔离体肠试验中,一般剂量也无明显作用,加大剂量则呈显著的抑制,并可对抗乙酰胆碱或肾上腺素引起的肠肌兴奋或抑制,但对抗氯化钡所致肠肌痉挛的作用甚弱。
[功效及剂量] 清热解毒,散瘀消痈,利尿通淋。用于各种癌肿,疔疮,痈疖,蛇咬伤,尿路感染,肾炎。内服:15-60g。
[实例] 1例64岁男性,因渗出性胸膜炎服含白花蛇舌草中药,出现丘疹、呼吸困难。去白花蛇舌草服药无上述症状。浸膏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104g生药/kg。
参考文献
1.兰茂璞.白花蛇舌草致过敏1例报道.山东中医杂志,1986,(3):24
2.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754
45.瓜蒂
guadi
calyx melo
[异名] 甜瓜蒂(《陶弘景》)、瓜丁(《千金翼方》)、苦丁香(《本草衍义补遗》)、甜瓜把(《山东中药》)、香瓜蒂。
[来源] 本品为葫芦科甜瓜属植物甜瓜cucumis melo l.的果实梗。
[成分] 含葫芦素(curculitacin) b、葫芦李e、葫芦李d,异葫芦素b及葫芦素b葡萄糖苷。其中以葫芦素b的含量为最高(1.4% ),其次为葫芦素b葡萄糖苷。
[药理] ①催吐作用:瓜蒂和甜瓜素有强烈的催吐作用。②抗肿瘤作用:可改善肿瘤动物的核酸代谢,提高毛细血管通透性。③增强细胞免疫功能。④保肝作用。⑤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
[功效及剂量] 治风痰宿食,泻水湿停饮。用于痰涎宿食,壅塞上脘,胸中痞鞭,风痰癫痫,湿热黄疸,四肢浮肿,鼻塞,喉痹。内服:2.4-4.5g。外用研末喷鼻。
[不良反应] 上腹部不适,胃部灼痛,恶心,呕吐。呕吐物可含血及胆汁,腹泻黄色水样便。血压先升高后降低,并可出现发绀,呼吸困难,胸闷,抽搐,昏迷。终因呼吸中枢麻痹而致死。
[实例]①一少女因争吵后心烦、发热,吸瓜蒂散45g(瓜蒂焙干30g,赤小豆15g),不久自觉胃部灼热难受,烦躁如狂,排沉渣样大便,后出现神志不清,口角流出血样物,排血样大便,抢救无效,5h后死亡。②1例因癫痫发作,服用凉水调匀的甜瓜蒂绿色粉末20g,服后不久烦躁不安,又肌肉注射氯丙嗪7.5mg,2h后发生频繁腹泻,5h后死亡。解剖所见,皮肤呈微褐黄色,周身脱水状态,瞳孔散大,结合膜苍白,胃肠高度扩张,粘膜水肿,粘膜下有散在出血点,并有弥漫性出血,肺淤血,心脏房室均充满紫褐色粘稠凝血块,肝肾充血。③1例头痛,服中药3帖,因苦丁茶无货改为瓜蒂,又将1.5g误为15g,药后10min突然心胸烦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呕吐少量血液后,大量血便,前后十几分钟内吐血5次,便血2次,随后意识丧失,呼吸困难,急送医院,血压已测不出,经用肾上腺素、止血、输血、吸氧等抢救治疗,2周后基本痊愈。
[附注] 本品有毒,用量不可过大。常用量:0.3-0.9g,宜作散剂。
参考文献
1.李文硕.1例服用“瓜蒂散”死亡情况报道.辽宁中医,1978,(4):50
2.朱亚峰.中药中成药解毒手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345
3.刘润珍.误服瓜蒂致休克1例.山西中医,1992,(5):40
46.瓜蒌皮
gualoupi
pericarpium trichosanthis
[异名] 栝楼皮、栝楼壳、瓜壳。
[来源] 为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
或双边栝楼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arms的果皮。
[成分] 含三萜皂苷、有机酸、树脂、糖类和色素。
[药理] ①体外试验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真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②有抗肿瘤作用,体内试验对肉瘤的作用比对腹水癌细胞的作用强。③有致泻作用。
[功效及剂量] 润肺化痰,利气宽胸。治痰热咳嗽,咽痛,胸痛,吐血,衄血,消渴,便秘,痈疮肿毒。常用量:9-12g。
[不良反应] 有报道称一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在滴注瓜蒌皮注射液半支(含生药量5g,溶于10%葡萄糖液500ml中),每日1次,至第23天时突感皮肤瘙痒,同时出现红色斑疹,停药及抗敏治疗后斑疹消退。第2天改用瓜蒌煎剂,当夜又出现同样症状,并感头晕,心慌,停药2天后症状消失。
[防治] 本品性味甘、寒,故脾虚湿重者不宜,对本品过敏者应避免再次使用。
参考文献
肖杨祖.瓜蒌皮注射液静脉点滴引起过敏反应1例报道.江西中医学,1982.(3):48
47.半夏
banxia
rhizoma pinelliae
[异名] 三叶半夏、三什老、三步跳、燕子尾。
[来源] 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 thanb .) breit.的块茎。
[成分] 主要含β-谷固醇、胡萝卜苷,3,4?二羟基苯甲醛葡萄糖苷、葫芦巴碱( trigonelline) , l-麻黄碱、半夏蛋白等。又含β-与γ_氨基丁酸(β-,γ-, aminobutyrie acid)。
[药理] ①镇咳作用。②催吐和镇吐作用。③抗癌作用。④γ?氨基丁酸有临时性降压作用,临床用于降血压。
[功效及剂量]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痰多喘咳,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症;生用外治痈肿痰核。内服:3-9g。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
[不良反应] 主要表现为口腔、咽喉、胃肠道粘膜及对神经系统的毒性。如口干舌麻,胃部不适,口腔、咽喉及舌部烧灼疼痛,肿胀,流涎,恶心及胸前压迫感,音嘶或失音,呼吸困难,痉挛甚至窒息。最终因麻痹而死。
[实例] 1例用生半夏数个捣碎外涂治疗双下肢湿疹奇痒,痒虽减轻,但一天后发现双下肢膝关节以下有大量暗红色瘀斑,压之退色,尤以胫腓下1/3处最多,间有独立的或融合成片的紫黑色皮下坏死斑,局部肿胀,疼痛剧烈,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压痛。
参考文献
1.何 勤,等.生半夏致过敏性坏死性皮炎1例.四川中医1986 , ( 2 )56
48.地龙
dilong
pheretima
[异名] 蚯蚓,蛐蟮、曲虫、土?、赤虫。
[来源] 本品为巨蚓科动物参环毛蚓pheretima nspergillum( e . perrier )、通俗环毛蚓pheretima vulgaris chen、威廉环毛蚓pheretima guillelmi(michaelsen)或栉盲环毛蚓pheretima pectinifera michaelsen的干燥体。前一种习称“广地龙”,后三种习称“沪地龙”。广地龙春节至秋季捕捉,沪地龙夏季捕捉,及时剖开腹部,除去内脏及泥沙,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
[成分] 含海波黄嘌呤(hypoxanthine)、脂肪酸类、琥珀酸、胆固醇、胆碱、氨基酸类、核酸衍生物、地龙素(lumbritin ) ,地龙解热素(lumbrofebrin为苏氨酸的衍生物)。
[药理] ①对多数动物有缓慢、持久的降压作用。②地龙浸剂对豚鼠实验性哮喘有平喘作用。③对离体蛙心,有使心跳增强作用。④动物实验示有解热、镇静、抗惊厥作用。⑤有抗组胺作用。
[功效及剂量] 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用于高热神昏,惊痫抽搐,关节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肺热喘咳,尿少水肿,高血压症。用量:4.5-9g。
[不良反应] 有皮肤过敏现象。
[实例] 曾报道1例52岁男性,因脑血栓后遗症而服含地龙的中药,出现皮疹。除去地龙后,皮疹消退。
参考文献
1.申志强 地龙致敏3例报道.药学通报,1986,21(6):354
49.地瓜子
diguazi
semen pachyrhizi erosus
[异名] 地罗卜子(《贵州民间方药集》)。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豆薯pachyrhizus erosus ( l .) urban的种子。
[成分] 种子含毒鱼和杀虫成分,统称为类鱼藤酮的异黄酮衍生物鱼藤酮( rotenone )、豆薯酮( pachyrhizone )、地瓜酮( erosone)等。
[药理] 种子及叶中所含豆薯苷( pachyrhizid )有毒。豆薯苷作用与鱼藤酮(毒鱼和杀昆虫)相近,对呼吸中枢有毒害作用。大剂量能直接作用于心脏而使脉博变慢。
[功效及剂量] 治疥癣,痈肿。外用:研末调敷。忌内服。
[不良反应] 民间多用于杀虫。因误食可出现恶心呕吐、头晕、腹痛、全身无力、四肢麻木,重者可发热、抽搐、体温下降、神志昏迷、呼吸困难呈休克状态,最后呼吸衰竭、心跳停止。
[实例] 有3例因服地瓜子致中毒死亡。其中典型病案为1例男孩,4岁,误食地瓜子1h后口中流涎,面色苍白,嗜睡,四肢厥冷,继而昏迷,经抢救无效2h后死亡。
[防治] ①此药有毒,忌内服。对农村的孩子要加强宣传及指导,以免误食。②误服以后应立即催吐,洗胃,导泻,如出现休克,应先进行抢救。
参考文献
1.朱亚峰.中药中成药解毒手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372
2.吴惠民.地瓜子可致中毒死亡.江西中医药,1985,(1):26
50.地肤子
difuzi
fructus kochiae
[异名] 地葵(《本经》)、地麦(《别录》)、益明(《药性论》)、落帚子(《日华子本草》)、千头子(《万病回春》)。
[来源] 本品为藜科植物地肤kochia scoparia (l .)schrad.的果实。
[成分] 种子含三萜皂苷,绿色部分含生物碱。
[药理] 水浸剂在试管内对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等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功效及剂量] 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用于小便不利,淋病,带下,疝气,风疹,疮毒,疥疮,阴部湿疹。内服:煎汤9-15g。
[不良反应] 有皮肤过敏现象。
[实例] 1例12岁女学生,因发热、咳嗽、手足心热服银翘散加地肤子12g,服1次后全身痒甚,再服,全身遍布淡红色片状风团,停药后1日,风团消失,再服1次2h后,全身风团再现,口唇起泡,面红耳赤。
[防治] 有皮肤过敏者,应立即停药,予对症、抗过敏处理,同时避免下次再服。
参考文献
杨明亮.地肤子过敏1例.江西中医杂志,1988,19(5):59
51.地骨皮
digupi
cortex lycii
[异名] 杞根、地骨、地辅、地节(《本经》)、枸杞根(《本草经集注》)。
[来源] 本品为茄科植物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或宁夏枸杞lycium barbamm l.的根皮。
[成分] 根皮含桂皮酸、多量酚类物质及有抑制硫胺素活性的物质,还有甜菜碱(betaine )。也有报道,根皮中未分离出甜菜碱。
[药理] ①地骨皮的浸剂、酊剂及煎剂均有降压作用,同时伴有心率减慢,呼吸加快的作用。②有降血糖及解热作用。③煎剂对伤寒杆菌、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功效及剂量] 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用于虚劳潮热盗汗,肺热咳嗽,骨蒸盗汗,吐血,衄血,消渴,高血压等。内服:煎汤9-15g。
[不良反应] 有服地骨皮煎液引起心律失常的报道。
[实例] 1例男性,58岁,用地骨皮50g煎水500ml,以其煎液150ml冲鸡蛋1个.服后1h出现头晕、心悸、恶心、呕吐。病前无不洁饮食史及心脏病史。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偶发室性期前收缩(插入性)。经输液后4h,突感心悸加重,气短。心电图示:心率每分钟42次,偶发室性期前收缩,血压11/6kpa,心音低钝,立即阿托品静脉注射o.5mg,扩容后血压12/8kpa,心率每分钟66次。
[防治] 对服地骨皮有不良反应的,应立即停药,对症处理,避免下次再服。
参考文献
向东方.服地骨皮煎液引起心律失常1例.中国中药杂志,1992,17
(7):434
52.地锦草
dijincao
herba euphorbiae humifusae
[异名] 地联、夜光(《吴普本草》)、血见愁、草血竭、血风草(《纲目》)。
[来源] 本品为大戟科植物地锦草euphorbia humifusa willd.或斑地锦euphorlia supina rafin.的全草。
[成分] 全草含黄酮类(槲皮素)、没食子酸、内消旋肌醇。叶含鞣质。
[药理] ①地锦草鲜汁、煎剂及水煎浓缩乙醇提取液对多种致病性球菌和杆菌有明显抑菌作用。②地锦草粉末局部使用,对犬股动脉切开出血有止血作用。
[功效及剂量]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用于菌痢,肠炎,咳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湿热黄疸,乳汁不通,痈肿疔疮,跌打肿痛。内服煎汤:9-20g,鲜品:30-60g。外用适量。
[不良反应] 有皮肤过敏现象。
[实例] 1例6岁女孩,因小便淋漓,其父以鲜地锦草(约30g)水煎,令其服之。服后1h即觉浑身发痒,遂出现大小不等的丘疹。
[防治] 有皮肤过敏者应立即停药,避免以后再服。有药疹可服甘草绿豆汤及抗过敏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冯 云.地锦草引起过敏反应1例.山西中医,1988,4(1):40
53.西洋参
xiyangshen
radix quinquefolii
[异名] 西洋人参(《本草从新》)、洋参(《药性考》)、西参
(《增订伪药条辨》)、花旗参(《中国药植志》)。
[来源] 本品为五茄科植物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 l.的根。
[成分] 根茎含苷类,主要是人参总皂苷( panaquilom )6.4%-7.3%,分离得人参皂苷r0, rbl, rb2, rc, rd, re, rg1.。又含挥发油。尚含谷氨酸、桂氨酸、天冬氨酸等18种氨基酸。
[功效及剂量] 益肺阴,清火,养胃生津。用于肺虚久咳,潮热气虚,烦渴。内服:煎汤3-6g。
[不良反应] 有皮疹,月经失调,腹胀,纳差,怕冷。
[实例] ①l例26岁女性,因口角糜烂,大便秘结,用西洋参10g加水150ml,隔水蒸至100ml,汤渣一起服,3h后出现头晕,寒战,气急,全身出现片状红色荨麻疹。②1例27岁女性,因口干舌燥,于停经3天后服金日牌洋参片(美国产),每次3g,一日3次。经期未能来临,推迟10天后才有少量暗褐色经血,持续1周,停药后经期恢复正常。③ 1例44岁女性,因牙痛傍晚用西洋参片以病牙咬住噙化,半夜周身皮肤瘙痒,晨起面部、躯干皮肤有红斑。④1例28岁女性,因肺结核咯血后气阴两虚,服西洋参6g(另煎兑服),3剂后上、下肢出现散在性数枚大小不等的水泡,瘙痒。停服,症情向愈,水泡消失。再服西洋参6g,水泡又起。⑤2例患者,久服西洋参出现纳呆,腹胀,怕冷,苔白厚腻。
参考文献
1.钟健华.西洋参过敏1例.中国中药杂志,1992,17(1):55
2.李 冰.洋参片致女性内分泌失调1例.现代应用药学,1994,11(3): 55
3.胡明灿.噙化西洋参致过敏反应1例.江苏中医,1993,4(8):23
4.孙祥健.西洋参致水泡疹1例报道.四川中医,1991,9(11):52
5.沙子仲.久服西洋参致脾阳虚衰2例.中医药学报,1990,(6):24
54.百部
baibu
radix stemonae
[异名] 嗽药(《陶弘景》)、百条根、野天门冬、百奶(《杨氏经验方》)、九丛根(《草木便方》)。
[来源] 本品为百部科植物蔓生百部stemona japonica( bi .) miq,直立百部stemona sessilifolia ( miq. ) miq.或对叶百部stemona tuberosa lour.等的块根。
[成分] 块根含多种生物碱。蔓生百部的根含有百部碱(stemonine )、百部定碱(stemonidine )、异百部定碱(isostemoni-dine)、原百部定碱(protostemonine )、百部宁碱(paipunine )、华百部碱(sinostemonine )。直立百部的根部含百部碱、原百部碱、百部定碱、异百部碱、对叶百部碱(tuberostemonine )、直立百部碱(sessilistemonine )。对叶百部的根含百部碱、对叶百部碱、异对叶百部碱( isotuberostemonine )、斯替宁碱(stenine )、次对叶百部碱(hypoluberostemonine )、氧化对叶百部(oxotuberostemonine )。
[药理] ①百部生物碱能降低动物呼吸中枢的兴奋性,抑制咳嗽反射而具镇咳之效。②对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有松弛作用,其作用强度与氨茶碱相似,但较缓慢而持久。③体外实验证明,百部水浸液和70 %醇浸液对头虱和衣虱均有显著的杀灭作用。其中对头虱作用最强。④体外试验表明百部醇浸剂1:100-1:1600的浓度时,对h37rv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
[功效及剂量] 润肺下气,止咳,杀虫。用于新老咳嗽,百日咳,肺结核咳嗽,蛲虫病。外用于头虱,体虱,疥疮,湿疹。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水煎或酒浸。
[不良反应] 百部制剂口服后有胸部灼热感,口鼻咽喉发干,出现胸闷气急,但较少见。服用过量,可引起呼吸中枢麻痹。并有胆绞痛的报道。
[实例] 1例55岁女性,2次因感冒服含有百部的咳嗽糖浆,1次因腹痛,、服含有百部的汤剂,3次服药后均在3-4h后出现胆绞痛。
参考文献
苏祥扶.百部引起胆绞痛1例报道.福建中医药,1984,4(5):48-49
55.夹竹桃
jiazhutao
folium nerii indici
[异名] 拘那夷(《竹谱详录》)、柳叶桃(《花历百泳》)、叫出冬(《中国树木分类学》)、水甘草(《现代实用中药》)、白羊桃(《云南中草药》)。
[来源] 本品为夹竹桃科植物夹竹桃nerium indicum mill.的叶或树皮。
[成分] 叶含强心成分,主要为欧夹竹桃苷丙(oleandripn),系夹竹桃苷元(oleandrigenin, 16-acetylgiloxigenin )与夹竹桃糖(oleandrose)所成的苷。树皮含夹竹桃苷(odoroside ) ( a,b,d,f,g,h,k)等,系洋地黄毒苷元和乌他苷元(uzarigenin )的各种糖苷。根含酚性结晶物质。
[药理] ①强心作用,以叶作用最强,花最弱。②对小鼠艾氏腹水癌有轻度的抑制作用。
[功效及剂量] 强心利尿,祛痰定喘,镇痛祛瘀。用于心脏病心力衰竭,喘息咳嗽,癫痫,跌打损伤肿痛,经闭。内服:煎汤0.3-0.9g,研末0.09-0.15g。
[不良反应] 夹竹桃的毒性反应类似洋地黄。主要表现为食后2-5h发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血,头昏头疼,四肢麻木,冰冷有汗,或肢端局限性发绀,纳差,烦躁,神志不清,抽搐,呼吸急促浅表,面色苍白,体温及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室颤,心源性脑供血不足,嗜睡,昏迷,休克,严重时心跳突然停止而死亡。
[实例] ①有1例16岁女性,因鼻衄用夹竹桃花25g加水煎至150ml顿服,4h后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头晕,胸闷渐加重,13h后脉搏每分钟35次,心音低钝,血压下降。心电图示:交界心律,窦房传导阻滞,各导联t波倒置。②有报道服用夹竹桃后呈深昏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心率变慢,心电图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房颤,偶发房性期前收缩、逸搏、心肌缺血。
[防治] ①严格掌握剂量及用法,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包括心电图观察),是防止中毒的重要一环。②发现夹竹桃中毒后,首先应立即停药;其次为催吐、洗胃;中晚期可导泻,服蛋清、维生素c,大量饮浓茶,肌肉注射阿托品及对症处理。③心律失常发生后应立即停药,并配合钾盐治疗。④不应作观赏用花,并广泛宣传不可嚼食花叶,据介绍服叶(干燥)3g,即可死亡。
参考文献
1.朱亚峰.中药中成药解毒手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199
2.周 洁.夹竹桃花中毒1例.甘肃医学,1990,9(1):64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