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钢副主任医师 博士
-
医院:
应急总医院
科室:
耳鼻咽喉科睡眠监测中心
- 儿童夜间睡眠打鼾
- 关注世界过敏日专家称要认识并远...
- 警惕睡梦中的死亡信号
- 经常流鼻血是怎么回事
- 腺样体肥大的治疗
- 常见睡眠疾病简介:阻塞性睡眠呼...
- 尘螨是最主要的过敏源
- 过敏性疾病的危害
- 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和症状有哪些?
- 什么是过敏性疾病
- 什么是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耳鼻喉科误区(三):擤鼻的误区
- 沙棘油治疗鼓膜穿孔
- 外伤性鼓膜穿孔的快速愈合方法
- 耳鼻喉科误区(二):治疗慢性咽...
- 耳鼻喉科误区(一):可以自己清...
- 爱耳小知识
- 鼻窦炎鼻息肉手术问题
- 鼻息肉手术费用
- 睡眠呼吸障碍综合征监测注意事项
- 为什么鼻中隔矫正手术可以治疗过...
- 扁桃体隐窝口分泌物的处理
- 鼻外伤治疗
- 鼻窦内窥镜手术的一些误解
- 鼻部手术后患者注意事项
- 鼻中隔矫正术中出血原因分析和处...
- 驾驶员睡眠打鼾及日间嗜睡与交通...
- 经鼻和口进路腺样体切除术出血分...
- 多导睡眠监测信号丢失分析和对策
- 作者:陈钢|发布时间:2011-05-23|浏览量:1800次
多导睡眠监测仪是诊断睡眠呼吸障碍和其他睡眠疾病常用的诊断仪器。特别是随着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认识的深入,多导睡眠监测仪的应用对该疾病的诊断和对疗效的观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诊疗手段。但是在多导睡眠监测过程中受操作复杂、采集数据的导线和电极繁多、监测过程较长、被监测者体位多变等诸多因素的干扰,可能导致数据丢失,影响诊疗效果。因此确保每次监测数据完整就显得非常有意义。我科从2006年10月份开展睡眠监测工作,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共进行多导睡眠监测465例,其中发生信号数据丢失48例。现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如下:煤炭总医院耳鼻咽喉科睡眠监测中心陈钢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取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睡眠监测中心行多导睡眠监测465例。在睡眠监测过程中发生信号丢失48例,男性38例,女性10例,年龄26~75岁,平均年龄46岁。BMI指数19.05-36.71,平均28.2。
1. 2 方法 48例信号丢失资料的多导睡眠监测,全部使用美国sandman elite 32+睡眠呼吸监测仪。睡眠呼吸监测参数包括:脑电图(使用标准脑电电极,包括C3/A2和C4/A1)、眼动图、下颌肌电图、口鼻气流、胸腹式呼吸运动、血氧饱和度、心率、鼾声等。电极阻抗控制在10KΩ以下,脑电、下颌肌电电极、眼电和心电信号采样率为256Hz,气流采样频率为100 Hz,滤波设置为0.3-30Hz,信号通过sandman系统进行放大和数字化,结合回放睡眠监测录像和多导睡眠图,对监测参数丢失的情况进行分析。
2. 结果
在数据丢失的48例中,主要分为7类,部分病例有2或3种,共计57例次。
监测数据丢失种类、所占比例和原因
序号 |
数据丢失种类 |
例数(所占比例) |
原因 |
1 |
睡眠过程中脑电信号紊乱 |
22(38.6%) |
电极牵拉、脱落、电极受其他因素影响 |
2 |
口鼻气流无信号 |
7(12.3%) |
气流管脱落、扭曲、受压、移位 |
3 |
眼电信号紊乱和下颌肌电信号紊乱 |
11(19.3%) |
电极脱落、与皮肤接触不良 |
4 |
胸腹带无信号 |
12(21.1%) |
胸腹带捆绑过松、放置位置不当 |
5 |
SpO2无信号 |
1(1.8%) |
指脉氧放置过松导致脱落 |
6 |
脑电、眼电和下颌肌电同步紊乱 |
1(1.8%) |
参考电极脱落 |
7 |
心电信号丢失 |
3(5.3%) |
局部接触不良 |
3. 讨论
3.1 脑电信号丢失: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38.6%的数据丢失都是来自于脑电信息。通过对夜间视频资料的观察发现,在夜间监测过程中,脑电部分信号缺失常常是在被测者体位改变后容易出现,信号的丢失因体位变动导致电极牵拉、脱落。分析原因,使用C3/A2和C4/A1在收集数据时局部头发对电极的放置往往产生一定影响,为了避免头发对电极的干扰,也可以采用其他电极,如额极区电极(Fp1/A2,Fp2/A1)。若脑电信号选择C3/A2和C4/A1,除了在对局部头皮区油脂和角化层加强处理外,放置电极前可以将电极盘中部分导电膏涂抹在粘贴头皮区周围的头发,阻止来自头发的阻抗干扰。此外应尽量避免剪除头皮区周围的头发,因为残留的头发根处理不当,反而增加电极的阻抗。我们在开展睡眠监测初期,由于处理头发经验不足,导致信号不稳定,通过不断地经验积累,脑电信号缺失情况明显减少。当电极放置好后,可以选用透气性和黏性好的高性能医用胶布进行固定,不建议通过交叉固定方式,因为夜间睡眠过程中电极盘很容易随着体位变动从交叉处脱出,导致接触不良或脱落,采用方形或菱形纸胶布进行固定可以很好地避免上述情况发生。从2008年4月开始,由于我们采用了这种方法,发生脑电信号丢失情况明显下降,说明了这种方法有一定的效果。此外我们通过和其他已经开展睡眠监测的医院进行交流,掌握脑电电极的连接和固定技巧,最终确保采集数据的完整。
3.2 口鼻气流信号丢失:口鼻气流信号丢失比率为所有信号数据丢失的12.3%。视频显示气流丢失多是因被检者转头而出现,少数是在被检者体位改变后,因牵拉气流管而产生。因此为了保证鼻气流信号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监测人员在连接时一定要保持气流管独立于其它电极线,避免与其它线缠绕在一起。同时将2个鼻探头直接对准被检者左右鼻孔,并且探头不能过深或过浅,用医用胶布将近鼻部导管固定在脸颊,将鼻导管勾在被检者耳朵上。鼻探头过深会导致鼻探头直接接触下鼻甲,影响监测气流,而过浅又会直接导致探测到的气流很低,甚至不能监测到口鼻气流信号(1)。为了更好地采集口鼻气流数据,可以选用具有能同时可以采集鼻气流和口气流的探头(见附图1)。
3.3 眼电和下颌肌电信号丢失:在我们监测的数据中,眼电和下颌肌电信号丢失的情况有11例(占19.3%),通过回放监测录像后发现多数也是在被检者在体位变动时出现。尽管眼电和下颌肌电电极的固定操作相对于脑电电极的固定操作要容易些,但是体位的变动很容易牵拉电极线,导致电极接触不良和脱落。因此对于这些情况,应使用胶布将每根电极线都充分固定在头部,然后将所有的电极导线收拢在身体的一侧,使被检者转头时电极线有足够的长度,避免因夜间体位变动牵拉电极线而产生信号丢失。此外在PSG图中发现脑电、眼电和下颌肌电同步紊乱,说明参考电极发生了脱落。我们在监测中及时发现了上述情况,并给予纠正,此后记录到了正常数据。
3.4 胸、腹带信号丢失:胸、腹带安置技巧直接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在日常监测中,往往要求胸、腹带“宁紧勿松”,过松的腹带很容易导致滑脱,影响监测效果(2)。仰卧位时胸带可置于第5、6肋间水平处,腹带可平于脐(3)。特别是对于肥胖的患者,仰卧位时可将腹带安放在膨隆最高处。此外在睡眠监测前进行生物定标,可以达到在测量胸腹带敏感性的同时了解呼吸幅度,以便获得胸腹运动最大幅度。
3.5 SpO2信号丢失:安装过程中应使感光器的发光部分中心、吸光部分中心及甲床中心三者呈一条直线,并将SpO2探头的引导线固定在腕部,以防手臂挥动血氧探头被牵拉。在监测前进行生物定标,一方面了解被检者清醒状态下的血氧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判定SpO2探头是否工作正常。我们在监测过程中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固定,只出现1例指脉氧探头脱落导致信号丢失情况,基本上保障了信号的完整性。此外有些患者,特别是女性患者在进行睡眠监测前涂指甲油,也会导致SpO2的信号丢失,因此叮嘱监测前去除涂抹的指甲油,也是减少数据丢失所必须采取的措施。
3.6 生物定标的作用:连接好各种电极后,进行生物定标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生物定标,可以很好地记录被检者生理指标的基础值,为后期人工分图判定睡眠分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进行生物定标可以检测电极安置是否准确,以便在监测开始前就能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进而防止监测过程中数据的丢失。
除此之外,还应该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检测和维护,防止设备老化和损坏对数据的影响。在监测前应和被检者进行交流,叮嘱其当天做好个人卫生,并告知夜间睡眠过程中相关注意事项。应告知有起夜习惯的被检者,在起床或卧床时应动作缓慢,必要时可以呼叫护士帮助。采取以上措施便可最大程度地获得完整的数据。
参考文献:
1. 孙玉梅,袁伟,章榕等. 29 例多导睡眠监测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J] . 海军总医院学报,2009,22(3):177-178.
2. 王建华,孙丽,周凤芝等.27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监测失败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J]. 沈阳部队医药,2009,22(3):197-198.
3. 曹振宇, 殷善开. 多导睡眠监测导联安装的几点体会[ J] .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6, 40( 6) : 473.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