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准分子激光近视手术前准备
- 眼内屈光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
-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前忠告书
- 中国医师协会称:激光矫正手术非...
- 激光治近视不能“一厢情愿”
- 纠正有关近视激光手术的荒诞的想...
- 省会首家公立眼科医院挂牌
- 石家庄市第一眼科医院地址
- 准分子激光手术校正近视答疑
- 准分子激光手术校正近视
- LASIK 术中粗大水流冲洗对...
- 准分子激光手术中注意事项
- Q值引导与标准LASIK治疗近...
- 激光手术治疗近视简介
- 如何正确评价屈光手术?
- 近视激光手术后多久视力能恢复正...
- 2010年全国斜视与小儿眼科学...
-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二十年回...
- 近视手术好,为什么许多医生还戴...
-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关于准...
- 准分子激光手术安全性解读
- 激光治疗近视“坑爹” 专家称手...
- 完全LASIK手册
- 小儿斜视要早治疗
- 帮你判断孩子是否斜视的简单方法
- 走出近视手术陷阱 安全有保证
- 高眼压是否可以做近视眼手术?
- 高眼压是否可以做近视手术?
- LASIK 术 后 须 知
- LASIK术前须知
- 近视手术进入个体化时代
- 斜视手术不是美容手术
- what is LASIK?什...
- 准分子激光手术注意事项
- 激光矫正近视手术 意义很深远
- 作者:张华|发布时间:2012-09-26|浏览量:1492次
来源:《人民政协报》B1版健康周刊 发布时间:2012-02-25
日前,我国台湾地区最早引进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手术(LASIK)的台北医学大学眼科兼任教授宣布“封刀”,表示“因近年来手术后遗症陆续出现,决定停做激光近视矫正手术。”一石激起千层浪,业界为之震动,为已实施过和准备实施该手术的人平添一丝烦恼。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眼科张华
北京大学眼科中心副主任郝燕生教授就此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发布一项重大决定,一定要有充分的科学研究结果。在尚未给出科学证据之前,过早地通过媒体宣布停做手术并归咎于手术后遗症是不妥的。这使得需要做LASIK手术的人对风险的顾虑增加了,医生正常途径解决并发症的难度也增加了。
虽然郝燕生不开展LASIK手术,但他在眼科光学、激光学、眼显微手术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他认为,发展到今天的LASIK手术应该说是临床医学界最精密的一种治疗,很多物理学家、激光工程学家参与技术的不断改进,其自动化、智能化程序设计代表着精密眼外科未来的方向。
业内人士通常认为该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不到1%,郝燕生说:“比较其他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1%并不算高,总能引发关注是因为这一手术主要针对年轻人,发生问题对生活、工作或职业方向有着重要影响。”
视力回退不都是手术失败了
角膜和眼轴长参数判断病因
任何手术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业内人士承认LASIK手术后有些人会出现眩光、眼睛干涩等症状,而最让受术者不愿意看到的是视力回退,有些人若干年后,又不得不戴上眼镜。
郝燕生说,发生视力回退就一味认为是手术做坏了,也是不公正的。有一些视力回退是生理性的再次近视,与近视眼持续发展有关;有一些是由于早期白内障,高度近视人群发生白内障本身就会比正常眼早。
是不是手术引发的视力回退?郝燕生说,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验光和检测角膜曲率和眼轴长来判断。如果验光得到的近视度数明显高于用这两个参数换算后得出的对应近视度,那么就可能是晶体变化产生的近视,而不是因为手术原因引发的视力回退。
郝燕生擅长治疗眼部复杂疾病,门诊上也接待过很多LASIK术后发生问题的患者,但多数是因为高度近视本身引发的并发性白内障,再次手术全部得以治愈。其他患者视力下降与高度近视眼底病变进展有关,例如眼底出血、视网膜脱落、眼外伤等。他说,高度近视使得眼睛不再是一个坚强的组织。
LASIK 在眼科手术中智能化最高
医生应更关注人和疾病
LASIK 手术是目前眼外科临床上智能化最高的手术,郝燕生说:“这个手术派生出很多相关的基础研究,它的理念和方法会延伸到更多精细的手术。”
“应该看到,一个标准化的计算机调控手术远远比人工操作做得要好。”目前,发达国家已将飞秒激光用于辅助白内障手术的一些最难掌控的技术,替代人工操作。他介绍:“眼睛是一个有压力的空腔,以前,手术当中控制压力是比较难的。现在利用计算机控制传感器,就能非常灵敏地检测眼内压力变化,通过设定参数,能瞬间处理达到压力平衡。未来,我们还可以按照患者个体化差异主动设计一些方式,比如以前很多医生在做手术时不考虑控制散光,我这十几年来一直提倡并且实际在做的就是把散光抵消掉一些,有一些效果但很不精确。如果能达到手术智能化,就可以作为一种参数选择,完全消除散光,这是非常理想化的设计。再例如手术操作的精度,以前是靠人眼去测定,轴位误差可能在五度以上,差一毫米就是10至15度。现在用计算机控制的光点直接投射到角膜上,可以精确到1度,这种方法最受益的是患者。”
郝燕生说,用计算机控制的操作代替更多人工技术,可以使手术医生不再过多地关注技术本身,而更多地关心疾病和人。
一人一刀和适应症不能放松
病例资料要拿到手
激光近视矫正手术在全球已开展近20年的时间.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经过不断地潜心研究,到今天,这项技术在郝燕生看来,已是“日臻完美”。
“早期手术的方法、设计、精度以及医生经验和今天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如果严格按照治疗规范操作,发生问题的概率是很低的。”
郝燕生认为,之所以还有不到1%的并发症,除了受术者个体差异因素外,医院不规范操作是主要原因。
“买台机器就做手术”,在我国庞大的准分了激光近视矫正市场中,这类情况并不鲜见。准分子激光手术行业协会对准分子激光手术的操作有规范其中要求手术过程中使用的刀片必须“一人一刀”。但实际,这一条不是所有开展这项手术的医院都能做到的,省下来就是利润。
适应症放得过宽也是导致手术并发症的丰要因素之一 由于招生、招工、招飞体检对视力的硬指标,部分年轻人近视尚未停止就急于手术,医院也满足了他们的短期利益,但却给未来留下回退的隐患。国际上比较一致的标准是800至1000度,“角膜切得比较少效果非常好。”
郝燕生提醒 “一是病历资料一定要妥善保存。我在门诊上碰到一些患者,十多年前做的手术一点病历资料都没有,给我们诊断治疗带来很多困难。高度近视者应该和眼科医生建立密切联系.把每年定期复查的结果拿到手,这是对自己负责,对医生也非常有用。二是做过手术的眼千万不要受外伤,手术眼再也不像自然眼那么结实了。”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