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天锡主任医师 教授
-
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科室:
神经外科
- 垂体瘤
- 作者:张天锡|发布时间:2008-10-31|浏览量:3191次
《自我保健》杂志《专家观点》栏目
对于已确诊为垂体瘤的患者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该如何治疗了。那么,目前垂体瘤的治疗方法有哪几种,效果又如何呢?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外科终身教授张天锡。
治疗脑垂体瘤:早期手术仍是首选方法
??访神经外科专家张天锡教授上海瑞金医院神外科张天锡
本刊记者/尹学兵 《自我保健》杂志 2008(3):49.
今年刚19岁的少女莉莉最近特别苦恼,自己还没有到结婚的年龄,但乳房却出现泌乳现象,且月经也不来了,这本该是妊娠期妇女才会出现的现象,为何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了?
年近四十的刘经理,近三年来夫妻生活越来越不好,并非力不从心,而是他自己失去了“性趣”。看中医买了一些壮阳、补肾的药,服用后也没有明显的效果。听说伟哥挺厉害,用了之后还是雄风低迷……
……
说出来也许你不大相信,以上貌似毫不相干的现象,经相关检查后发现都是脑垂体瘤惹的祸。为此,本刊记者特地采访了在垂体瘤诊治上颇有造诣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外科终身教授张天锡。
脑垂体是人体内分泌的总司令部
尹学兵:何为脑垂体?
张天锡:脑垂体位于颅腔底部蝶骨的蝶鞍内、悬垂于大脑半球之下,故又名脑下垂体。垂体与颅腔之间隔有一层硬脑膜,称为鞍膈,将垂体隔离在颅腔之外。鞍膈中央有一小孔,名为漏斗孔,其直径通常小于3mm, 垂体柄由此通过,向上与下丘脑相连。
尹学兵:脑垂体在人体中起什么作用?
张天锡:脑垂体被称为“人体内分泌的总司令部”。主宰着人体生长发育及性功能等机能。脑垂体上有下丘脑激素调控,下有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激素反馈。这三种腺体都是由脑垂体激素调控的,故也称其为靶腺。甲状腺位于颈部;腰子上面有个肾上腺;性腺则是男性的睾丸、女性的卵巢。这些腺体功能的强或弱与垂体分泌密切相关,并由此对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及生殖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脑垂体长瘤了,便会影响以上三腺体。
垂体瘤的发生机制
尹学兵:为什么会发生垂体瘤?
张天锡:大部分垂体瘤起因于垂体本身,如GH瘤、PPL瘤、ACTH瘤及无功能瘤大都属单克隆起因,即起源于一个异常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形成腺瘤。故微小腺瘤早期手术能够根治。小部分垂体瘤起因于下丘脑功能紊乱继发垂体病变形成腺瘤,此际,垂体腺瘤只是下丘脑内分泌功能紊乱中的一个阶段而已。故切除垂体腺瘤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术后必须辅以下丘脑区放疗或药物治疗,且易复发。
怎样才能早期发现垂体瘤
尹学兵:垂体瘤常见于哪些人?
张天锡:垂体瘤一般多见于20?40岁的育龄女性,因为女性一生中激素变化比较多,波动大。
尹学兵:最常见的垂体瘤有哪几种?
张天锡:最常见的垂体瘤有三种,分别为泌乳素(PRL) 细胞腺瘤、生长激素(GH)细胞腺瘤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细胞腺瘤。
尹学兵:这三种垂体瘤有什么具体特征?
张天锡:泌乳素腺瘤主要临床症象为泌乳、闭经、不孕三联症;生长激素腺瘤表现为巨人症(发育前)、肢端肥大症(发育后)、 巨人-肢端肥大症(发育前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的特征是向心性肥胖症(库欣病)。
尹学兵:怎样才能早期发现脑垂体瘤?
张天锡:出现以上相关内分泌特征时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比如拍一张颅骨侧位片、做一次CT或核磁共振检查,就可以早期明确垂体微腺瘤的诊断。如出现头痛、视力障碍,则已届晚期大腺瘤。
垂体瘤是否能根治
尹学兵:垂体瘤能否根治?
张天锡:垂体瘤是一种良性腺瘤,早期微腺瘤(<10mm)时手术能够根治,大于10mm时术后易复发。因垂体瘤无包膜,故易向邻近脑膜、骨组织扩散。
早期手术仍是首选方法
尹学兵:对于已确诊的患者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该如何治疗了。那么,目前垂体瘤的治疗方法有哪几种?
张天锡:现在治疗垂体瘤的主要方法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其中手术治疗是首选,药物、放疗、伽玛刀等为辅助治疗。
尹学兵:对于治疗垂体瘤,现在有两种观点:一种主张开刀;一种主张吃药,您的观点是什么?
张天锡:对于治疗垂体瘤,现在不少专家主张药物治疗。我认为应该早期诊断、早期开刀。早期开刀有两大优点:一是垂体微腺瘤可以根治;二是可以保留垂体的正常功能。如果垂体瘤生长过大,已超过正常垂体大小,如开刀彻底摘除垂体瘤,结果会导致垂体功能减退,需要药物替代治疗。所以,对小于10毫米的垂体微腺瘤宜早期开刀。
国外泌乳素微腺瘤开刀率逾80%,而国内目前仅不及10%。大多是采用药物治疗,即口服溴隐亭。在这两大观点中,多数专家主张对微腺瘤采取药物治疗,但我主张对微腺瘤要早期开刀,这是为什么呢?早期诊断,早期吃药,确实是符合病人的想法,因为对脑子开刀很怕的患者,只能采用吃药的方法进行治疗。但吃药(溴隐亭)只能使PRL瘤细胞的胞浆缩小,而不能杀灭瘤细胞,仃药后又长大,必须长期服药,经济代价太大,一次开刀不过一、二万元,且不需要经常到医院看医生,吃药的费用是个无底洞,且一辈子吃药,长期受药物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体位性低血压等)的煎熬,痛苦备增。
尹学兵:手术分为哪两种?微创手术有何优点?
张天锡:临床手术分为两大种,一种是开颅手术,就是把颅骨打开,抬起脑组织才能看到瘤子,这种手术创伤比较大;另一种手术(方法)是经鼻蝶入路显微手术。后者比起开颅手术,具有创伤和危险小、恢复快、治愈率高等优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手术方式对颅、面结构损伤小,病人无须耽心术后会破相。
尹学兵:随着现代放射外科的迅猛发展,现在出现了如伽玛刀等新型放射治疗方式,您认为伽玛刀治疗脑垂体瘤有效吗?
张天锡:伽玛刀对治疗脑垂体瘤确实有效果,但要保护好邻近的重要组织,如视神经等免受损伤(害),故宜选用于治疗微腺瘤。
垂体瘤术后功能减退怎么办?
尹学兵:术后垂体功能减退 有哪些表现?
张天锡:有4种:1。甲状腺功能减退,2。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3。性功能减退, 4。垂体后叶功能减退。
尹学兵:如何替代治疗?
张天锡:1。术后甲状腺素储备量可维持3个月,术后第四月起给予甲状腺素片(40mg)口服,一日二次,每次半片;以后维持量每日半片。2。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的松片(25mg),
一日二次,每次半片;以后维持量每日半片。3。促绒毛膜性腺激素(β-HCG)1000∽2000U
皮下 或 肌注,每周一次,以后递减至每月一次。另男性给予睾酮25 mg 肌注,每周一次, 以后递减至每月一次。4。术后尿崩症:弥凝(0.1/片)日服二次,每次一片,或弥凝滴剂滴鼻,自行控制剂量。
国内首创全垂体切除术治疗晚期乳腺癌
文/张天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外科终身教授)
女性乳腺癌是雌激素依赖性肿瘤。上世纪50年代,普外科在行乳腺癌根治术的同时,盛行双侧卵巢摘除术,以期消除雌激素的来源。惜三个月后, 肾上腺分泌的雌激素取代了卵巢的功能,归于无效。继而行双侧肾上腺摘除术,亦因腹膜后迷走肾上腺组织的增生而失效。
当时,全垂体切除术在国外已有报道,国内对摘除内分泌司令部尚无人敢闯禁区。1957年下半年,当时我在广慈医院普外科兼神经外科工作,在征得恩师傅培彬教授的同意和鼓励下,10月份开始了全垂体全切除术治疗晚期乳腺癌的尝试。术后次日,因雌激素、生长激素及催乳激素的突然消除,患者疼痛顿消,豁然开朗。意外的效果使我信心备增。不少绝望的患者纷纷来治,一时门庭若市。在傅老师的鼓励和积极支持下,科内成立了第一个(晚期乳腺癌)专病门诊,才解决了求医难、住院难的问题。短短一年多时间内,术后在激素辅助替代治疗下,不少患者疗效异常满意。诸如:一例复发肿块巨达30×25厘米,术后竟逐步完全消散;一例肺胸膜转移、胸腔积液,昼夜剧痛,无法平卧,手术前夕抽去800ml胸水,次日开颅,术后顽痛顿除,胸水不再出现,疗效奇佳……不胜枚举。
1959年冬,我代表上海第二医学院和广慈医院赴天津出席解放后首届全国肿瘤学术会议,报告引起了国内学界的极大兴趣。随后,新华通讯社在解放日报上予以报道。1960年发表了专题论文。
文革后,我骑自行车逐户登门随访,1982年再次发表了远期随访结果论文,并发现其中一例术后存活竟长达10年之久。该名40岁女工术后仅赖每天口服半片可的松和甲状腺素,即能维持正常体力劳动,挑担百斤之重,堪称特例。其中有一个小插曲:1960年,一次该女工按时来配药,正值我缺席,门诊医生认为不宜长期服药,拒不给予。女工返家旋即昏迷,急诊查清后,静滴氢可的松100mg,迅即苏醒,足见每天半片可的松维持生命的功效。
上世纪80年代初,我通过上海市新药站,引进国外抗乳腺癌口服新药??三苯氧胺(它莫西芬)。这是一种雌激素受体竞争性拮抗剂,因其摄入后率先与受体结合,致使雌激素在细胞核内不再能与其受体结合而失用,起到了垂体手术的效果,从此取而代之。随着三苯氧胺的国产化,乳腺癌术后常规服用三苯氧胺3-5年甚至长期服用,取代了卵巢摘除术。这种疗法以后逐步在全国推广并沿用至今。遗憾的是,当前,虽有许多新药不断问世,晚期乳腺癌的治疗仍不尽如人意,尚待继续努力。
专家小传:
张天锡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主任医师、神经病学研究所顾问,上海神经外科资深专家中心主任、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会员、中华急诊医学会脑复苏研究中心教授、广州抗癌协会神经专业委员会荣誉委员、广州市肿瘤防治中心顾问及多种杂志编委、顾问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国内首创全垂体切除术治疗晚期乳腺癌,蜚声国内。长期从事研究垂体腺瘤、Cushing病、脑瘤化疗、脑外伤和脑缺血脑水肿实验模型及其发病机制、胎脑细胞移植实验研究、颅内感染抗生素选择、SIADH、脑干反射临床研究、脑死亡、植物状态、严重脑外伤后脑积水、脑瘤和脑缺血微量元素、抗氧化与抗衰老等,屡有创新。培养博、硕研究生多名。曾获国家级、卫生部、国家教委、上海市、北京市等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十余项。发表论著、译文等674篇,其中论著308篇,内第一作者逾200篇(1955-2008年)。
(专家门诊时间:周二下午,上海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