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振寰主任医师
-
医院:
佛山市南海区妇幼保健院
科室:
小儿神经内科
- 儿童智力低下的评定与康复
- 小儿脑瘫家庭中医康复模式的应用
- 儿童智力障碍的家庭教育康复
- 头针治疗小儿孤独症的临床研究
- 音乐促进儿童脑发育的十大作用
- 脑瘫儿童的早期干预
- 脑瘫高危儿的早期诊断
- 脑瘫患儿康复的预后
- 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与早期干预
- 中医对自闭症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 让脑瘫儿童拥有幸福的人生---...
- 脑瘫儿童康复预后
- 音乐开启儿童智慧
- 脑瘫儿的家庭早期康复治疗
- 中药熏洗对痉挛型脑性瘫痪疗效观...
- 儿童遗传代谢疾病的康复治疗
- 小儿语言障碍的的评定与康复
- 小儿脑瘫的预防---电磁辐射污...
- 脑性瘫痪的食疗
- 脑性瘫痪患儿的护理
- 脑瘫早期干预
-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
- 小儿脑瘫家庭康复最新教材出版发...
- 脑瘫儿童的音乐治疗
- 脑损伤儿早期干预
- 作者:刘振寰|发布时间:2009-07-20|浏览量:380次
早期干预是指对发育偏离正常或可能偏离正常的高危儿的有组织、有目的的综合康复治疗活动。由于新生儿及小婴儿脑功能发育不完善,即使有脑损伤,也不一定很快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高危儿的定期随访检查可早期发现某些异常神经系统症状,指导脑损伤儿尽早开始干预治疗。
干预目的:抓住脑发育及智能发育的关键时期,利用药物或环境刺激的方法减轻或修复脑组织病变,阻断神经细胞凋亡,从而减轻或防止神经后遗症,提高人口未来素质。佛山市南海区妇幼保健院儿科刘振寰
干预内容:包括药物干预及非药物干预。
药物干预 常用的有高压氧治疗,脑活素、胞二磷胆碱等脑代谢活化药物,神经营养因子类药物,复方丹参注射液,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及中药等。
非药物干预
(1)早期教育:主要根据0~3岁婴幼儿体格、动作、感知觉、语言、注意、记忆、思维以及情绪、情感的发育规律,分阶段对婴幼儿进行个别化针对性教育训练。 (2)Doman-Delecato治疗法:由物理治疗师Doman与教育心理学家Delecato合作于70年代创建于美国,主要通过对视觉、听觉、触觉、浅触觉、平衡觉、温度觉六通道的全面康复及强化训练,促使患儿全面发育。
(3)Vojta诱导疗法:由Vojta博士创导应用,有反射性翻身及反射性腹爬两种基本手法,对促进小儿正常运动反射和纠正异常姿势有良好效果。
(4)其他还有传统医学治疗,矫形器具、手术治疗,物理因子治疗等方法。
干预疗程:脑损伤的恢复依赖于脑细胞功能的可塑性和代偿性,运动功能、智力的康复也有赖于神经功能的恢复,这些都要长期的康复治疗才能达到目的。
3.脑性瘫痪的早期治疗
脑性瘫痪是造成儿童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常并存有智力低下、癫痫、视听障碍、语言障碍等。因此当诊断为脑性瘫痪后,应立即开始治疗,而早期治疗则可以最大限度减轻脑损伤程度,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早期治疗指生后6个月内的治疗,3个月以内的治疗又称超早期治疗。
目的:促进脑细胞的发育和髓鞘形成;发展正常姿势反射和抗重力肌的肌张力,促进正常运动功能的形成和发育,防止异常姿势反射和异常肌张力的发展;预防由于姿势及运动异常引发的继发性损害(关节挛缩,肌肉萎缩,肢体变形)。
早期治疗的重要意义:小儿是生长发育中的机体,脑组织在出生时尚未发育成熟,大脑皮质较薄,细胞分化较差,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3岁时神经细胞才基本分化完成,神经纤维至4岁时才完成髓鞘化。生后6个月内大脑处于迅速生长发育阶段,神经细胞数目增加不多,主要是体积增大,树突增多,以及神经髓鞘的形成和发育,而脑损伤也处于初期阶段,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化,治疗后运动功能较易恢复;在这一时期及时治疗,可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方法:目前国内外均采用综合康复治疗,主要包括物理疗法、躯体训练疗法、药物疗法、推拿按摩疗法、康复护理等。
物理治疗:是以粗大运动及下肢功能训练为主,利用机械的、物理的刺激针对脑性瘫痪遗留的各种运动障碍及异常姿势进行一系列的训练。目的在于改善功能,抑制不正常的姿势反射,诱导正常的运动发育。国内外目前较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手法治疗(PT)、作业治疗(OT)、语言治疗(ST)。
药物疗法:西药治疗主要选用营养脑细胞、改善脑代谢药物;中药治疗主要选用舒筋通络、醒脑开窍、健脾益肾等功效的药物;还可选用中药制剂来进行药浴以调节肌张力,促肌力提高,缓解肌肉痉挛。
按摩疗法:是根据传统中医的经络学说,采用循经取穴法进行按摩治疗的方法。主要手法有节段性按摩法,捏脊治疗法,促肌力按摩法,关节活动度按摩法,异常姿势矫正法等。
4.脑性瘫痪的运动发育干预
运动发育异常是脑性瘫痪的主要障碍,同时也影响着智力、语言等功能的发育。运动发育干预可有效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带动患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Bobath法是由英国学者KarelBobath、Berta Bobath夫妇共同创立的,主要根据儿童神经发育的规律,采用抑制异常姿势运动、促进正常的姿势反射及运动发育的手法治疗脑性瘫痪的方法。其概念为:认为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是神经发育学的治疗,由于脑损伤妨碍了脑的正常发育,从而使运动发育落后停滞;由于异常姿势反射活动的释放而出现了异常姿势及异常运动模式,并阻滞了正常运动发育。所以治疗的重点在于抑制异常反射活动,促进正常运动的出现。
目的:(1)提高抗重力、保持正常姿势与控制运动姿势紧张的能力。(2)控制异常姿势反应及异常姿势紧张的增长。(3)通过游戏和训练的方式,发展儿童的能力,使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己完成动作。(4)预防关节挛缩和变形,从而达到康复。
方法:Bobath治疗学认为异常姿势的存在是影响正常运动发育的最大障碍,其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抑制异常姿势运动和促通正常运动模式。主张康复治疗应贯穿到脑性瘫痪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去,注意日常护理的每一个体位,围绕脊柱这条中线,时刻保持对称居中。
抑制异常姿势运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抑制姿势反射,如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见第二章);抑制异常姿势,如消除过度紧张,减轻尖足、剪刀步态等;抑制异常运动模式,如双上肢前方跪位伸展支撑模式(图4-1)、双下肢硬直模式(图4-2)、角弓反张模式(图4-3)、整体运动模式。
图4-1 前方跪位伸展支撑模式
图4-2 双下肢硬直模式
促通正常运动模式是指使患儿获得正常的反应和自发动作,最大限度诱发患儿潜在能力的方法。主要是指坐位立直、站位立直等立直反射的出现及平衡反射的促通,以达到人生最基本动作翻身、坐、爬、站、走的完成。
图4-3 角弓反张模式
5.脑性瘫痪的早期药物治疗
由于脑性瘫痪患儿头颅CT、MRI检查有脑萎缩、限局性脑软化灶、髓鞘发育不良等结构学异常,约占56%~80%,又有脑局部血流灌注不足,颅内血流动力学为高阻低速,表现为脑微循环障碍。所以慎重地选用一些能改善这种病理生理状态又可帮助脑结构学异常恢复的药物是非常有必要的。
目的:改善颅内供血障碍,促进脑细胞代谢,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与修复,减轻和防止神经后遗症的产生。
方法:常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类。
(1)改善脑秘循环药物:
胞二磷胆碱注射液,用法及剂量:50~200mg/d,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150~200ml,缓慢静脉滴注,每日一次,20日为一疗程。
东莨菪碱注射液,用法及剂量:0.03~0.06mg/Kg.d,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50~100ml,缓慢静脉滴注,每日一次,20日为一疗程。最好在多部位微循环显微镜的监测下用药,根据患儿微循环障碍的程度及耐受性逐步递增用量。
(2)营养脑细胞、改善脑代谢药物:本类药物多为含必需氨基酸及低分子多肽,可直接进入脑的神经细胞,促进病损的脑细胞功能恢复。
脑活素注射液、脑组织注射液、脑多肽注射液,用法及剂量:5~10ml/d,溶于生理盐水100~250ml中静滴,每日一次,15~20日为一疗程。上述三种药物据患儿情况任选一种。
(3)促神经细胞的生长与修复药物:目前临床常用的有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用法及剂量:1000~2000u/d,肌注或穴位注射,每日一次,30日为一疗程。
(4)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制剂: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为神经细胞发育所必需。可选用施尔康、21金维他等。
(5)调节肌张力药物:主要有安坦、力奥来素、舒乐安定等肌紧张松弛药物。
(6)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常配合应用多巴胺类药物:主要有美多巴、左旋多巴、安坦等。
(7)合并癫痫者给予抗癫痫药物:主要有鲁米那、丙戊酸钠、妥泰等药物。
(8)中药: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关键是胎气怯弱,先天禀赋不足,多导致患儿肝肾两虚,精血不足,脾气亏损,肌肉软弱无力,而产生“五软”、“五迟”。中医治疗原则应以补益先天肾气,填精益髓为主,兼顾培育后天脾胃之气,调理饮食。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六味地黄汤,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