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癌前病变的预防治疗重视不够。
2) 有外科手术指征者放弃手术治疗,延误治疗时机。
3) 西医无法治疗的晚期大肠癌患者才寻找中医药进行治疗。
4) 认为中医只能缓解症状而不能抗癌,熟不知晚期肿瘤患者应以改善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率为治疗关键。
5) 局部治疗(手术、放疗)后,症状暂时缓解或消失后而放弃有效的综合治疗。
欢迎点击访问飞华健康网大肠癌专题: http://www.fh21.com.cn/zhongliu/dca/
这位朋友您好:
男性大肠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约为1.6:1。
发病率年龄方面资料,据国内统计,以40~50岁为多,年龄组中位数为45左右,40岁以下者全部病例的1/3左右,30岁以下者占10%左右。高发国家大肠癌高发年龄为60~70岁,30岁以下者占6%左右。我国大肠癌好发年龄比国外提早10~15岁,30岁以下者占11%~13%,这是我国大肠癌的一个主要特点。
欢迎点击访问飞华健康网大肠癌专题:http://www.fh21.com.cn/zhongliu/dca/
这位朋友您好:
1、肠梗阻 肿瘤增大可致肠腔狭窄, 肠内容物通过障碍,而导致机械性肠梗阻。但在临床上肿瘤性急性肠梗阻并非是因肿瘤增生完全阻塞肠腔所致,在很多情况下是在肿瘤造成严重狭窄的基础上,局部发生炎性水肿、食物堵塞或肠道准备给予甘露醇等诱发。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呕吐等。大肠癌性梗阻70%位于左半结肠,右半结肠梗阻仅占大肠癌性梗阻的20%~30%,其中30%的左半结肠梗阻位于结肠肝区。
2、肠穿孔 临床有典型的急腹症表现,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X线平片见膈下新月状游艺机离气体等,可作出初步的诊断。常见穿孔的原因:①肿瘤致肠梗阻,其穿孔的部位往往不是肿瘤所在部位,而是肿瘤所致梗阻的近端。②溃疡型和浸润型的癌肿,可无肠梗阻存在,而是因肿瘤的不断生长,癌中心部营养障碍,发生组织坏死、破溃、脱落而致肠穿孔。穿孔早期临床上往往以高热、局限性腹痛、血象升高、腹部触及包块等为主要表现,而并不一定有急腹症表现。③还有一种因肿瘤浸润性生长与周围脏器如膀胱、子宫、小肠、阴道等产生粘连,当癌灶中习坏死,脱落,可穿透受累邻近器官司而形成内瘘。据报道结肠癌性内瘘的发生占所有结肠癌性穿孔的确良5%~28%。
3、出血 急性大出血是大肠癌较少见的并发症。临床短时间内一次或反复多次大量鲜或暗红色血便,出血量往往超过1000ml以上,导致心率增快、血压下降、肝冷、尿量减少甚至休克等一系列症状,常危及生命。因大肠癌病变距肛门较近,血色多呈鲜红色或暗红色,且往往是血、便分离。只在出血量较多时才可见大便呈棕红色、果酱样。
4、肿瘤阻塞 当肿瘤长至相当体积或浸润肠壁肌层时,可引起肠管狭窄,肠腔变小,肠内容通过受阻。肠膨胀、体液丢失、电解质紊乱、感染和毒血症。
5、神经痛 肿瘤浸润或压迫坐骨神经或闭孔神经根(腰骶丛)时还可出现坐骨神经痛或闭孔神经痛。
欢迎点击访问飞华健康网大肠癌专题:http://www.fh21.com.cn/zhongliu/sa/
你好!大肠癌绝大部分为单个,少数病例同时或先后有1个以上的癌肿发生,其多发倾向仅次于皮肤和乳腺。癌数目可达2~5个之多,多中心癌的绝大多数(82%)为2个癌灶。多中心癌的诊断标准是:①癌灶分散,有正常肠壁间隔,有人报道相距6~10cm的有35%,相距2cm以内的有16%;②相距较近的癌必须是除外粘膜下播散转移及术手复发者。异时性多发癌,相距时间多在2~6年之间,但亦可有发生在20年以后的病例,必须与前次手术复发相区别。
欢迎点击访问飞华健康网大肠癌专题: http://www.fh21.com.cn/zhongliu/dca/
您好!
引起大肠癌的原因主要有:
饮食因素:一般认为高动物蛋白﹑高脂肪和低纤维饮食是大肠癌高发的因素。
年龄:结肠癌患者的平均年龄在60-65岁之间。年龄越大患结肠癌的危险性也越大。
其它因素:缺钼、缺硒﹑经常接触石棉﹑便秘﹑大便量少﹑肠腔内厌氧菌数量增多也可能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
大肠癌的发病原因还与相关疾病有关: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息肉病﹑大肠腺瘤、血吸虫病等:这些疾病均是大肠癌癌前病变,其癌前期病程为5-20年。
大肠癌的发病原因主要就是以上这些,也希望大家能够多加注意避免诱因,预防结肠癌的发生。
您好!
引起大肠癌的因素主要有:
饮食因素:一般认为高动物蛋白﹑高脂肪和低纤维饮食是大肠癌高发的因素。
年龄:结肠癌患者的平均年龄在60-65岁之间。年龄越大患结肠癌的危险性也越大。
其它因素:缺钼、缺硒﹑经常接触石棉﹑便秘﹑大便量少﹑肠腔内厌氧菌数量增多也可能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
大肠癌的发病原因还与相关疾病有关: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息肉病﹑大肠腺瘤、血吸虫病等:这些疾病均是大肠癌癌前病变,其癌前期病程为5-20年。
大肠癌的发病原因主要就是以上这些,也希望大家能够多加注意避免诱因,预防结肠癌的发生。
这位朋友您好:
大肠癌一旦进入晚期,可出现较明显的症状,但有些症状并非特异,且与癌肿所在的部位有关。
1、右侧结肠癌 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乏力,食欲不振,腹泻,便秘,或便秘、腹泻交替出现,腹胀,腹痛,腹部压痛,腹部包块,进行性贫血。包块位置随病变位置而异。盲肠癌包块位于右下腹,升结肠包块位于右侧腹部、结肠肝曲包块位于右上腹,横结肠包块位于脐部附近。此外可有发热、消瘦,并有穿孔及局限性脓肿等并发症,此时病变已进入最晚期。
2、左侧结肠癌 由于乙状结肠肠腔狭小,且与直肠形成锐角,因而易发生狭窄和进行性肠梗阻,多有顽固性便秘,也可间以排便次数增多。由于梗阻多在乙状结肠下段,所以呕吐较轻或缺如,而腹胀、腹痛、肠鸣及其肠型明显。癌肿破溃时,可使粪便外染有鲜血或粘液。梗阻近端肠管可因持久性膨胀、缺血、缺氧而形成溃疡,甚至引起穿孔,也可发生大量血及腹腔脓肿。
3、直肠癌 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变细,带有血液或粘液,伴有里急后重。由于癌肿可侵犯骶丛神经,可出现剧痛。如果累及膀胱可出现尿频、尿痛、尿急、尿血等症状。癌肿侵犯膀胱,可形成膀胱直肠瘘管。直肠癌也可引起肠梗阻。
4、肛管癌主要表现为便血及疼痛。疼痛于排便时加剧。当癌肿侵犯肛门括约肌时,可有大便失禁。肛管癌可转移至腹股沟淋巴结,故可于腹股沟触及肿大而坚硬的淋巴结。
欢迎点击访问飞华健康网大肠癌专题:http://www.fh21.com.cn/zhongliu/dca/
您好:
对于一些大肠癌检查我们应该知道怎么做,知道涉及到了哪些方面。
1.直肠指检
2.血清肿瘤标记检测
3.影像学检查中的CT
4.纤维结肠镜检查
专家提醒:进行大肠癌检查是很必要的,因此我们都应该了解这些方面,这样能够确诊病情科学治疗。
欢迎点击访问飞华健康网大肠癌专题:http://www.fh21.com.cn/zhongliu/dca/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1、肠肝区癌易误为肝癌。
2、横结肠癌易误为胆囊疾病、胃癌。
3、盲肠癌与升结肠癌易误为慢性阑尾炎、阑尾包块、上消化道出血、贫血。
4、降结肠癌、乙状结肠癌、直肠癌易误为慢性结肠炎、慢性菌痢、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痔疮等。
欢迎点击访问飞华健康网大肠癌专题 http://www.fh21.com.cn/zhongliu/dca/
您好:
有一些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结果提示肥胖与结肠癌发生的风险呈正相关,但与直肠癌的联系性尚不肯定。如Nomura等曾报道对8006例45~68岁日本男性所作的5年队列研究结果,发现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身高(kg/m),又称Quetelet指数]≤26者,患结肠癌的危险性明显增大(RR=3.0),但未观察到直肠癌也存在同样的联系。Graharm也报道,肥胖可以明显增高患结肠癌的危险性(男性OR=2.2,95%,CI=1.2,4.1;女性OR=1.8,95%,CI=1.0,3.4)。但也有一些研究未发现高BMI与结、直肠癌之间存在联系,甚至有相反的报道。
从病因学角度看,也许肥胖是结肠癌高风险状态的一种伴随形式,而且肥胖与肿瘤的联系又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饮食、饮酒、吸烟、体力活动、高血压、糖尿病、性激素平衡状况等,所以在评价肥胖对肿瘤发病的作用时应全面考虑。
欢迎点击访问飞华健康网肠癌专题: http://www.fh21.com.cn/zhongliu/ca/
您好,好高兴为您解答:
1、早期大肠癌 癌肿限于大肠粘膜层及粘膜下层者称早期大肠癌,一般无淋巴结转移,但其中癌肿浸润至粘膜下层者,有5%~10%病例出现局部淋巴结转移,根据肉眼观察早期大肠癌分为3型。
(1)息肉隆起型:外观可见有局部隆起的粘膜,有蒂或亚蒂或呈现广基3种情况。此型多为粘膜内癌。
(2)扁平隆起型:粘膜略厚,近乎正常,表面不突起,或轻微隆起,似硬币样。
(3)扁平隆起伴溃疡;如小盘状,边缘隆起而中心凹陷。仅见于粘膜下层癌。
2、晚期大肠癌 系指癌组织侵犯在粘膜层以下,直至浆膜层者。肉眼观察分为3类。
(1)肿块型:主要向腔内生长,呈球状或半球状,表现有多数小溃疡,易出血。此型浸润性小,淋巴转移发生较迟,预后较好。
(2)溃疡型:初起为扁平状肿块,以后中央部坏死,形成大溃疡,边缘外翻呈蝶形,表面易出血、感染。
(3)浸润型:癌组织主要沿肠壁浸润生长,有明显纤维组织反应,引起肠管狭窄和肠梗阻,淋巴转移较早,预后较差。 欢迎点击访问飞华健康网大肠癌专题 http://www.fh21.com.cn/zhongliu/dca/
这位朋友您好:
一般分为腺癌、粘液癌及未分化癌。
1、腺癌 癌细胞排列呈腺管状或腺泡状。根据其分化程度,按Broder法分为Ⅰ~Ⅳ级,即低度恶性(高分化)、中等恶性(中分化)、高度恶性(低分化)和未分化癌。本型较多见。
2、粘液癌 癌细胞分泌较多粘液,粘液可在细胞外间质中或集聚在细胞内将核挤向边缘,细胞内粘液多者预后差。
3、未分化癌 癌细胞较小,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呈不整齐的片状排列,浸润明显,易侵入小血管及淋巴管,预后差。
欢迎点击访问飞华健康网大肠癌专题:http://www.fh21.com.cn/zhongliu/dca/
大肠癌患者与痔疮患者都会出现大便便血的情况,虽然都是会出现便血,但是便血的颜色是不一样的。痔疮患者便血颜色为血色鲜红,与粪便不相混合,血液多数随大便排出后滴下。
而大肠癌患者出现便血的颜色较暗,多是混在大便里面,在肠癌的晚期,还会出现排便习惯的改变,比如以前的排便习惯是一天一次,现在可能是一天或者一天十几次的大便。并且在大便过程中带有粘液,还有下坠的感觉。便血是痔疮一大重要病征,但一有便血就当痔疮治疗可就大错特错了。同在肛部发病,同样有便血症状的肠癌、直肠息肉极易被误诊为痔疮。
在此提醒患者朋友们平时一定要多多关注自己的身体,做好癌症的预防,发现疾病及早治疗,愿您享受健康人生。
欢迎点击访问飞华健康网大肠癌专题:http://www.fh21.com.cn/zhongliu/dca/
近些年来,在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逐渐的上升,几乎每年递增4%左右,而且其中半数以上的患者在确诊后不同的时期发生肝转移的比较多,所以放弃治疗的也是很多。
根据介绍,以往大肠癌一旦肝转移就被确诊为大肠癌晚期,所以很多的患者大多放弃治疗,认为治疗和不治疗的生存期都是一样的,5年生存率接近为零,施行结直肠癌肝转移灶切除术是安全的,而且是目前有可能提高已经转移患者长期生存率的治疗方法。出现肝转移或者已经施行肝转移灶切除的患者如果再次出现肝转移,那么患者以及家属都不应放弃治疗,应在医师的正确指导下,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也尽可能的手术切除肝脏转移病灶。
以上就是关于大肠癌的发病于高的问题。小编提醒在日常生活中要提防便秘。若饮食及生活方式无大变化,排便习惯明显改变,如排便次数增多、大便带血、粪条变细或羊粪样便、排便不尽感等,应及时就诊。
欢迎点击访问飞华健康网大肠癌专题:http://www.fh21.com.cn/zhongliu/dca/
307肿瘤专家说,大肠癌复发后的平均生存期大约为6—10个月,但是有几种办法能扭转这个局面。一是对局限性复发,也就是无转移的患者,手术切除是首选,而且效果很好。其次是对于肝转移的患者,有25%的患者通过手术切除,是可以治愈的,即使是多发性肝转移,只要能把病灶切除干净,同时保证剩余的肝脏(一般为30%以上)能维持身体运转,也能治愈。除了手术,现在很多新的化疗药也能将复发患者的生存时间延长到12—18个月,比如组合应用奥沙利铂、伊立替康和卡培他滨,另外还有生物免疫治疗,与上述化疗药联合使用,可彻底清除病灶,进一步延长不能手术患者的生存时间,取得很好的效果。
307肿瘤专家指出,现在对复发大肠癌的治疗观念已经彻底改变,面对病魔,只要积极治疗,就有可能战胜再度袭来的大肠癌。对于大肠癌患者,能手术的要先手术,其他的以化疗为主。而有些不能直接手术的复发患者,可以先化疗再手术。之后结合生物免疫治疗,清除残余病灶,更好的防止肿瘤复发和转移,同时提高机体免疫力。
大肠癌复发后,生物免疫治疗成最好选择
生物免疫治疗是继手术、放疗和化疗之后的最新肿瘤治疗技术,生物免疫治疗是针对如何预防恶性肿瘤的复发而来,其最主要的原理就是把患者的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属于免疫细胞的一种)在体外分离出来,经过特异性抗原作用及实验室培养,使其具备特异性杀伤肿瘤的能力;同时在体外将这种细胞扩增到一定数量后再回输到体内,杀灭那些肉眼看不见得肿瘤细胞;从而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患者放化疗后免疫力差,生活质量低的严重问题;且由于自体细胞免疫治疗的机理可以提高患者免疫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大大延缓患者的生存时间。临床上常常在癌症术后或放化疗后联合生物DC-CIK免疫治疗。
直肠癌 http://www.fh21.com.cn/zhongliu/zca/
这位朋友您好:
化学药物治疗:大肠癌根治术后,仍有约50%病例复发和转移,主要是手术前未能发现隐匿转移灶或术中未能将病灶完全切除。因此在剖腹手术前,先进行肿瘤肠腔内化疗或直肠癌术前灌肠给药,可阻止癌细胞扩散,杀伤和消灭癌细胞。术后继续化疗,有可能提高根治术后的5年生存率。也可以用来减少肿瘤复发的机率,姑息性化疗用于晚期肿瘤(扩散到机体的其他部位)的治疗。
欢迎点击访问飞华健康网大肠癌专题:http://www.fh21.com.cn/zhongliu/dca/
您好,好高兴为您解答:
大肠癌的病因可能和下列因素有关。
1、环境因素 经研究证明,在各种环境因素中,以饮食因素最重要,大肠癌的发病率与食物中的高脂肪消耗量有正相关系。另外,也可能与微量元素缺乏、生活习惯改变有关。
2、遗传因素 国内外均有"大肠癌家庭性"的报道,大肠癌患者血亲中死于本病者比一般人明显增高。有些大肠腺瘤,如多发性家庭性腺瘤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家族中患病率可达50%,如不治疗,10岁以后均有患大肠癌的可能。最近有学者对肿瘤抑制基因与大肠癌发生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大肠癌的易感性与发病机制均与遗传因素有关。
3、大肠腺瘤 根据各地的尸检材料研究发现,大肠腺瘤的发病情况与大肠癌颇为一致。有人统计,具有1个腺瘤的病人其大肠癌的发生率比无腺瘤者高5倍,多个腺瘤者比单个腺瘤患者高出1倍。
4、慢性大肠炎症 据报道,肠癌流行与血吸虫病的流行区域呈正相关系,一般认为,由于血吸虫而导致肠道的炎性改变,其中一部分会发生癌变。肠道的其他慢性炎症也有癌变的可能,如溃疡性结肠炎,约有3%~5%癌变。 欢迎点击访问飞华健康网大肠癌专题 http://www.fh21.com.cn/zhongliu/dca/
2025-08-11 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