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合痔术后疼痛管理路径的相关研究
- 作者:胡海华|发布时间:2010-01-20|浏览量:1404次
摘要 目的:探索一种经济有效、可操作性好、具有推广意义的混合痔术后疼痛管理路径,以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疗效。方式:采取回顾性对照法,将疼痛路径管理组(管理组)和传统管理组(对照组),进行镇痛效果等相关方面的对比研究分析。结果:管理组的镇痛效果、并发症、患者满意度、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无明显差异。结论:该混合痔术后疼痛管理路径是一种镇痛效果好、操作性强、值得推广应用的疼痛管理模式。日照市中医院肛肠外科胡海华
关键词 混合痔术后疼痛;管理路径;应用与评价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 CP)是针对病人管理的无序状态进行的一种优化、简化和增效的管理。[i]课题组借鉴这一先进的医疗管理模式,设计了一套较完整的混合痔术后疼痛管理路径方案,并进行了近二年的临床应用观察。为评价已建立的临床路径的有效性、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课题组总结观察记录,对该管理路径进行了相关应用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06年5月―2008年3月间,在我院住院的手术病人共260例,其中男142例,女118例。诊断及入选标准 (1)混合痔的诊断标准:两组病例均符合《中华外科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肛肠外科学组2000年4月制定的《痔诊治暂行标准》。(2)病例选择标准:①病例纳入标准:患者年龄在20岁以上,65岁以下,符合混合痔诊断标准,患者同意纳入疼痛临床路经观察组。②病例排除标准:患者年龄在20岁以下或65岁以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血液病以及其他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及不适宜手术者,妊娠及哺乳期者等。
1.2制定临床路径:分析混合痔术后不同时期疼痛的特点,由科主任、主管医生、护士长、责任护士组成临床路经研究小组。在对以往病例对比分析,和对病人的反复调查基础上,经研究讨论,最后确定疼痛管理的临床路径,制定统一的观察记录表格。
1.3培训研究成员:临床路径研究小组成员接受统一的管理培训,熟悉观察方式、标准,确保临床观察记录及医疗处理的一致性。
1.4实施方式:在完善术前检查前提下,所有患者均采取骶管麻醉方式,取开放式痔切除术(痔外切内扎术,Milligan-Morgan手术)术式。对照组以常规术后处理方式管理病人;路径管理组细化术后疼痛,根据不同疼痛时间、疼痛诱发原因、疼痛特点等,按照制定的管理路径来分别采取措施,并进行观察记录。
1.5具体疼痛管理措施路径见表1
表1 临床路径管理流程
疼痛分期 |
医疗处理方法 |
护理观察 |
流程1 术中疼痛 |
2%利多卡因10ml与0.25%布比卡因5ml骶管麻醉;术毕创面注射复方盐酸利多卡因;肛内填塞太宁栓一粒;复方萘普生栓一粒;三七粉油沙填塞压迫包扎。
|
术前心理指导;告知手术注意事项;皮肤准备;清洁灌肠 |
流程2 术后当晚
流程3 首次排便 (术后第1天)
流程4 换药 (术后第一天至出院)
流程5 脱线期(术后第4-6天) |
常规静滴止血药物及抗生素;镇痛剂萘普生钠0.275g加入250ml生理盐水静滴并地西泮5mg口服;了解首次排尿情况;伴有前列腺增生者予盐酸坦索罗辛胶囊0.2mg,每日1次,睡前服;评估并记录疼痛程度;
了解患者既往排便习惯,便秘者予聚乙二醇4000散剂1包口服,日2次;便前开塞露2支注肛;评估并记录疼痛程度。
观察伤口情况;观察排便情况;中药肛肠洗剂(自制方剂)坐浴日2次;太宁乳膏及太宁栓换药日1次;评估并记录疼痛程度;2分及以上疼痛者,仅以太宁乳膏换药,并予复方萘普生栓1粒塞肛。
观察伤口情况;继续中药坐浴;注意观察清除脱落线结;观察出血情况;消坠合剂(自制中药方剂)口服日2次。 |
指导术后饮食;告知术后注意事项;指导术后首次排尿。
指导首次排便,指导术后饮食及活动。
指导排便、饮食及活动。
指导饮食及活动。告知脱线期注意事项。 |
2.结果:
2.1 疼痛评估标准:由于疼痛是一种主观精神活动,要客观评价极为困难,只有依靠间接法综合分析。我们借鉴寺井在用VAS主观评价疼痛的基础上,再由护士根据临床观察评分,进行客观评价的方式作为评估标准。观察条目及评分标准见表2[ii]
得分 主诉 |
肌紧张体动 |
呼吸参数 |
1 无痛 |
能轻松地改变体位,四肢移动平稳 |
能完全按要求进行深呼吸 |
2 仅在肢体动时有疼痛 |
如需要,可在短时间内改变体位,四肢平稳移动 |
勉强可以完成深呼吸 |
3 即使安静在时也感疼痛 |
在别人的帮助下,勉强移动四肢 但能忍受 |
呼吸平稳,间或完成深呼吸 |
4 主诉有疼痛 |
改变体位即感全身紧张 |
即使在指导下仍不能完成深 呼吸 |
5 不断呻吟,诉说疼痛 |
作出反应 |
呼吸表浅,偶尔出现憋气 |
2.2 镇痛效果
两组镇痛效果情况见表3。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1),有显著差异。
表3两组镇痛效果情况比较(单位:例n)
组别 |
例数n |
疼痛程度(%) |
1分 2分 3分 4分 | ||
管理组 |
130 31(23.85%) 97(74.62%) 2(1.53%) 1(0.08%) | |
对照组 |
130 7(5.38%) 48(36.92%) 69(53.08%) 6(4.62%) |
* P<0.01 VS对照组
2.3总疗效对比
两组病人均达到临床治愈标准,总疗效相似(P>0.05),无统计学差异。
2.4 并发症发生率
①创缘水肿:管理组术后仅2例出现创面水肿,无血栓形成,中药坐浴后缓解;对照组出现12例水肿,1例皮下血栓形成,经扩创去栓并中药坐浴后缓解(P<0.05)。有统计学差异。②术后排尿:观察管理组术后仅1例出现排尿障碍,经诱导后自行排尿;对照组出现31例排尿障碍,5例需导尿排出(P<0.05)。
2.5 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住院费用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住院费用指标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