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
- 作者:汪照炎|发布时间:2011-09-14|浏览量:529次
渗出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又称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ida)。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中耳积液可为浆液性漏出液或渗出液,亦可为粘液。为小儿常见的致聋原因之一。上海新华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汪照炎
病因
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病因是咽鼓管功能障碍。常见的咽鼓管功能障碍包括机械性阻塞如腺样体肥大、慢性鼻炎、鼻咽部肿瘤或淋巴组织增生等易引起咽鼓管咽口长期堵塞,导致鼓室负压,产生渗出性中耳炎。小儿咽鼓管较成人短、平,咽鼓管肌肉收缩无力,软骨弹性较差,咽鼓管软骨段管壁容易塌陷,因此发病率较成人为高,腭裂患儿易患本病。近十年来发现在中耳渗出液中细菌培养阳性率为50%左右,且积液中炎性介质检出率也有报道,因此感染和III型变态反应可能也是渗出性中耳炎的病因之一。
病理
咽鼓管通过其软骨段管腔的开闭具有调节中耳气压,使之与外界大气压基本保持平衡的功能。咽鼓管功能不良时,外界空气不能进入中耳,中耳内原有气体逐渐被粘膜吸收,腔内形成负压。此时,中耳粘膜肿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鼓室内出现漏出液。如负压不能得到解除,中耳粘膜杯状细胞和腺体增加,分泌增多。至疾病恢复期,腺体逐渐退化,分泌物减少,粘膜逐渐恢复正常。
临床表现
听力减退是小儿渗出性中耳炎的常见表现。听力下降常为轻度,小儿对声音反应不敏感,多无自述听力下降,常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而由家长领来就医。如单耳患病,可长期不被察觉,而在体检时始被发现。耳闷感和耳鸣也是本病常见临床表现,按捺耳屏可暂时减轻。
检查
鼓室负压时可见松弛部或全鼓膜内陷,锤骨柄向后上移位,锤骨短突外突;鼓室积液时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淡黄或琥珀色,有时透过鼓膜可见到液平面。音叉试验及纯音测听显示传导性聋。听力损失程度不一,重者可达40dBHL左右。积液排出后听力立即改善。声导抗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平坦型为渗出性中耳炎的典型曲线,高负压型显示咽鼓管功能不良,部分有鼓室积液。
诊断
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结合听力检查结果,诊断一般不难,必要时可行中耳CT检查或鼓膜穿刺术以确诊。
治疗
小儿渗出性中耳炎的治疗原则是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及病因治疗。鼓膜穿刺及鼓膜切开在小儿中不常用;对于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的小儿应作鼓膜置管术,通气管一般留置半年以上。鼻腔使用麻黄素或激素滴鼻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短期可服用强的松等激素类药物治疗。同时应积极治疗鼻咽或鼻腔疾病;如腺样体切除术,下鼻甲手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