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庄万传副主任医师
-
医院:
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
科室:
血液科
- 凝血因子等特殊血液检查项目及意...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 脾功能亢进的发生机制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手段和预...
- 三代四人同患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 类白血病反应等易与白血病混淆的...
-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
- 淋巴瘤的病因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 白血病,您了解多少?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病因
- 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 Kimura病简介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手段和预...
- 溶血性贫血
- 脾脏肿大的原因
- 妊娠期贫血的治疗和饮食疗法
- 白血病并非都需要骨髓移植
- 照顾血液病患者勿过度
- 淋巴瘤,你了解多少?
- 胃低度恶性淋巴瘤的治疗
- 怎样预防白血病?
- 霍奇金淋巴瘤应做哪些检查?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 溶血性贫血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简...
- 白细胞减少症的病因
- 血液病治疗进展
- 血管性血友病
- 作者:庄万传|发布时间:2014-11-09|浏览量:800次
血管性血友病(vWD)是一种由于血浆vWF缺陷所致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该病最先由vonWillebrand在1926年报道。其基本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是:自发性或创伤后皮肤、粘膜出血;出血时间延长;APTT延长;vWF相关抗原(vWFAg)浓度降低,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不良;血浆vWF多聚体质或量异常。
vWD是一种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典型形式)性疾病;少数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男、女均可患病,遗传表现度高度可变,故理论上的vWD遗传频率与实际发生率并不相符(理论预测值>实际发生值)。
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粘膜出血。出血程度依Ⅷ:C和vWF缺乏的杂合程度及性质而定。轻型vWD由于vWF缺陷引起止血障碍较为明显,以皮肤粘膜出血为主。在重型vWD,FⅧ:C降低明显,可表现为关节及深部肌肉组织出血或血肿。一般而言,vWD出血症状较轻,许多病人实际上可无症状。随年龄增长,疾病严重度可随之减轻,妊娠可使vWD的出血症状减轻。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