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庄万传副主任医师
-
医院:
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
科室:
血液科
- 凝血因子等特殊血液检查项目及意...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 脾功能亢进的发生机制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手段和预...
- 三代四人同患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 类白血病反应等易与白血病混淆的...
-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
- 淋巴瘤的病因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 血管性血友病
- 白血病,您了解多少?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病因
- Kimura病简介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手段和预...
- 溶血性贫血
- 脾脏肿大的原因
- 妊娠期贫血的治疗和饮食疗法
- 白血病并非都需要骨髓移植
- 照顾血液病患者勿过度
- 淋巴瘤,你了解多少?
- 胃低度恶性淋巴瘤的治疗
- 怎样预防白血病?
- 霍奇金淋巴瘤应做哪些检查?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 溶血性贫血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简...
- 白细胞减少症的病因
- 血液病治疗进展
- 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 作者:庄万传|发布时间:2014-11-06|浏览量:651次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破坏速率增加,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寿命约120天。如红细胞破坏速率在骨髓的代偿范围内,则虽有溶血,但不出现贫血,称为溶血性疾患。但如红细胞的寿命缩短至15-20天时,就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从而发生“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的病种繁多,但其具有某些相同特征。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主要与溶血过程持续的时间和溶血的严重程度有关。
慢性溶血多为“血管外溶血”,发病缓慢,表现为贫血、黄疸和脾大三大特征。因病程较长,患者呼吸和循环系统往往对贫血有良好的代偿,症状较轻。由于长期的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可并发胆石症和肝功能损害。在慢性溶血过程中,某些诱因如病毒性感染,患者可发生暂时性红系造血停滞,持续一周左右,称为再生障碍性危象。
急性溶血发病急骤。短期大量溶血引起寒战、发热、头痛、呕吐、腰背疼痛及腹痛,继之出现血红蛋白尿。严重者可发生明显衰竭或休克。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