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肌力训练技术??等长肌力训练
- 步行训练??步行前训练
- 呼吸训练??深呼吸训练
- 肌力训练技术??等速肌力训练
- 步行训练??步行训练方法
- 肌力训练技术??等张肌力训练
- 呼吸训练??排痰训练
- 呼吸训练--呼吸肌训练
- 平衡与协调训练?简易设备平衡训...
- 呼吸训练??局部呼吸训练
- 平衡与协调训练?简易设备平衡训...
- 呼吸训练??排痰训练
- 呼吸训练??局部呼吸训练
- 呼吸训练??深呼吸训练
- 呼吸训练--抗阻呼吸训练
- 呼吸训练--腹式呼吸训练
- 步行训练??步行训练方法
- 步行训练??步行前训练
- 肌力训练技术??等速肌力训练
- 肌力训练技术??等张肌力训练
- 肌力训练技术??等长肌力训练
- 徒手肌力训练
- 膝关节全膝置换的术后康复
- 半月板修复术后康复
- 脑卒中恢复期的康复治疗
- 脑卒中急性期的康复治疗
- 小儿膝过伸的原因及康复治疗
- 脊柱疾病疼痛解析
- 肩周炎研究进展
- 肩周炎自我治疗“八段锦”
- 平衡与协调训练 无器械平衡训练
- 作者:糜中平|发布时间:2013-06-21|浏览量:677次
1、定义 通过非器械训练的方法对需要平衡训练的患者进行的训练。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需要进行平衡训练的患者。
(2)禁忌证:骨折、关节脱位未愈者,严重认知损害,严重疼痛或肌力、江苏省中医院针灸康复科糜中平
肌张力异常而不能维持平衡者。
3、设备与用具 不需要设备。
4、操作方法与步骤
(1)坐位平衡训练:
1)i 级平衡:在无外力和身体移动的前提下保持坐姿稳定;
2)ii 级平衡:患者独立完成身体重心转移,躯干屈曲、伸展、左右倾斜及
旋转运动,并保持坐位平衡;
3)iii 级平衡:患者抵抗外力保持身体平衡,如患者双手胸前抱肘,治疗
者从不同方向推患者以诱发头部及躯干向正中线的调正反应。
(2)立位平衡训练:
1)i 级平衡:在无外力和身体移动的前提下保持站立稳定,开始时两足分
开站立,逐步缩小两足间距,以减小支撑面,增加难度;
2)ii 级平衡:患者在站立姿势下独立完成身体重心转移,躯干屈曲、伸展、
左右倾斜及旋转运动,并保持平衡。开始时治疗师双手固定患者髋部协助完成
重心转移和躯体活动,逐步过渡到患者独立完成动作;
3)iii 级平衡:在站立姿势下抵抗外力并保持身体平衡。患者可以借助于
平衡板或在站立位完成作业训练等。
(3)增强前庭功能训练:患者双足并拢(必要时双手或单手扶墙保持平衡),左右转头;随后单手或双手不扶墙站立,时间逐渐延长并保持平衡。患者练习
在行走过程中转头。患者双足分立,直视前方目标,通过逐渐缩短双足间距离
使支持面变窄,同时,上肢前臂先伸展,然后放置体侧,再交叉于胸前。在进
行这一训练时,双眼先断续闭拢,然后闭眼且时间逐渐延长。
(4)踝调节训练:患者自我进行小范围向前、向后、向侧方的摆动中保持
身体直立,且不屈髋、屈膝;分别在睁眼和闭眼时患侧下肢单腿平地站立 30 秒;
睁眼和闭眼时患侧下肢单腿枕头上站立;也可采用患侧下肢单腿站立时健侧下
肢晃动的方法(先屈曲、伸展,后外展、内收;逐渐增加晃动的速度和范围)。
(5)髋调节训练:单腿站立平衡;单腿站立同时头部旋转;单腿站立同时
上肢完成矢状面、额面和水平面运动;单腿站立,上肢、头部和眼同时运动;
单腿站立,躯干向对侧屈曲和旋转(同侧手够及同侧内踝);单腿站立,躯干向
同侧伸展和旋转(同侧手向前方、侧方及头后部及物)等。同时从稳定支持面
渐进至不稳定支持面,以增加练习难度。还可以采用踝矫形器限制踝的运动。
如需加大难度,可采取在窄条上站立,足跟/足趾站立或改良的单腿站立等,应
用髋策略稳定的各种平衡训练练习。
5、注意事项
(1)训练顺序:由易到难。支撑面从稳定到不稳定,逐步缩减支撑面积;
训练体位从卧位、坐位到立位,逐渐提高重心;动作从简单到复杂,在保持稳
定性的前提下逐步增加头颈和躯干运动;从睁眼训练过渡到闭眼训练。
(2)训练强度:由低到高。训练时间开始较短,逐渐延长,并根据患者的
疲劳程度调节。训练频度由少到多。
(3)从静态平衡训练到动态平衡训练:从静态平衡(i 级平衡)开始,逐
渐过渡到自动动态平衡(ii 级平衡)、他动动态平衡(iii 级平衡)。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需要进行平衡训练的患者。
(2)禁忌证:骨折、关节脱位未愈者,严重认知损害,严重疼痛或肌力、江苏省中医院针灸康复科糜中平
肌张力异常而不能维持平衡者。
3、设备与用具 不需要设备。
4、操作方法与步骤
(1)坐位平衡训练:
1)i 级平衡:在无外力和身体移动的前提下保持坐姿稳定;
2)ii 级平衡:患者独立完成身体重心转移,躯干屈曲、伸展、左右倾斜及
旋转运动,并保持坐位平衡;
3)iii 级平衡:患者抵抗外力保持身体平衡,如患者双手胸前抱肘,治疗
者从不同方向推患者以诱发头部及躯干向正中线的调正反应。
(2)立位平衡训练:
1)i 级平衡:在无外力和身体移动的前提下保持站立稳定,开始时两足分
开站立,逐步缩小两足间距,以减小支撑面,增加难度;
2)ii 级平衡:患者在站立姿势下独立完成身体重心转移,躯干屈曲、伸展、
左右倾斜及旋转运动,并保持平衡。开始时治疗师双手固定患者髋部协助完成
重心转移和躯体活动,逐步过渡到患者独立完成动作;
3)iii 级平衡:在站立姿势下抵抗外力并保持身体平衡。患者可以借助于
平衡板或在站立位完成作业训练等。
(3)增强前庭功能训练:患者双足并拢(必要时双手或单手扶墙保持平衡),左右转头;随后单手或双手不扶墙站立,时间逐渐延长并保持平衡。患者练习
在行走过程中转头。患者双足分立,直视前方目标,通过逐渐缩短双足间距离
使支持面变窄,同时,上肢前臂先伸展,然后放置体侧,再交叉于胸前。在进
行这一训练时,双眼先断续闭拢,然后闭眼且时间逐渐延长。
(4)踝调节训练:患者自我进行小范围向前、向后、向侧方的摆动中保持
身体直立,且不屈髋、屈膝;分别在睁眼和闭眼时患侧下肢单腿平地站立 30 秒;
睁眼和闭眼时患侧下肢单腿枕头上站立;也可采用患侧下肢单腿站立时健侧下
肢晃动的方法(先屈曲、伸展,后外展、内收;逐渐增加晃动的速度和范围)。
(5)髋调节训练:单腿站立平衡;单腿站立同时头部旋转;单腿站立同时
上肢完成矢状面、额面和水平面运动;单腿站立,上肢、头部和眼同时运动;
单腿站立,躯干向对侧屈曲和旋转(同侧手够及同侧内踝);单腿站立,躯干向
同侧伸展和旋转(同侧手向前方、侧方及头后部及物)等。同时从稳定支持面
渐进至不稳定支持面,以增加练习难度。还可以采用踝矫形器限制踝的运动。
如需加大难度,可采取在窄条上站立,足跟/足趾站立或改良的单腿站立等,应
用髋策略稳定的各种平衡训练练习。
5、注意事项
(1)训练顺序:由易到难。支撑面从稳定到不稳定,逐步缩减支撑面积;
训练体位从卧位、坐位到立位,逐渐提高重心;动作从简单到复杂,在保持稳
定性的前提下逐步增加头颈和躯干运动;从睁眼训练过渡到闭眼训练。
(2)训练强度:由低到高。训练时间开始较短,逐渐延长,并根据患者的
疲劳程度调节。训练频度由少到多。
(3)从静态平衡训练到动态平衡训练:从静态平衡(i 级平衡)开始,逐
渐过渡到自动动态平衡(ii 级平衡)、他动动态平衡(iii 级平衡)。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