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2012年美国和英国 NA...
- 慢性乙肝诊治新理念 &...
- 十堰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肝...
- 乙肝病毒子宫内传播的研究新进展
- 补肾祛邪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
- 乙型肝炎病毒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
- 母-婴垂直传播
-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口服核苷(...
- 核苷类似物可使HBV相关肝癌切...
- HBV携带者尽早治疗可能更有利
- 慢性乙肝诊治新理念 <...
- 干扰素有哪些副作用
-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
- 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 ...
- 乙肝小三阳可以母乳喂养吗?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优化治疗策略...
-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 妊娠期核苷(酸)类似物的安全性...
- 干扰素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
- 核苷类似物为什么容易产生耐药?
- 怎样才能比较有效地防止核苷类抗...
- 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
- 【转载】抗HBV“新星”REP...
-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 目前可用于慢性乙型肝炎孕妇的抗...
- 《2009 EASL乙肝诊治指...
- 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抗病毒治疗...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
- “乙肝歧视”已破冰 科学防...
- 特殊人群抗HBV治疗
- 用核苷类似物时如何处理妊娠(转...
- 素比伏(替比夫定片)副作用
- 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对胎儿影...
- 乙型肝炎病毒的耐药
-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注意什么...
- 孩子患乙肝能上幼儿园吗?
- 慢乙肝长期治疗的安全性问题
- 【转载】抗HBV“新星”REP 9AC??广谱抗病毒药物“化身”抗HBV新药?
- 作者:李金科|发布时间:2013-06-21|浏览量:929次
写在前面的话:本文转自《中国医学论坛版》,首先感谢作者:来自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的王宇明、朱鹏、涂洋粟,向你们致敬!
个人认为,rep 9ac的发明者安德鲁博士的想法很有创意。在翻阅了一些肝病的文献之后,我也有自己的一些疑问,希望大家集思广益,帮忙解决。十堰市人民医院肝病科李金科
疑问一:hbv是否感染肝脏干细胞?如果感染了,是否会像“癌症干细胞”,即使是清除了病毒,由于hbv的基因已经插入到肝脏干细胞中,这种携带异常dna的“炎症干细胞”还会继续复制下去,为肝脏疾病埋下“祸根”,造成肝脏的持久性损害?还是在体内的自我修复机制下会恢复至正常?
疑问二:如果rep 9ac的作用下,病毒得到有效地清除,那么,肝脏纤维化是否会逆转为正常?
空出一段来,下面就是该文章(原文的标题就是我这篇帖子的题目)。

目前全球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已达3.5亿,中国占其中1/4以上(9300万左右)。因此,抗hbv治疗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自核苷(酸)类似物上市以来,其疗效显著;但随着耐药等问题的出现,研究者也开始研发其他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非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和中药等。本期专题(d1~d3版)将对抗hbv新药??非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rep 9ac和中草药制剂作重点介绍。
反义核酸类药物的初始研究
反义核酸的相关研究始于1978年。1998年8月27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首个反义核酸类药物福米韦生上市,用于治疗艾滋病继发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一直以来,制约寡核苷酸类药物发展的主要障碍包括:对抗核酸酶的稳定性较弱、亲和力不足等。因而自福米韦生上市后尚无任何类似药物被批准用于临床,多数仍处于临床验证阶段。
目前,稳定药物的主要修饰方法包括两种,一为磷硫酰基修饰,即磷酸根上的氧原子被硫原子所替代;二为2′位点氧甲基化。与降解的天然dna序列相比,经上述方法修饰后的聚合物具有多种优点,如有两性亲和力和在体内更稳定等。硫代磷酸寡核苷酸是在天然dna序列降解后,经上述方法修饰聚合后得到的两性聚合物,其结构上的特定序列具有特异的抗病毒活性。
研究显示,硫代磷酸寡核苷酸可阻断1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进入靶细胞,而且长链硫代磷酸寡核苷酸较短链者更易阻断感染。
天然dna序列经完全降解后,在磷硫酰基化修饰及氧甲基化修饰过程中形成了磷硫酰dna(rep 9),并根据其结合碱基种类的不同产生了多种衍生物。其中,rep 9ac为包含腺嘌呤(a)与胞嘧啶(c)的rep 9混合物。
研究发现, 两性聚合物特定序列上的不同碱基,可影响其对单纯疱疹病毒(hsv)-1的作用活性和半数有效浓度。动物试验显示,在hsv-2暴露前30分钟注射rep 9(275 mg/ml),可使75%的动物免受感染;在暴露前5分钟注射rep 9c(240 mg/ml)亦有同样效果,较低剂量(100 mg/ml)的应用甚至可以达到100%的效果。另有研究发现,rep 9可阻断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进入细胞及其在细胞间的传播。有关rep 9、rep 9c治疗丙型肝炎病毒(hcv)的研究正在开展中。
rep 9ac抗hbv的动物研究进展

最近研究发现,rep 9ac可能用于治疗hbv感染,作用机制为抑制感染hbv的肝细胞释放乙肝表面抗原(hbsag),破坏其诱导的免疫抑制,从而遏制慢性hbv感染发生(图2)。
前期动物试验显示,rep 9ac对hbv、hcv等多种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可使血清中hbsag消失。
澳大利亚一项正在进行中的动物试验显示,感染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的鸭子接受rep 9ac治疗2~4周,可实现hbsag血清学清除;停止治疗16周后,在55%鸭血中检测不到dhbv dna,且乙肝表面抗体迅速出现,产生了持久病毒学应答。
rep 9ac抗hbv的临床研究进展
有关rep 9ac治疗人类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研究数据有限。孟加拉和加拿大两国学者在此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2010年一项研究显示, 在接受大剂量rep 9ac治疗的6例患者中,5例患者实现了乙肝表面抗原(hbsag)清除。2011年一项研究表明, 在8例经rep 9ac治疗的患者中,7例患者实现了hbsag清除或血清hbsag水平下降,而且全部被检测出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治疗7~13周后,6例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滴度较前下降3~7 log10 copies/ml,其中3例患者经20~27周治疗后,病情完全控制。停药后的随访结果显示, 3例患者对感染有持久免疫力, 持续病毒学应答时间分别长达10.5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
2012年亚太肝脏研究学会年会报告了一项rep 9ac治疗hbv感染的临床研究结果。在接受rep 9ac治疗7天~32周内的8例患者中,7例患者的hbsag水平下降了99.5%,所有应答者的hbv dna滴度下降了3~7 log10 copies/ml;在治疗第20~44周中,有4例应答者的感染得到完全控制。在治疗结束后,3例患者获得了12~24个月的持久免疫学控制,其他患者的感染也均获得了部分免疫学控制。rep 9ac治疗中可见轻微的促炎不良反应,改良的rep 9ac′治疗可减弱促炎活性。
初步数据显示,7例患者在治疗最初10周内,hbsag水平均大幅下降,其中3例患者的hbv dna降幅为3~4 log10 copies/ml。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rep 9ac有可能成为治疗chb的新手段,可快速有效降低chb患者的hbsag水平,实现血清学转换并使抗-hbs和乙肝e抗体迅速出现。
困惑与启示
困惑 在hbv感染中,hbsag是最令人感到困惑的指标之一,原因如下。
1.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只有hbsag消失或发生血清学转换才最接近“治愈”标准;
2. 无论是以免疫调节为主的干扰素(ifn)-α治疗,还是以抑制病毒为主的非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目标是实现hbsag血清学转换,但停药后的复发和反跳表明,治疗并没有达到真正的“满意”效果;
3. chb的主要治疗靶抗原可能是hbsag和乙肝e抗原(hbeag);大量hbeag生成是诱导免疫耐受的重要原因,但实际急、慢性感染均有hbeag生成,而hbeag阴性chb患者也存在免疫耐受状态。
启示 rep 9ac相关研究结果有如下启示。
1. 过去hbsag消失或血清学转换常 “可遇不可求”,ifn-α等药物仅起到“助宿主一臂之力”的作用。rep 9ac的出现,或可能实现hbsag消失或血清学转换,后者是chb患者最希望看到的结局,这不仅意味着治愈,还意味着心理上的巨大解脱;
2. 过去抗hbv联合疗法仅包括ifn-α+非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或非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核苷(酸)类似物,但均未获得满意疗效,疗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宿主的免疫应答,rep 9ac有望开辟有效的新联合疗法;
3. 人为的hbsag消失或血清学转换,常伴随hbv dna转阴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正常化,表明hbsag是真正诱导免疫耐受的靶抗原,这为研究chb发病机制及相应对策提供了重要线索。
不足之处与研究意义
从目前研究数据来看,rep 9ac与以往抗hbv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很大不同,但相关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和有待改进之处,主要包括以下7点。
1. 病例数较少,属于非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2. 仅局限于hbeag阳性患者,而hbeag阴性患者实现hbsag转阴则很困难;
3. 未能说明病例是否为慢性hbeag携带者,这一点对区别药物疗效或急性感染后的自发性清除极为重要;
4. 未交待种族、人群情况,而不同种族人群感染hbv后的转归差异极大;
5. 对“轻微促炎反应” 的描述不够明确,这将涉及此类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及不良反应的处理;
6. 未对改良型rep 9ac′的化学结构式及改良方法进行描述;
7. 应含有药代、药效动力学数据。
8. 与其他抗hbv药物有无协同作用亦不清楚。
尽管目前研究存在许多不足,但仍有以下重要意义:① 首次证实可能通过药物治疗清除hbsag;② hbsag或与免疫耐受相关;③ hbsag消失或血清学转换可能伴随hbv dna复制而受到抑制;④ 为治疗提供了新的主要思路及途径。
个人认为,rep 9ac的发明者安德鲁博士的想法很有创意。在翻阅了一些肝病的文献之后,我也有自己的一些疑问,希望大家集思广益,帮忙解决。十堰市人民医院肝病科李金科
疑问一:hbv是否感染肝脏干细胞?如果感染了,是否会像“癌症干细胞”,即使是清除了病毒,由于hbv的基因已经插入到肝脏干细胞中,这种携带异常dna的“炎症干细胞”还会继续复制下去,为肝脏疾病埋下“祸根”,造成肝脏的持久性损害?还是在体内的自我修复机制下会恢复至正常?
疑问二:如果rep 9ac的作用下,病毒得到有效地清除,那么,肝脏纤维化是否会逆转为正常?
空出一段来,下面就是该文章(原文的标题就是我这篇帖子的题目)。

目前全球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已达3.5亿,中国占其中1/4以上(9300万左右)。因此,抗hbv治疗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自核苷(酸)类似物上市以来,其疗效显著;但随着耐药等问题的出现,研究者也开始研发其他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非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和中药等。本期专题(d1~d3版)将对抗hbv新药??非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rep 9ac和中草药制剂作重点介绍。
反义核酸类药物的初始研究
反义核酸的相关研究始于1978年。1998年8月27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首个反义核酸类药物福米韦生上市,用于治疗艾滋病继发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一直以来,制约寡核苷酸类药物发展的主要障碍包括:对抗核酸酶的稳定性较弱、亲和力不足等。因而自福米韦生上市后尚无任何类似药物被批准用于临床,多数仍处于临床验证阶段。
目前,稳定药物的主要修饰方法包括两种,一为磷硫酰基修饰,即磷酸根上的氧原子被硫原子所替代;二为2′位点氧甲基化。与降解的天然dna序列相比,经上述方法修饰后的聚合物具有多种优点,如有两性亲和力和在体内更稳定等。硫代磷酸寡核苷酸是在天然dna序列降解后,经上述方法修饰聚合后得到的两性聚合物,其结构上的特定序列具有特异的抗病毒活性。
研究显示,硫代磷酸寡核苷酸可阻断1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进入靶细胞,而且长链硫代磷酸寡核苷酸较短链者更易阻断感染。
天然dna序列经完全降解后,在磷硫酰基化修饰及氧甲基化修饰过程中形成了磷硫酰dna(rep 9),并根据其结合碱基种类的不同产生了多种衍生物。其中,rep 9ac为包含腺嘌呤(a)与胞嘧啶(c)的rep 9混合物。
研究发现, 两性聚合物特定序列上的不同碱基,可影响其对单纯疱疹病毒(hsv)-1的作用活性和半数有效浓度。动物试验显示,在hsv-2暴露前30分钟注射rep 9(275 mg/ml),可使75%的动物免受感染;在暴露前5分钟注射rep 9c(240 mg/ml)亦有同样效果,较低剂量(100 mg/ml)的应用甚至可以达到100%的效果。另有研究发现,rep 9可阻断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进入细胞及其在细胞间的传播。有关rep 9、rep 9c治疗丙型肝炎病毒(hcv)的研究正在开展中。
rep 9ac抗hbv的动物研究进展

最近研究发现,rep 9ac可能用于治疗hbv感染,作用机制为抑制感染hbv的肝细胞释放乙肝表面抗原(hbsag),破坏其诱导的免疫抑制,从而遏制慢性hbv感染发生(图2)。
前期动物试验显示,rep 9ac对hbv、hcv等多种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可使血清中hbsag消失。
澳大利亚一项正在进行中的动物试验显示,感染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的鸭子接受rep 9ac治疗2~4周,可实现hbsag血清学清除;停止治疗16周后,在55%鸭血中检测不到dhbv dna,且乙肝表面抗体迅速出现,产生了持久病毒学应答。
rep 9ac抗hbv的临床研究进展
有关rep 9ac治疗人类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研究数据有限。孟加拉和加拿大两国学者在此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2010年一项研究显示, 在接受大剂量rep 9ac治疗的6例患者中,5例患者实现了乙肝表面抗原(hbsag)清除。2011年一项研究表明, 在8例经rep 9ac治疗的患者中,7例患者实现了hbsag清除或血清hbsag水平下降,而且全部被检测出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治疗7~13周后,6例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滴度较前下降3~7 log10 copies/ml,其中3例患者经20~27周治疗后,病情完全控制。停药后的随访结果显示, 3例患者对感染有持久免疫力, 持续病毒学应答时间分别长达10.5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
2012年亚太肝脏研究学会年会报告了一项rep 9ac治疗hbv感染的临床研究结果。在接受rep 9ac治疗7天~32周内的8例患者中,7例患者的hbsag水平下降了99.5%,所有应答者的hbv dna滴度下降了3~7 log10 copies/ml;在治疗第20~44周中,有4例应答者的感染得到完全控制。在治疗结束后,3例患者获得了12~24个月的持久免疫学控制,其他患者的感染也均获得了部分免疫学控制。rep 9ac治疗中可见轻微的促炎不良反应,改良的rep 9ac′治疗可减弱促炎活性。
初步数据显示,7例患者在治疗最初10周内,hbsag水平均大幅下降,其中3例患者的hbv dna降幅为3~4 log10 copies/ml。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rep 9ac有可能成为治疗chb的新手段,可快速有效降低chb患者的hbsag水平,实现血清学转换并使抗-hbs和乙肝e抗体迅速出现。
困惑与启示
困惑 在hbv感染中,hbsag是最令人感到困惑的指标之一,原因如下。
1.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只有hbsag消失或发生血清学转换才最接近“治愈”标准;
2. 无论是以免疫调节为主的干扰素(ifn)-α治疗,还是以抑制病毒为主的非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目标是实现hbsag血清学转换,但停药后的复发和反跳表明,治疗并没有达到真正的“满意”效果;
3. chb的主要治疗靶抗原可能是hbsag和乙肝e抗原(hbeag);大量hbeag生成是诱导免疫耐受的重要原因,但实际急、慢性感染均有hbeag生成,而hbeag阴性chb患者也存在免疫耐受状态。
启示 rep 9ac相关研究结果有如下启示。
1. 过去hbsag消失或血清学转换常 “可遇不可求”,ifn-α等药物仅起到“助宿主一臂之力”的作用。rep 9ac的出现,或可能实现hbsag消失或血清学转换,后者是chb患者最希望看到的结局,这不仅意味着治愈,还意味着心理上的巨大解脱;
2. 过去抗hbv联合疗法仅包括ifn-α+非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或非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核苷(酸)类似物,但均未获得满意疗效,疗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宿主的免疫应答,rep 9ac有望开辟有效的新联合疗法;
3. 人为的hbsag消失或血清学转换,常伴随hbv dna转阴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正常化,表明hbsag是真正诱导免疫耐受的靶抗原,这为研究chb发病机制及相应对策提供了重要线索。
不足之处与研究意义
从目前研究数据来看,rep 9ac与以往抗hbv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很大不同,但相关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和有待改进之处,主要包括以下7点。
1. 病例数较少,属于非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2. 仅局限于hbeag阳性患者,而hbeag阴性患者实现hbsag转阴则很困难;
3. 未能说明病例是否为慢性hbeag携带者,这一点对区别药物疗效或急性感染后的自发性清除极为重要;
4. 未交待种族、人群情况,而不同种族人群感染hbv后的转归差异极大;
5. 对“轻微促炎反应” 的描述不够明确,这将涉及此类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及不良反应的处理;
6. 未对改良型rep 9ac′的化学结构式及改良方法进行描述;
7. 应含有药代、药效动力学数据。
8. 与其他抗hbv药物有无协同作用亦不清楚。
尽管目前研究存在许多不足,但仍有以下重要意义:① 首次证实可能通过药物治疗清除hbsag;② hbsag或与免疫耐受相关;③ hbsag消失或血清学转换可能伴随hbv dna复制而受到抑制;④ 为治疗提供了新的主要思路及途径。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