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2012年美国和英国 NA...
- 慢性乙肝诊治新理念 &...
- 【转载】抗HBV“新星”REP...
- 十堰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肝...
- 乙肝病毒子宫内传播的研究新进展
- 补肾祛邪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
- 乙型肝炎病毒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
- 母-婴垂直传播
-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口服核苷(...
- 核苷类似物可使HBV相关肝癌切...
- HBV携带者尽早治疗可能更有利
- 慢性乙肝诊治新理念 <...
- 干扰素有哪些副作用
-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
- 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 ...
- 乙肝小三阳可以母乳喂养吗?
-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 妊娠期核苷(酸)类似物的安全性...
- 干扰素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
- 核苷类似物为什么容易产生耐药?
- 怎样才能比较有效地防止核苷类抗...
- 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
- 【转载】抗HBV“新星”REP...
-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 目前可用于慢性乙型肝炎孕妇的抗...
- 《2009 EASL乙肝诊治指...
- 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抗病毒治疗...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
- “乙肝歧视”已破冰 科学防...
- 特殊人群抗HBV治疗
- 用核苷类似物时如何处理妊娠(转...
- 素比伏(替比夫定片)副作用
- 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对胎儿影...
- 乙型肝炎病毒的耐药
-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注意什么...
- 孩子患乙肝能上幼儿园吗?
- 慢乙肝长期治疗的安全性问题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优化治疗策略的新认识
- 作者:李金科|发布时间:2012-08-28|浏览量:1099次
王宇明 程林
一、什么是优化治疗?其意义如何?
优化治疗的概念就是根据患者的基线状况、早期应答情况对治疗进行适当的调整,以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优化治疗、的问题并不特指某一个药,也不是特指某一类药,实际上已成为整个CHB治疗过程中很重要的治疗策略,成为CHB治疗的一个共性问题。CHB优化治疗的目的是提高疗效、降低耐药、提高依从性、降低成本。十堰市人民医院肝病科李金科
优化治疗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根据,就是患者治疗前的状态(基线状况)与治疗疗效相关,治疗一段时间之后的应答情况与长期治疗的疗效相关,因此,临床上根据基线状态和早期治疗的应答来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以提高疗效,这样的治疗就是优化治疗。新《指南》指出,有临床研究显示,因对某一NUCs发生耐药而先后改用其他NUCs治疗,可筛选出对多种NUCs耐药的变异株。因此,应避免单药序贯治疗。为此,在绝大多数的NUCs中序贯治疗不再作为优化治疗的选择网。
二、优化治疗有何证据?
优化治疗最早是根据LdT治疗CHB全球的临床试验结果提出来的,这个临床试验设计为2年时间,研究发现在治疗24周时,患者应答的情况与2年的疗效相关,如治疗24周时病毒下降到不可测水平,2年的疗效较佳,即病毒的控制很好、HBeAg血清转换率比较高、耐药发生率比较低。因此,早期疗效对于判断后续的治疗方法是否需要调整是有帮助的。此外,患者治疗前的基线状况,病毒载量和ALT水平也与长期治疗疗效相关。
各种NUCs治疗24周时HBV DNA可检出率,HBeAg阳性患者为:LdT 55%、ETV 51%、LAM68%、ADV 88%;HBeAg阴性患者为:LdT 20%、ETV2%、LAM29%、ADV64%¨。相比之下,ADV偏高,提示其抑制病毒的强度、幅度均偏低。LAM和LdT 24周病毒学应答不佳者,104周HBVDNA阴转率低;ETv 24周病毒学应答欠佳者,52周HBVDNA检测不到率低。LAM和LdT 24周病毒学应答欠佳者,48周耐药率增加。ADV 48周应答欠佳者,3年耐药率增加。上述结果提示,及早(如24周内)充分抑制病毒到不可测水平是必要的。GLOBE研究发现,24周HBVDNA检测不到是HBeAg阳性患者104周疗效的最强预测因子。NUCs治疗,24周强病毒抑制与52周较高PCR检测不到率相关。LAM治疗基线特征结合24周应答可预测5年疗效。基线HBeAg水平可预测24周及52周时HBVDNA检测不到率,如24周HBeAg水平<10 PEIU/ml,52周HBeAg血清学转换率更高。HBsAg在24/52周的快速下降预示着更高的3年时HBsAg转阴率o由此可见,对CHB抗病毒治疗的策略进行优化很有必要,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观点及指南均强调了优化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此,已故著名肝病学者Keeffe提出了CHB治疗路线图的概念,即根据24周时HBV DNA水平预测远期的疗效,调整治疗方案。按照该路线图,开始治疗后,在第12周应对患者的病毒应答进行初次评估,如HBV DNA下降<1 logIo拷贝/rrd,则定义为原发治疗失败或无应答,如果并非依从性不佳所致,即应改变治疗方案。24周则被公认为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根椐治疗24周时的应答,可将患者分为完全病毒学应答、部分病毒学应答或不充分的病毒学应答。即:①完全病毒学应答是指HBVDNA<300拷贝/ml,产生完全应答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继续服用同一种药物治疗,随访间隔可延长至6个月,但由于我国病毒定量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而非COBAS定量方法,精确度不够高,故最好还是每3个月检测1次。②部分病毒学应答是指第24周时HBVDNA水平之且<104拷贝/ml,应考虑加用1种无交叉耐药的药物,但也可考虑暂不改变方案,密切随访(每3个月随访1次),服药时间持续到48周;如果48周时仍是部分应答或转为不充分应答,应更换治疗方案;如果48周时变成完全应答,则继续原方案治疗。③不充分的病毒学应答是指第24周时HBV DNA水平》 104拷贝/ml,此类患者应调整治疗方案,并应每3个月复查1次,治疗48周以上应根据检测结果确定复查间隔时间,如HBVDNA降到PCR检测不到水平,则可将复查间隔时间从3个月延至6个月,但对于有肝硬化特别是失代偿风险的患者,无论病毒学应答情况如何,均应每隔3个月复查1次。建立CHB治疗路线图的意义在于治疗过程中监测早期病毒学应答,有助于识别应答不佳者,提供时机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抗病毒疗效,有助于实现个体化治疗,改善长期预后。
三、优化治疗,还是联合治疗?
实际上,所谓“优化治疗,还是联合治疗好?”的命题是不存在的。其理由在于,从来就没有任何指南或共识将“优化治疗”定义为单药治疗。为此,“优化治疗”可理解为对患者最为/较为恰当的治疗,而“最佳治疗”则只考虑最佳疗效而不考虑实际经济条件及性价比。因此,选择“优化治疗”方案的依据是“临床疗效+安全性+经济性”。医患常常有一个问题:优化治疗与初始联合治疗哪个更好?众所周知,进行抗病毒治疗时应注意三个方面(即所谓“三点”):
①起点:严格掌握治疗适应证,选用适当药物,以提高应答率;
②拐点:即早期病毒学应答的监测时间,可通过应答情况预测病毒学应答率及耐药率等,从而调整治疗方案;
③终点:即通过治疗所要达到的目标。优化治疗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重视上述“三点”,达到高疗效、低耐药的目的。
联合治疗也是为了提高疗效和减少耐药,临床实践证明,联合治疗具有高疗效、低耐药的特点,特别是目前常用的LAM+ADV,但联合用药价格不菲。这样,在实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医生不仅要考虑其安全性、临床疗效及耐药率,更要考虑患者的依从性,而在依从性中经济负担为重要因素,往往有部分人因经济负担而放弃治疗。作为现阶段的治疗方案,优化治疗与联合治疗也缺乏大量的临床对比研究例。因此,在临床实际中,由个人的具体情况,根据上述“临床疗效+安全性+经济性”综合因素考虑选择最佳治疗方案。由于每个患者的病毒特性、机体应答、药物反应及经济条件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治疗的个体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就像打仗一样,通过战略与战术的调整,才能获得最佳战绩。
四、初始联合(de aovo)治疗有无必要?适用于哪些情况?
初始联合的提出,系因迄今在抗HBV治疗中耐药是普遍存在及难以避免的。主要发现有:①CHB患者普遍存在预存耐药株,它们是天然存在的;②所有NUCs均存在耐药现象,其间可有交叉耐药;③采用单药治疗耐药后序贯另一NUCs的耐药率高,故当前各国指南已摒弃了序贯单药治疗方案;④采用单药优化治疗的方法(即耐药后加药),也不能预防最后的交叉耐药。这些发现均提示,选用无交叉耐药的NUCs或IFN 0【类与NUCs联合,可能通过加强病毒抑制及降低耐药发生,从而提高疗效口。
我们曾提出,初始联合治疗的主要适应证有:
①有耐药史包括可疑耐药者;
②耐药史不详但有可能耐药者;
③有耐药风险的高危人群,如高病毒载量等在耐药后可能发生炎症加重或突破,对病情不利,且难以监测者;
④已发生序贯耐药者;
⑤具备上述情形之一且不适合IFN治疗者。
应当指出,对于初始联合治疗尚未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而造成意见不同的因素包括:①初始联合治疗费用较高,对于单药治疗有效的部分患者是一种浪费;②安全性证据尚不充分,有的联合方案因严重不良事件(SAE)出现而遭到否定,如Peg-IFN仅加LdT可致外周神经肌肉疾病;③有效性循证医学证据尚不充分;④初步结果证明耐药性有明显降低,但未能完全避免,其结果是交叉耐药的发生。有学者提出,如联合治疗成为主流核心策略,治疗费用将极大幅/成倍攀升,长期乃至终生治疗的实施将成为巨大挑战。不良反应可能增加,交叉耐药发生后将面临困境,患者心理压力加大。所谓“大包围”即形象地批判了盲目进行联合治疗的做法。虽然存在以上争议,但临床上应用LAM+ADV的初始联合治疗有逐渐增多趋势,其原因是:
①经临床应用证明,二者联合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为良好;②无论进口或国产制剂价格均较合理,至少与ETv单药治疗比较也是如此;③交叉耐药的问题则并非其主要问题,因与单药治疗相比,待耐药以后加药治疗相比,初始联合治疗的交叉耐药只会更低。
五、优化治疗有哪些成功经验?
首先应当承认,有关优化治疗的成功经验尚不多见,以下原因可能与之相关:①虽然IFN类已应用较长时间,但早期阶段品种单一,加之当时我国制剂不够过关,临床经验缺乏;而Peg?IFN 价格昂贵,疗效提高有限;②NUCs问世较短,LAM单一品种占据了5年余,以后才逐渐出现ADV、ETV、LdT及TDF等,从而限制了相关经验的积累及发展;③在联合治疗方面,早期阶段主要集中在LAM+Peg?IFN仅,且不够成功,2005年以后才开始有关NUCs之间及其与Peg.IFN 的联合治疗,迄今系统研究尚不多见。
如前所述,虽然资料有限,但发展迅速。迄今的有关经验表明:(1)单药治疗可以优化:最主要的经验有三:一是优化适应证,如同田径赛马,可从起点上预测结果;二是治疗早期的调整,目前倾向于更积极的调整,如将过去1×104拷贝/ml改成1×103拷贝/ml等,形成阵地前移,以防患于未然的态势;三是通过HBV血清标志物(HBVM)如HBeAg、抗HBe、HBsAg等的半定量/定量或高精度病毒定量(如COBAS Amplicor)进行监测,预测结果,把握时机,争取最佳治疗结局;同时,更准确地掌握停药时机,减少因判断不准(如酶联免疫吸附法所致HBVM结果误差)而导致误判,从而使停药后反弹/复发降低;最后,经过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证明,使用NUCs长期(如3年以上)未发生耐药者,继续使用很少发生耐药,现特将其称为“稳态现象”,提示对这些患者不必采用升阶梯治疗,更换成更为强效和低耐药药物,以减少开支。(2)联合治疗也可以优化:除了单药治疗中的早期调整即加药外,初始联合也逐渐成为CHB的选择之一。此部分的经验主要有:①适应证选择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失之过宽不仅浪费,而且一旦耐药往往形成交叉耐药,从而使后续选择减少,失之过严则在某些人群造成更多耐药,加药后也是如此;②已经明确某些联合有一定前景,如LAM或LdT联合ADV、ADV联合IFN 类等;另一方面,某些联合则可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如LdT联合IFNⅨ类),或从理论不符合联合原则(如LAM联合LdT、ADV联合TDF、ETv+LAM或ETv+LdT等)。
六、总结及展望
按照欧洲肝病研究学会2007年指南.CHB治疗终点有三:HBVDNA检测不到是“基本的治疗终点”;HBeAg血清学转换是“满意的治疗终点”;HBsAg消失或血清转换是“理想的治疗终点”。即使患者接受了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仍然会有部分患者达不到理想的治疗应答,更难以到达“理想终点”。现有的抗病毒药物治疗后,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早期应答不佳,早期疗效欠佳者,远期应答率低,且耐药率增加,这会导致疗程延长和费用增加,降低患者依从性。因此,需要进一步通过优化治疗提高疗效。优化治疗的运用原则为:①起点:选用适当药物;②拐点:及时调整方案;③终点:把握停药时机及随访。优化治疗对提高口服抗病毒药物疗效、降低耐药具有重要意义,如基线/早期病毒学应答可预测远期疗效,HBV DNA监测是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时的重要监测,可根据早期HBVDNA抑制情况来调整治疗方案,以减少耐药。更多的疗效预测研究正在进行中,如早期HBeAg及HBsAg定量预测远期应答及预测口服抗病毒药物的停药时间。
优化治疗与联合治疗的关系为:①优化治疗是纲,联合治疗是目,纲举目张;②多数CHB治疗应选用单药优化治疗原则,而少数CHB治疗应选用联合优化治疗原则;③单药优化治疗应为主流治疗方法,而联合优化治疗应为主要补充治疗策略。
迄今,LAM与ADV联合的经验最多,而随着TDF等NUCs的出现或应用增多,其他联合治疗方法会逐渐增加。虽然单药优化治疗原则仍适用于绝大多数患者,但总体趋势是逐渐减少。随着初治患者减少,联合优化治疗可能相对增多。
总之,优化治疗是各种疾病包括CHB的核心治疗策略;优化治疗策略贯穿CHB治疗全过程,包括起点、拐点及终点.目的是提高疗效、降低耐药、提高依从性、降低成本;优化治疗策略包括单药优化及联合优化,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单药优化及联合优化的经验日益增多,目前以LAM/ADV最为突出;今后NUCs之间的联合基本原则仍是核苷类似物+核苷酸类似物。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