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发和脱发的古今原因介绍
- 作者:赵连皓|发布时间:2013-06-21|浏览量:5483次
探析中医和西医对毛发(病)的病因病机的不同认识赵连皓 陕西省中医医院 (710003)陕西省中医院皮肤性病科赵连皓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对毛发病因病机不同认识。方法:归纳整理内经等有关对毛发的论述,结合西医现代观念进行分析讨论,结论:中西医可以互相借鉴,互补提高对脱发病的研究。
主题词 脱发 病因病机 中西医的认识1,头发的生理:
中医认为肾气盛衰和三阳经气血有关,古人认为发为血之余,并为肾所主。《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阳明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六节藏象论》亦曰:“肾者,主蛰,……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五脏生成论》中也说:“肾之合骨也,其华在发”.。《上古天真论》认为,肾气、三阳经尤其是阳明经是头发保持正常的主要因素。而三阳经的气血对发、眉、髭(指生长在上唇上面的胡须)和髯(指在颊部后方及耳下部位)的具体作用略有不同,《灵枢经。阴阳二十五人》已云:“足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鬓美长,血少气多则髯短,故气少血多则髯少,血气皆少则无髯,两吻多画。”《圣济总录。髭发门》载:“论曰足太阳血气盛则眉美,足少阴经血气盛则髯美,足少阳血气盛则发美,手阳明经血气盛则髭美。夫经络所至不同,血气各有所属。眉、髭、髯、发,率本于经络之血气,或黑或绀,或黄或白,可以知盛衰。……”三阳经所分布的位置不同,其经络的气血营养的毛发自然有别。
西医则认为头皮皮肤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有总数在10万-15万根的头发,每根头发都起源于深埋在皮下的毛囊皮脂腺单位,这些结构复杂,并且分泌旺盛,都是由胚胎的外胚演变而来,由毛干,毛根组成,毛囊开口于皮肤表面,由结绨组织和上皮两部分构成。分长毛,短毛,毳毛三种。毛发的生长和脱落常常是每根毛发在数月至2-4年内脱落一次,刚出世的婴儿毛发的生长较快,毛发生长的速度与年龄、健康状况及个人体质等有关,头发生长的一般速度每月约2厘米。当一根毛发要脱落时,毛根逐渐角化,蔓延到毛乳头处,毛球裂成细丝状,随后分离,该毛脱落后,一个新的毛乳头在旧毛囊一侧出现,逐渐发展长出一根新发。2, 脱发的病因和病机:
历代中医医家对脱发病认识是一个由虚到实立论的过程。开始认为精血不足较多见,《灵枢经。阴阳二十五人》记载:“足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鬓美长,血少气多则髯短,故气少血多则髯少,血气皆少则无髯,两吻多画。”《五脏生成论》强调肾藏精,生髓,髓充于骨而汇于脑。髓与脑皆蛰藏于内而不泄,发为肾精之外候,精血充足则发浓密而光泽,《诸病源候论》曰:“发是足少阴之经血所荣,血气盛则发长美,若虚则血不能养发,则发无润泽也。……若血气衰弱,经脉虚竭,不能荣润,故须发脱落。”。到金元后期血热,肝脾失调等实证立论占主导,例如金元四大家之一张子和首倡血热发不荣之说,他认为“年少发白早落,或头起白屑者,血热太过也。”,明代何梦瑶在《医碥。须发》中也赞同这种说法“火多血少,木反不荣。火至于顶,炎上之甚也。……后顶发脱落者,其人必躁动多火,……”,清《冯氏锦囊秘录》载:“头皮作痒,须眉并落者,乃血热生风,”,古人认为肝脾失调,情志所伤也是脱发主要病因,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有“无病脱发亦是血淤”还有《血证论。淤血》中说“淤血在上焦,或发脱不生”,现代医学的脂溢性脱发与饮食结构、地理环境有关,患者多为皮脂腺分泌旺盛,油性皮肤,精神压力大,这与历来医家认为肝脾失调,脾胃湿热,湿热上蒸是主要原因相吻合,说明现在这类脱发不仅与虚有关,与湿、热、淤等“实”亦有密切关系。虚实夹杂为其病机关键。
西医认为脱发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遗传、免疫、细菌和病毒感染、精神紧张、内分泌紊乱、营养不良、异位性素质、血管机能障碍等因素先后提出于本病有关根据脱发的原因。
目前较公认的看法是 脱发的根本原因由于头顶上的毛囊存在结构上的先天性的缺陷,这时出现退化和萎缩.而引起脱发的主要原因是遗传因素,这种遗传的表现具有选择性。一般在20岁左右开始出现.同时雄性激素的水平也会影响毛囊的退化和萎缩。(即与毛囊特殊雄性细胞中雄性激素结合受体的活动有关)。饮食不当、睡眠不足、精神紧张、情绪低落 、工作负荷重等外界因素,又直接影响到内分泌,引起雌雄激素分泌失衡,均可加速脱发。类型有脂溢性脱发、神经性脱发、疤痕性脱发、疾病性脱发等。其中脂溢性脱发雄最常见,因为雄 性激素水平的变化是男性脱发和女性脱发的主要原因,故又称其为雄性激素性脱发,或男性脱发。而头部两侧和后枕部的毛囊结构是完整的健康的,内分泌对他不会造成很大影响,长出的头发是永久的健康的。至于为什么激素水平的变化对结构完整健康的毛囊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原理尚不是很清楚。随着基因研究的深入,对脱发的家族史有阳性史的比例国外高达42-50%,国内报告可达20%,而真实数字可能更大,因为不少较轻的病例常常被病人忽略或隐瞒。
综合上述,对中西医结研究脱发病因病机的问题上,又很多相似的看法,所以现有学者认为中医理论必须与基因组学结合,并提出 建立基因表达谱和基因辩证理论。不过由于中医证候形成的复杂性和证候的多变性,企求某证与某基因的对应关联,目前看来并不现实和客观,然而,从基因的角度研究证候毕竟是新的思路,在一定范围进行研讨,对中医“证”研究会有裨益。不管如何,中西医结合互补互相借鉴,能对头发的生理病理病机的研究肯定大有拓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