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肢端肥大症
- 糖尿病足部保养四注意
- 我国近三成成年人为腹型肥胖患者
- 孕中期空腹血糖可用来筛查我国妊...
- 糖尿病管理亟待加强
- 限食疗法:疾病预防治疗新视角 ...
- 现代医学的N个局限性(转载)
- 用哲理指导养生(转载)
- 正视“被妖魔化”的β受体阻滞剂...
-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危...
- 肥胖流行病:死了也要吃,值得吗...
- 糖尿病的危害
- 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 早期胰岛素强化加减重收获疾病长...
- 心血管危险因素多的糖尿病患者应...
- 贫血也易致痛风(转载)
- 招募参加糖尿病课题研究患者
- 亚临床甲减孕妇流产风险高
- 我国腹型肥胖患病率较高
- ENDO2012:运动+饮食干...
- 我国LADA患病率超过5%且北...
- 关于胶囊,我们知道多少?
- 阶梯减肥法 省钱又有效
- 减肥秘诀(转)
- 研究者认为糖尿病患者可能需要早...
- 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常被误诊
- “血管年龄”可能高于实际年龄
- 31条简单防癌法
- 糖尿病患者或应提早筛癌
- 请注意癌症早期的危险信号
- 别人没那么在意你(转)
- 糖尿病患者如何食用水果?
- 糖尿病患者要限制饮水吗?
- 运动锻炼时需要加零食吗?
- 外出用餐吃多了怎么办?
- 解读肾功能(转)
- “捕捉”结节性甲状腺肿
- 议糖尿病肾病的诊治
- 别让糖尿病伤肾
- 警惕骨质疏松的继发性病因
- 糖皮质激素:最熟悉的陌生人
- 最新糖尿病指南强调治疗以患者为...
- 夏季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宜忌
- 糖尿病患者中肿瘤好发于消化和泌...
- 我国高血压患者中糖尿病患病率达...
- 警惕:这4类男人千万要慎用六味...
- 皮革中的铬危害有多大? (转...
- 骨质疏松症的误区。
- 骨质疏松防治的11点提示
- 减肥伤骨 脂肪含量高骨骼更强壮
- 甲状腺功能对母亲和小孩的影响
- 你知道有关骨质疏松症的数字吗?
- 骨质疏松症一分钟测试题
- 二甲双胍可减少糖尿病及帕金森氏...
- 美国保健品,未必更靠谱
- 化糖帖,一个虚幻的降糖神话 ...
- 现代人,吃喝悠着点
- 白米饭之“祸”?
- 绝经后女性激素治疗有新规
- 新运动处方建议:少“坐”多“动...
- 早筛早诊早治疗 “5678”管...
- 死亡也是一面镜子(转)
- 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说“不”
- HbA1c联合OGTT诊断妊娠...
- 2型糖尿病青年患者肾衰和透析风...
- 阿司匹林的未来
- 睡出的免疫力? (转)
- 12窍门提高看病效率
- 地沟油无处不在 9招教你轻松排...
- 多一点解释,多一份理解
- 妊娠期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
- 脂肪摄入与癌症
- 膳食血糖负荷对男女两性影响不同
- 青少年血尿酸水平与血压升高有关
- 2011年美国内分泌学会《动态...
- 2010年度中国医院最佳内分泌...
- 甲亢3种治疗方法的比较(转)
- 有的放矢地治疗糖尿病
- 红肉,吃还是不吃?
- 缺铁性贫血时用HbA1c筛查糖...
- 早期视网膜病变可预测糖尿病周围...
- 大气细颗粒物污染与人群健康
- 减少空气污染对心血管系统危害美...
- 自测颈围早知糖尿病
- 糖尿病护理的15个要点
- 天堂与地狱的区别
- 心理压力最大的10件事是什么?...
- 将影响基层医疗的十大医学进展
- 糖尿病与肝病并存的认识和处理
- 健康吃汤圆:九类人不宜吃汤圆
- 痛风的8道是非题
- 老年人与其“冲血管”不如改变生...
- 冬季锻炼要择时
- 你的小便达标吗
- 糖尿病患者挑选保健品要慎重
- 糖友注意:冬天睡觉要用加湿器
- 糖尿病患者的节日调养 (转)
- 左旋甲状腺素片宜睡前服用
- 糖尿病成年患者应接种乙肝疫苗
- 曾春雨:现代优质血压控制与靶器...
- 女性急性心梗患者常合并未被诊断...
- “餐桌”上的血尿酸水平
- 限盐,错了吗?
- 糖尿病口服药物用药注意(转)
- 糖尿病足部保养四注意
- 冬季糖尿病患者应注意皮肤问题
- 代谢综合征:代谢性疾病的前兆
- 常倒班增加女性糖尿病风险
- 从物理学看高血压及用药(转)
- 研究揭示二甲双胍降低糖尿病相关...
- 重视妊娠和哺乳期女性的碘营养
- 妊娠期甲状腺疾病问与答
- 妊娠和产后期间甲状腺疾病诊治指...
- 当妊娠女性遭遇甲亢或甲减……
- 老年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的安全性...
- 不可不知的健康主食
- 关注吡格列酮的膀胱癌风险
- 糖尿病患者使用贝特类药物新观念
- 简单生活益寿康
- 美国版“动态血糖监测指南”出台
- 11招远离糖尿病并发症
- 不吃主食等于慢性自杀
- 中老年人锻炼误区谈
- 大师多长寿的启示
- 敬请关注健康天气预报
- 保“心”重于护“肾”
- 如何确诊糖尿病
- 短期强化降糖治疗可使长期缓解的...
- 糖尿病是不良结局独立预测因子
- 三步教你防卒中(转)
- 您会正确使用家庭自测血压计吗?...
- 情感预测:生活通常比你想象得更...
- 分享规范使用血糖仪的经验
- 别让坚果从嘴边溜走
- 健康经济学
- 解码特殊人群胰岛素用法
- 2011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年会研...
- 城市白领亚健康比例达76% 半...
- 年龄、血尿酸等是高尿酸血症患者...
- 新研究揭示肥胖原因
- 如何去除果蔬上的残留农药
- 电子血压计,让血压测量更方便
- 解糖尿病患者喝粥之惑
- 中华医学会发布新版2型糖尿病防...
- 慢病管理的他山之石
- 门诊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管理现...
- 浓妆淡抹总相宜:看格列美脲双重...
- 食用炸薯条最易使人发胖
- 老人晚年做不必要手术无益
- 饮酒过度影响人体免疫力
- 糖尿病患者在家自检血糖几个要点
- 糖尿病人是胰腺癌高发人群 40...
- 糖尿病人节日饮食注意事项
- 节省生命
- 快生活累坏中国人
- 心态决定健康
- 糖尿病治疗戒“7过度”
- 向中国推介慢病防控之道
- 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 滥用“中成药”你伤不起!
- 糖尿病一些比较隐秘的症状
- 肥胖的中国危机重重
-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 守护糖尿病患者的“心灵窗户”
- 甘油三酯作为独立危险因素尚存争...
- 卫生部《防治骨质疏松知识要点》...
- ED 降压药惹的祸?
- 北京居民期望寿命近81岁 慢性...
- 放下才是真解脱
- 糖尿病围术期的胰岛素治疗(转)
- 摘读几种慢性病的防治要点
- 糖尿病患者能否饮用止咳糖浆?
- 新知:女性心脏好不好算算腰围身...
- 减重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转)
- 纠正混合性血脂异常 预防心脑血...
- 癌症将是糖尿病患者最大 “黑手...
- 优化糖尿病管理要做到极致
- 关注NCDs全球峰会,共话中国...
- 二甲双胍或可降低癌症死亡风险
- 骨关节病时间表
- 健康不只是看病问题
- 每天8杯水?不,也许您喝多了
- 最新欧洲血脂异常管理指南解读
- 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临床应用中...
- 豪饮小酌皆伤身
- 情贵淡 气贵和 (摘)
- 生命的色彩与本质(摘)
- 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解读(转...
- 心血管危险评估:勿只见树木不见...
-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防治新策略(...
- 高血压不合理用药有“七宗罪”(...
- 莫忽视无症状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
- 慢性大病上升为主要疾病 成本巨...
- 慢病“后备力量”多达5.8亿人
- 当选2011年中国内分泌代谢科...
- 克服“临床惰性”,减少并发症风...
- 预防卒中:H型高血压是干预靶点...
- 戒酒保“肝”:遏制酒精性肝病上...
- 40岁以上男性半数缺雄激素
- 看电视超2小时者2型糖尿病、心...
- 中国人为什么爱谈养生?
- 过犹不及说心脏
- 常规体检应重视肾脏检查
- 2008女性尿路感染诊治指南解...
- 美国内科医师协会发布男性骨质疏...
- 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和美国糖...
- 孕妇甲减会造成胎儿脑发育障碍 ...
- 糖尿病围手术期处理(转载)
- 2011年“ACCF/AHA老...
- 陈竺:慢病是社会传染病社会因素...
- 65岁以下糖尿病患者胃癌死亡风...
- HbA1c监测频率过低者血糖控...
- 胰岛β细胞功能并非不能逆转,而...
- 酗酒的代价 男女有别
- 卫生部紧急将塑化剂列入黑名单
- 老年高血压病的特点与治疗(转)
- 糖尿病合并肾损害 重视鉴别诊断...
- 治病不如防病,健康需要管理
- 瘦身族饮食一点通
- 糖尿病人的饮食调理
- 痛风与饮食
- 专家解答体检者最关心的16个问...
- 《黄帝内经》之养生全解
- EMA:警惕双磷酸盐的非典型股...
- 研究显示少吃脂肪有助预防糖尿病
- 认识肝糖原累积病
- 酒“入”胰腺
- 日常五件事提高心情质量
- 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热点...
- 如何提高胰岛素治疗依从性?(转...
- 65岁以下糖尿病患者胃癌死亡风...
- 甲亢合并妊娠的基本知识和处理要...
- 再论慢病管理的关键是转变观念走...
- 关注4方面 糖尿病患者可安全度...
- “中国在走向低智商社会”是警钟
- 抽脂不能永远去除你的脂肪(转)
- 糖尿病初诊应重视胰岛功能的保护...
- 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均应行...
- 糖尿病足病治疗的外科视角(转)
- 糖尿病电话咨询后的感受
- 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AAC...
- 人生最大的修养是爱、感恩和宽容...
- HbA1c诊断标准或不适合肥胖...
- 2011年北大糖尿病论坛归来所...
- 糖代谢异常与睡眠障碍相关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怎样分期的?
- 微恙是福
- 男人4 0 :跨过生命的弯道
- 糖友,请不要忽视“无声的杀手”
- 各科医生发出的生活健康忠告
- 大城市带来一身病
- “驾驶”身体满世界跑,你有证吗...
- 5招改变新陈代谢
- 抑郁症女患者新陈代谢差
- 新陈代谢瘦身法减肥要领
- 揭秘有关新陈代谢的11个真相
- 生命在于能量 身体到底要什么
- 老酸奶,没有什么特别的
- 想清楚你要什么和为什么要
- 血型是否决定性格?
- 苗条妈妈当心生下肥胖宝宝
- 情况不同,心态不同
- 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专家咨询电话
- 内分泌医生面临“管理”烦恼
- 卫生部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20...
- 潘长玉教授等推出首个国人糖尿病...
- 饮白酒≥1两/天的男性患代谢综...
- 许樟荣教授等发现糖尿病足溃疡患...
- 美国AAN等三学会公布痛性糖尿...
- 伟大是管理自己
- 每日工作时间长 冠心病风险高
- 雌激素替代治疗“旧事”被重提
- 糖尿病孕妇可安全应用胰岛素类似...
- HbA1c>8.0%时...
- 补钙误区大盘查
- 只有包容疾病,才能获得健康
- 健康不只是看病问题
- 甲亢患者有哪些临床症状
- 把心开成一朵花
- 像储蓄一样存储自己的骨质
- 男人女人都如茶
- 最佳最经济的保健是限食
- 你“外包”你的生活吗?
- 警惕:糖尿病合并症预警信号!
- 春季养生“三防”
- 糖尿病患者远离并发症的要诀
- 哈根达斯登美杂志最差食品榜 上...
- 烟草增加女性2型糖尿病罹患风险
- BEAMIS研究:AMI患者血...
- IDF发新声明支持采用手术治疗...
- 简洁明了提问 有效就医
- 科学的看病方法 最短的时间达到...
- 掌握12窍门提高看病效率(转载...
- 思维的三种围度:过去、现在、未...
- 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 被需要是最好的礼物
- 糖尿病患者需要高质量的积极降压...
- 预混胰岛素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现状
- 2型糖尿病胰岛素应用十问(转载...
- 病程>10年的糖尿病或才是冠心...
- 14招养生秘诀让你远离糖尿病
- 马悦凌:生了病的“智慧”
- 饮食养生该听谁的?
- AHA最新立场声明 减肥手术应...
- 低血糖的“变脸”游戏
- 血糖平稳后反而”更难受”是何因
- 糖尿病人警惕影响血糖的八种药
- 高血糖、糖尿病和高血压:视网膜...
- “王者之病”八面观
- 活着就是幸福
- 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
- 一时贪吃 后患无穷
- 《自然》:治疗糖尿病药物可提高...
- 研究发现:睡太多或太少都容易患...
- 糖尿病老年人的低血糖症增加痴呆...
- 糖尿病常用药物特点及用药注意
- 血脂七项检查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 血糖仪测试结果有误差怎么办
- 简单生活防癌效果极佳
- 糖和烟一样会致癌
- 专家解答:体检者最关心的17个...
- 健康依赖??学会与别人相处
- 为什么10%糖尿病人不发生并发...
- 最新研究显示吸烟危害即刻发生
- 健康人的十个有趣社会行为表现
- 健康.生活.工作.心态:30招...
- 性格与疾病与生活与命运.......
- 都是酒精惹的祸
- 老酸奶,没有什么特别的(吃出健...
- 从张大师的绿豆到马教母的土豆
- 水性活法
- 口服双膦酸盐治疗可降低骨折发生...
- 产后抑郁症或与甲状腺功能相关
- 目标的重要性
- 给糖友的忠告:选择性治疗,学做...
- 腰围及腰围身高比预测国人2型糖...
- 我感谢我得了糖尿病
- 饮食方式影响糖尿病发病
- 吸烟与糖尿病独立相关
- 甲减让罗纳尔多含泪宣布退役
- 糖尿病与认知功能障碍
- 糖尿病对癌症影响不一
- 强化降糖对心血管转归的远期影响
- 他汀治疗显著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
- 血糖控制不佳多源于监测不足
- 糖尿病管理从控制体重开始
- 无糖汽水真的可能导致中风危险?
- 纯素食可能增加心脏病风险
- 流行增高方法大总结
- 肝脏在2型糖尿病中的重要地位取...
- 漏服口服降糖药的补救措施
- 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均应行...
- 与其被动等病来 不如主动管健康
- 情贵淡 气贵和
- 身心和谐 灵肉相安
- 幸福源于反差
- 健康到底听谁的?
- 生命在于平衡
- “养生”真相
- 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
- 美国内分泌学会发布科学声明支持...
- 糖尿病患者空腹检查和就诊看病最...
- 美国医师协会(ACP)发布新指...
- 即使没有财富也能做的七种布施
- 中度或重度饮酒可能增加癌症风险
- 癌症治疗与基因时代
- 关注中国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的重...
- 尘 缘
- 幸福的计算公式
- 双膦酸盐降低结直肠癌风险
- 糖尿病恶化乳腺癌预后获新证
- 肺纤维化:不容忽视的糖尿病并发...
- 每一双脚都值得尊重
- 母乳喂养降低妇女2型糖尿病风险
- 荟萃分析:每天多吃绿叶蔬菜明显...
- 激素类吸入剂增加糖尿病风险
- 2型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疾病发生率...
- 10种信号反映心理衰老
- 看不见的垃圾
- 八成冠心病患者血糖高
-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介入治疗(转...
- JAMA:双酚A安全性在美引发...
- 糖尿病论坛归来浅思
- 甲亢甲减与妊娠
- FDA安全通告:并没有得出La...
- 中药与十二生肖
- 幸福是一场毛毛雨
- 揭秘糖尿病医药市场的十大骗术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小知识
- 人生的九个关于
- 给残酷社会的善意短信
- 我国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的特点
- 专家提醒:骨折后的老人应当“开...
- 调查显示:近年来男性骨质疏松发...
- 骨质疏松如何检测并确诊?
- 骨质疏松小知识
- 用好阿司匹林,远离心脑血管病
- 你会看病吗?(转载)
- 更年期是多事之秋吗?(转载)
- 别让健康成为负担
- 从“血糖指数”到“血糖负荷”
- 为什么中国人活得不快乐
- 国人健康新标准??“五好加三良...
- 吃土豆的数字
- 简单
- 甲状腺相关眼病治疗模式的合理选...
- 人的生长发育受哪些因素影响
- 妙喻人生
- “健康旅游”风靡日本
- 肥胖及其机制:概览与新知
- “慈俭和静”古人的四字养生经
- 云翳和晚霞
- 我国首次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
- 咨询满一个月小结
- 男腰围超90或女腰围超80就要...
- 美最新调查显示20岁以上成人中...
- 脂肪:女性活力的生命线
- 莫为昨天悔 勿为明日忧
- 生病真相 我们把自己变成了垃圾...
- 最好的医生还是医生
- 全身器官都想安静
- 扬善惩恶:有效调节胆固醇的升与...
- 科学,上酸菜
- 春天善养生 一年少生病
- 老年糖尿病知多少
- 要健康智慧,“健康”信息不是最...
- 糖尿病新解
- 美国为啥叫停“鱼疗”
- 人到中年要保“零件”
- 与爱相随
- 甲状腺癌不似癌 (转载)
- 糖尿病发病率攀升,是社会问题?
- 立春防病指南:心情舒畅可防心脑...
- 真实的快乐
- 糖友平平安安过大年
- 代谢综合征-烧钱、烧心、烧未来
- 低血糖症
- 中国今后10年85%死因系慢性...
- 从馒头与肉之争看减肥
- 打破深海鱼油神话
- 呵护好你的荷尔蒙
- 警惕零食偷走孩子健康
-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 有趣的糖尿病养生书:像接待朋友...
- 人生不妨学会止损
- 饿不死富人撑得死穷人
-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在肝 殃及心
- 匹格列酮可通过调脂延缓AS进展
- 孝敬糖尿病父母的10个温馨细节
- 97岁医学博士的健康智慧
- 闭上眼睛
- 自制力也是一种力量
- 糖尿病诊断标准
- 矮身材儿童诊治指南 (中华医学...
- 世界需要热咖啡
- 喝酒习惯不同,心脏病状况也不同
- 亚洲人更容易患糖尿病
- 珍珠粉有那么神奇吗?
- 最新中国0-18岁儿童身高标准...
- 从瑙鲁的故事看勤俭基因与糖尿病
- 甲状腺结节规范评估与处理(转载...
- 怎样判断孩子是不是矮小症
- 学会认输
- 让男人告别大肚腩
- 要不要吃“营养盐”
- 从单基因糖尿病的故事看科普的意...
- 纳豆不独特
- 两害相权弃其重??减肥药西布曲...
- 不容忽视的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
- 绝经年龄为何有差异
- 妊娠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
- 胰岛素泵适合那些糖尿病患者?
- 10条建议,助冠心病患者健康过...
- 动态血糖监测,你做了吗?
- 1型糖尿病 饮食运动与众不同
- 甲状腺癌青睐“不惑”女性
- 用哲理指导养生
- 糖尿病治疗“早达标早得益”
- 人体设计得不完美
- 防治中风“五项建议”
- 高血压病人勿忘查血糖
- 对一缕阳光微笑
- 食品与人体真的有酸碱之分吗?
- GLP-1受体激动剂是否只适用...
- 优化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现代...
- 老年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
- 手术治疗糖尿病并非天方夜谭 胃...
- 控制血糖对心血管疾病预后的影响
- 高收入阶层最易忽视八大体检项目
- 香蕉、菊花茶、蜂蜜、土豆 十种...
- 日研究显示适量饮酒仍会增加房颤...
-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干细...
- 十大糖尿病饮食误区
- 给糖尿病患者的七条戒律
- 当心糖尿病周围神经痛
- 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饮食须知
- 对待糖尿病,不能跟着感觉走
- 放慢物质脚步 跟上心的方向
- 生活“三碗面” 幸福近在咫尺
- 心理健康需要这五种营养
- 酸甜苦辣咸 五味食物营养不同
- 五习惯偷走营养:常喝咖啡易缺钙...
- 预防乳癌六大妙方
- 内分泌患者就诊挂号八项注意
- 糖尿病患者就诊误区
- 养生歌谣
- 高血糖:冠心病恶化的“幕后黑手...
- 医生最想对患者说的8句话
- 应对糖尿病要与时间赛跑
- 骨质疏松防治中的奇谈怪论
- 测一测,你的春节健康意识指数
- 认识6种特殊类型的高血压(转载...
- 太清醒的女人不容易幸福
- 记住六个“一”糖尿病治疗就容易
- 给身体来次“大扫除”
- 走出灰色地带
- 食物的“最佳拍档”
- 糖尿病足易防难治
- 你对失眠有多少了解
- 中年女性心理负担重,易得心脏病
- 怎样做个聪明的患者?
- 你的免疫你的做主
- 谁动了我们的幸福?
- 贝勃定律
- 老年人服用安眠药 起床时需防摔...
- 更年期女性的三大心理变化
- 老年人服用安眠药 起床时需防摔...
- 降血压要“适度”
- 高血压家庭治疗原则
- 高血压治疗新“策略”SELEC...
- 安慰剂效应之谜被部分破译
- 用爱做人,为爱做事
- 改变性格可以从吃开始
- 2010年十大心理学发现
- 用内心的阳光照耀自己,也温暖别...
- 你喝的水是补药还是毒药
- 糖尿病患者的全面护理
- 健康知识-健康四大基石(维多利...
- 找回你的女人味
- 糖尿病与冠心病
- 厨房中的保钙技巧
- 富贵病”,营养惹的祸?
- 感悟“健康四大基石”
- 骨质疏松不能单靠补钙
- 糖尿病谨防低血糖
- 苍鹰精神
- ED,降压药惹的祸?
- 六味地黄丸谁需要?
- 糖尿病健身方案
- 老年人慎用银杏叶制剂(转载)
- 暂停(转载)
- 心理问题的“躯体化”(转载)
- 补钙的学问(转载)
- 脂肪摄入与癌症(转载)
- 警惕甲亢“变脸”(转载)
- 甲状腺肿瘤知识问答(转载)
- 血糖仪的类型(转载)
- 冠心病、糖尿病患者欢度春节不忘...
- 治疗糖尿病需“量体裁衣”(转载...
- 检测结果是阳性,你病了吗(转载...
- 人人都有pH值(转载)
- 过节:别忘关注咱爸咱妈(转载)
- 是谁偷走了睡眠(转载)
- 健康也是耐用消费品???从经济...
- 南瓜降糖蒙人十几年! 一个传说...
- 养生 智慧重于知识(转载)
- 健康睡眠的十条箴言等(转载)
- 糖尿病肾病的分期
- 新病友入门(转载)
- 糖尿病患者日常检查要点
- 糖尿病患者警惕大肠癌
- 哪些药会减低降糖药的作用(转载...
- 关于低血糖的6个事实
- 全面狙击冬季六大健康杀手
- 数字健康
- 10种呵护肾脏的方法
- 生物钟与起居养生
-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 葡萄糖耐量试验及其临床意义
- 痛风者慎用阿司匹林
- 何谓代谢综合征??都是肥胖惹的...
- 糖尿病患者看病8项注意
- 老年糖尿病用药有讲究
- 疾病的真相
- 无糖食品能否为甜蜜减负?
- 倒计生命
- 2型糖尿病治疗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 45岁身体“年检”不能忘
- 老人腿抽筋 未必都缺钙
- 曾国藩养生箴言
- 新诊断2型糖尿病强化胰岛素治疗
- 过春节,糖尿病人怎样吃好?
- 厨房里的用油学
- 你知道脚与现代病的关系吗?
- 教你辨别“糖尿病广告”
- 12种病患者,应与阿司匹林“为...
- 走出糖尿病治疗八大误区
- 看病有道 好医生有6个特点
- 控制糖尿病血糖的“点”、“线”...
- 临床常见血糖反复的原因
- 饮食混乱 骨头变酥
- 放慢脚步,让心灵跟上
- 小窍门自制低“血糖生成指数”食...
- 什么情况下糖尿病患者需要住院检...
- 健康是一种道德义务
-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喝酒可伤眼...
- 有氧运动请牢记1、3、5、7
- 糖尿病假药,夸大药效保健品名单
- 关于肥胖的10个事实
- 二甲双胍降低中老年女性乳腺癌风...
- 糖尿病患者吃火锅实用指南
- 糖尿病就像婚姻
- 把糖尿病当成一种生活
- 抑郁与糖尿病间双向关系获证实
- 糖尿病患者:请选择低血糖指数食...
- 常见食物血糖生成指数
- 调节血糖新概念:食物血糖生成指...
- 不吃能饱吗?
- 作者:齐林|发布时间:2011-02-07|浏览量:594次
目前世界上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人可能比操心减肥的人多多了,但是操心减肥的人更容易成为科学研究者的衣食父母,所以世界上关于减肥的研究肯定要远远多于如何吃饱的研究。许多人的郁闷在于:面对那么多的美食,坚持不吃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而吃了却要长胖,长胖之后又更加郁闷。所以柏杨曾经说对女人最好的报复就是请她吃巧克力和油腻的食品,等她长胖了以后就会痛不欲生。现在的食品研究里,最容易弄到经费的大概就是能和减肥扯上关系的了。所谓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科学研究者们消耗了无数经费之后,总算大致搞明白了人是如何吃饱以及如何变胖的。北京燕化医院内分泌科齐林
绝大多数人都知道长胖还是变瘦取决于体内的能量平衡。吃得多消耗得少自然就会长胖。但是知道了这点要减肥也不容易。想想一天克制了二十几个小时,只要在吃饭那一会儿没顶住也就白瞎了。所以,如果少吃,甚至不吃,却依然感觉到饱,减肥就没有那么痛苦了。那么,不吃,能饱吗?
人的行为是大脑控制的,是饱还是饿的感觉也是靠大脑来决定的。人体(动物体应该也是)内存在着两类与吃饱有关的信号。一类被称为“饱足信号”,是吃饭的时候某些器官分泌的物质。另一类称为“脂肪信号”,吃不吃饭的时候都会产生。两类信号传递到大脑,经过民主集中,权衡斟酌,最后作出是否继续吃的决定。
现在发现的“饱足信号”物质有好多种,最典型研究最广泛的一种叫作cholecystokinin,简称CCK,也被翻译成“缩胆囊素”。在我们吃饭的时候,被消化的某些食物成分会刺激CCK的分泌。这些CCK一部分会去刺激胰腺分泌和胆囊收缩,一部分会去刺激神经受体。不同的食物成分,比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还会产生CCK之外的其它“饱足信号”。这些信号汇总到大脑,大脑就会对身体需求和进食过程产生的结果进行预测。当这些信号足够强,大脑就会做出决定:嘿,哥们儿,差不多了!再吃就长胖了啊。
就本质来说,吃饱的感觉不是由食物产生的,而是由食物引发的饱足信号产生的。那么,如果人为改变这些饱足信号,是不是就可以改变“饥饿”或者“饱足”的感觉呢?
真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在饭前让人体摄入外源的CCK,然后记录一段时间(比如30分钟)内所吃的东西。结果是摄入的CCK越多,吃的就越少,但是摄入量非常大以后也不会完全不吃。另一方面,如果阻断CCK的作用,比如使用CCK的受体阻断剂,人的进食量就会增加。
CCK的注入没有给人体带来任何不适,却又能产生饱足感,减少进食量,从而使减肥不再那么痛苦。这意味着什么?
眼前一道金光闪过:热销的产品?铺天盖地的广告?落叶般漫天飞舞的钱?
可惜,揉揉眼睛,接着看看研究进展,一切的美景都是海市蜃楼。研究者们弄了一些CCK受体功能有障碍的老鼠,发现它们的确比正常老鼠吃得稍多,长期下去确实慢慢地变得更加肥硕。但是如果人为地把CCK受体切除,老鼠的体重却相当地正常!
这事儿看起来挺邪乎。研究者们又弄了些老鼠,给它们装上腹腔导管,每次进食前控制CCK(或者安慰剂)的含量并监测进食情况。结果很有趣,饭前注射CCK的老鼠确实每顿吃得比较少,但是它们每天吃的顿数却增加了。看起来,外源CCK虽然减少了吃饭时的进食量,但是体内却有别的机制通过增加进食次数来补偿。所以,通过摄入CCK来减肥不是个好主意。就象有的女生为了减肥,吃饭数粒数,吃面数根数,然后回头再吃各种零食,结果殊途同归。
我们熟知的胰岛素和一种被称为瘦体素的东西在体内的分泌跟脂肪含量正性相关。这两种激素都会被运输到大脑,告知体内的脂肪含量。如果这些激素多了,大脑就会认为应该少吃,反之就多吃。大脑还有个邪门的地方:对于饱足信号的敏感性,跟脂肪信号相关。当体内的脂肪含量低,或者人体处于节食状态,脂肪信号的分泌会减少,大脑对于饱足信号会变迟钝,人就会吃得更多来提高脂肪含量。反之,如果脂肪含量很高,或者暴饮暴食,脂肪信号的分泌就会加强,大脑对于饱足信号的敏感性就会增加,从而降低进食量,让脂肪含量降下来。
无论如何,脂肪信号的增加会降低对于食物的需求,这会不会又是一个发财的机会?如果注入胰岛素瘦体素或者它们的类似物,是不是就可以降低食物需求量呢?这种思路看起来不错,也正是那些研究的目的。不过在目前,这种想法还面临着巨大障碍。一是这些激素的类似物在医药领域是否存在,二是这些东西需要持续注入,就象糖尿病人注入胰岛素一样。除此以外,还有人们更为关注的一点:会不会产生其它不良的后果。比如,持续注入胰岛素会产生低血糖症,而低血糖症反过来又会导致食物需求量增加。
如果不是断章取义地拿着“科学研究表明”的旗号去忽悠普通公众,通过注射这些“饱足信号”或者“脂肪信号”来减少食物需求的想法一时半会儿还不能实现。严谨地说,不能断言此路不通,但是要想把这种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希望变成现实,还需要关心此事的人砸进更多的钱。
高科技的玩意儿看来在目前是指望不上了,退而求其次,可不可以找出某些能够高效刺激CCK等信号分泌的食物成分,从而实现“少吃多饱”的理想呢?这大概是目前的食品工业研究中最有号召力的项目了。不过我们不介绍分子水平的研究了,只整点直观实用的。
悉尼大学有个博士弄出了个“饱足系数”的概念。她那试验谁都能做:早晨学生来了,每人发给含有240大卡热量的某种食品。吃完之后的两个小时内,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吃自助餐。研究人员在一边记录下他们吃的东西,并且每隔15分钟询问一次他们的“饱足感”。她们一共测试了38中常见的食物,以白面包为基准(100%),其它食物相对于白面包所提供的“饱足感”作为“饱足系数”。系数越高,表示该食物越容易让人吃饱。或者说,在让人吃饱的前提下,饱足系数越高的食物所含的热量越少,越有利于减肥。
她们的实验结果很有趣。饱足系数最高的食物是土豆,高达323%。也就是说,同样是吃饱,吃白面包的话所摄入的热量是土豆的3.23倍!蛋糕的饱足系数却很低,才65%;而花生、酸奶、冰激凌也都比白面包还低;爆米花却高达154%!
在中国人常吃的食物中,富含蛋白质的食品一般饱足系数较高。比如奶酪、鸡蛋、豆类、牛肉,一般在146%~176%之间,而鱼则高达225%。一般而言水果也高于白面包,比如苹果和橘子分别是197%和202%,但是香蕉却只有118%。
不过,这种测试方法也有这本身的缺陷,它测出的只是吃完某种食物后两个小时内的感觉。有的食物,在吃后的两个小时内感觉很饱,但是很可能两个小时后就很饿了。而有的食物,在体内不易或者不能被消化,饱足感保持的时间会比较长。或许,这也是饱足系数这个概念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吧。
人和老鼠的区别在于,人什么时候吃饭,吃多少更多地是由社会因素和生活习惯决定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把减肥的希望寄托在改变自己的激素水平,不如依靠自己的毅力控制生活习惯来得可靠。当然,选择一些热量少饱足感强的食物,可以让控制的过程没有那么难受。
(科学松鼠会:云无心)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