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思间病与中风
- 脑梗死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 健康卫士 爱的使者
- 面瘫治疗 B 作者 张...
- 面瘫治疗 A 作者:张希...
- 脑梗死是血管疾病,不是血液疾病...
- 也说说血稠 作者 张希忠
- 双侧基底节区多发性脑梗塞,脑萎...
- 健正奇穴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研...
- 说说男性保健
- 帕金森病的康复锻炼
- 颅脑损伤的康复治疗
- 父亲MRIB被诊断多发腔隙梗塞
- 32岁,脑梗塞,血压正常,血脂...
- N内科,求助张希忠教授
-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及 脑白质慢...
- 脑梗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症的...
- 脑损伤引起的左肢体活动障碍,
- 中风,嘴也歪了
- 预防中风合并症三招
- 老年性脑萎缩能不能取得好的治疗...
- 脑血管痉挛
- 重症脑干梗死的救治
- 给你提个醒:抗菌药不是感冒药 ...
- 脑卒中康复训练早期介入是减少残...
- 降糖药、降压药、降脂药该怎么吃...
- 中风后又伴有消化道出血咋办? ...
- 中风后的急症处理?
- 中风在家出现情况咋办?
- 中风患者的衣着
- 中风与高热护理窍门
- 如何护理瘫痪的肢体?
- 谈谈褥疮
- 精神失常与中风
- 中风病人夜里不睡怎么办?
- 急性中风患者吃什么?
- 生气要不得!看古人是怎么养生的...
- 治疗萎缩性胃炎的验方 (经验方...
- 告诉你!西洋参的真假这样鉴别!
- 有意思的“消气歌”!
- 可别上这些野医的当!!
- 中风后不要慌!应急处理帮你忙!
- 摘录的座右铭
- 注意引起中风的病因
- 抑郁对健康不利哟!
- 感冒的食疗
- 寻找第二军医大学的校友们
- 抑郁症是脑梗死患者恢复的重要障...
- 谈谈中医和西医的诊病
- 作者:张希忠|发布时间:2009-01-15|浏览量:1275次
中医辨证与辨病浅谈
辨证与辨病是中西医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人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行调查研究,明确诊断,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治疗规划和措施的过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医学科学的相互渗透,做为传统中医应该兼收并蓄,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接受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并以此充实自己,丰富个人学识,才能保障“疗效第一原则”,才能在为病人服务过程中取得最好疗效。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张希忠
辨证是中医特有的诊疗方法,是利用医者感觉器官诊察病人即利用望、闻、问、切四诊了解病情,运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进行总结,以此作为制定治疗大法的根据。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强调个体特异性。根据病人资料以整体观念进行分析,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确立治疗大法来遣方用药以求阴平阳秘,调节病人失衡的阴阳,力求达的新的阴阳平衡,促进患者康复。
辨病就是利用病史、患者症状、体征,结合物理的、化学的方法例如血、尿、大便、痰液化验检查,ECG、EEG、B超、X?线透视或者摄片,以及更高级的检查如CT、MRI等等,详细了解病人身体状态,了解目前患者体内所进行的病理变化、病理结果,人体组织受到损害的程度,范围,还可以通过特殊手段例如病理切片检验进一步了解病人肿瘤的性质,通过细菌培养了解细菌的种类,甚至还可以进行药敏实验等等,并以此作为进行正确诊断、制定治疗计划的事实根据,帮助和引导医生的思维。很显然,辨病的过程,也就是搜集病人资料的过程,是为下一步制定正确治疗计划密切相关。这和中医进行四诊,并且以八纲进行慨括总结,掌握疾病的基本性质,为进一步进行脏腑辨证、制定合理的治疗大法奠定基础目标是一致的。所以在临床过程进行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思维对病人是有益的。作为临床医生,在诊治过程灵活运用辨证和辨病论治,使整体和局部相结合,辨证、辨病结合,中西结合,互相取长补短,必能达到相得益彰之效。
笔者治一姜性女患,47岁,农民,以乏力盗汗干咳伴低热半年,全腹隐疼、便秘三月求诊。查体:慢性病容,消瘦,两颧潮红,脉沉细略涩,舌质淡胖、苔黄腻,辨证应属肺阴不足,虚热便秘,治以滋阴清热、养肺止咳、增液行舟,以左归丸合止嗽散化裁加少许大黄,服用六剂病人热清嗽止,腑气通畅,但腹部隐痛未能缓解,虽投于缓急止痛之剂亦不能解。后经化验检查,周围血象正常,血沉68MM/小时,胸透见右肺上野斑片状阴影;考虑病人患右肺结核,合并结核性腹膜炎,住结核病医院进行系统治疗半年,病安。该患者症状、体征均是典型的结核病,但结核性腹膜炎医者较难想到,中医辨证虽属典型肺阴虚,以养肺阴、清肺热、通大便之法治疗近期效果尚可,但是结核病的病理过程较长,若长期服用中药汤剂患者较难接受。而且中医药就治疗结核病来说,疗效不如西医西药,而且西医有现代化检测手段,可以明确病变性质和病变部位。辨病和辨证相结合,以西医西药检测病情变化,杀灭结核杆菌,采用中医中药,清虚热、通大便,减轻病人痛苦,两者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中医辨证,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审察病机、遣方用药,必须根据中医的理、法、方、药理论进行,根据法随证立、方从法出、方以药成的原则,只要是证方相符,便可用之,不论是同病异治还是异病同治,皆能效如拊鼓。反之如某些同道所言,采用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思路,这就是中西医结合、这就是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笔者不感苟同。若以此等思维,离开了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也就是丢掉了中医的灵魂,单纯依靠辨病来选方用药,也可能一时取得些须疗效,但最终仍因变证而延误病情,导致误诊误治。笔者曾接诊两位慢性肾炎的患者,西医根据临床症状和化验检查,均作出了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的诊断。患者A的尿素氮87MMOL,其主要表现是全身浮肿;另一例即患者B的NPN为46MMOL, 目前无水肿,仅有轻度血压升高,BP160/95MMHG,治疗时有医生追求降低尿素氮,同样投于五皮饮加防己、丹参、花椒,意在行乞利水、涩精固肾,企图达到降低NPN的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两位患者的NPN均未降低,患者B的NPN还从46升至73MMOL,以后请中医会诊仔细切脉、察舌,了解病情进行分析,病人A是脾肾阳虚,水泛为肿;患者B是肝肾阴虚、阳亢为主,病因病机不同,治则也不同。此后分别给予补益脾肾、壮阳逐水,和养血柔肝、潜阳补肾之法。分别以真武汤和杞菊地黄丸为基础方加减变化后服用两周,两位病人症状、体证显著改善,其尿素氮也分别降低。这治疗过程中的一降一升,完全在于辨证准确,用药得当。若单凭辨病,不去仔细辨证,盲目用方用药,不可能收到理想效果。病人A和B虽同为慢性肾炎尿毒症,但是他们的刻下证不同。一例是脾肾阳虚,水湿无以运化,故而水泛为肿,用真武汤温阳沥水,脾肾之阳温煦全身,泛滥之水得治。若肝肾阴虚,以杞菊地黄汤滋补肝肾,平潜肝阳,其眩晕等高血压症状自然可熄,病自好转。
总之,辨病和辨证并不是单纯西医作出诊断后套用中药成方治疗,而是各自有其理论基础,中西医学源流不同,思维方法不同,辨病后还应认真应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辨病辨证各有所长、各有特点,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临证时取得最大疗效。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