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茎原位癌的诊断及治疗
- 作者:周瑞锦|发布时间:2009-11-18|浏览量:571次
阴茎原位癌的诊断及治疗
[摘要]
目的 提高Bowen病及增殖性红斑的诊治水平。
方法 分析18例Bowen病及增殖性红斑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发病年龄32~72岁,平均49岁,病程3个月~3年,平均1.5年。10例行局部病变切除术或包皮环切术,8例电凝治疗,2例阴茎头复发者外涂5% 5-氟尿嘧啶软膏治疗。 河南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周瑞锦
结果 15例随访4~48个月,2例在未治疗区出现新的病变,其余均治愈无复发。 结论 包括较深层组织的病理活检是鉴别Bowen病或增殖性红斑与阴茎癌以及其他男性外生殖器疾病的关键,局部病变手术切除是治疗Bowen病或增殖性红斑的有效方法,5-氟尿嘧啶软膏亦可有效治愈Bowen病或增殖性红斑。
[关键词]阴茎原位癌 Bowen病 增殖性红斑
近年来,随着乳头瘤病毒感染率的升高,与乳头瘤病毒感染相关的阴茎鳞状
细胞癌发病率亦有明显升高[1]。阴茎原位癌(又称Bowen病)及增殖性红斑被认
为是一浅表皮肤病变,我院自1997年10月~2002年3月共收治Bowen病及增殖
性红斑18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本组18例。年龄32~72岁,平均49岁。病程3个月~3年,平均1.5年。
包茎者8例,包皮过长者9例,1例曾于15岁行包皮环切术。发生于阴茎头9
例、包皮6例、系带1例、冠状沟2例。单发14例,4例同时有两处病灶。病灶
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0.5~2.0cm。10例表现为表面发亮而稍隆起的红斑,3
例呈天鹅绒样的斑块,3例为轻微隆起的硬结,2例表皮角化呈乳头瘤状,10例
表面糜烂。9例局部有痒感,5例轻微刺痛感。
二、病理资料
8例术前活检,10例术后病检。7例仅表现为棘细胞层增生,角化层和颗粒
层无增生,粘膜上皮呈明显增生肥厚,在增生部位的上皮中,正常粘膜上皮结构
消失,而被增生的异形上皮细胞所代替,上皮细胞呈短梭状或椭圆形,细胞极性
紊乱,核深染,甚至多核,并可见空泡细胞,有多数核丝状分裂象,粘膜下毛细
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血管扩大,可见带状炎性细胞浸润,其中主要为浆细胞及淋
巴样细胞,病理诊断为增殖性红斑。11例累犯上皮全层,其中8例见角化不良细
胞及多核瘤巨细胞,基底层整齐,基底膜均完整,病理诊断为Bowen病。
三、治疗方法
10例行局部病变切除术或包皮环切术,8例活检证实后行病变电凝治疗,2
例阴茎头复发者外涂5% 5-氟尿嘧啶软膏治疗。
结 果
15例获随访,其中2例分别于局部切除术及电凝术后6个月及13个月后在
阴茎头未治疗区出现新的病变。其余13例随访4~48个月,平均28个月,均无
复发。2例阴茎头复发者外涂5% 5-氟尿嘧啶软膏治愈后随访3个月及9个月无
复发。
讨 论
Bowen病可发生于身体不同部位。本病好发于60~70岁,约半数发生于头颈
部,亦可发生于手、躯干、臀部、肛门及生殖道粘膜、口腔粘膜及甲床等处。多
为单发,亦可有2~3处病灶。发生于男性生殖器以外的Bowen病表现为一个或
多个隆起斑块,边界清楚、棕红色、鳞样变,易误诊为湿疹及银屑病,仅当活检
时方可确诊。阴茎Bowen病常表现为发生于阴茎头的红斑,圆形或轻微不规则状,
直径1~1.5cm,易与其他阴茎疾病混淆。Bowen病病因可能由于接触砷或长期光
照射所致,发生在受阳光照射的暴露部位者约占72%。发生于男性生殖器的病变
多由于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所致[2]。Bowen病与肿瘤的关系尚存在争议。一些学
者认为生殖器Bowen病应与增殖性红斑相鉴别,前者应在身体其他部位全面检查
是否有肿瘤发生。
阴茎增殖性红斑又名红斑病、红斑增生病,许多学者认为其是一种阴茎表皮
内原位癌[3],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发生于粘膜上皮的癌前病变,但约10%~33%的
增殖性红斑可发展为侵袭性癌[3]。患病年龄多在20~60岁之间,在40~69岁间
占65%,平均年龄51岁。本病多发生于阴茎头、尿道口、冠状沟、包皮及口腔
粘膜等处,皮损直径在2mm~35mm。大部分为表面发亮而稍隆起的红斑,或呈天
鹅绒样的斑块,也有隆起如硬结,或表皮角化呈乳头瘤状。也有糜烂、破溃、结
痂者。出现浸润、糜烂、破溃或乳头瘤状损害时,镜下可发现侵袭性鳞癌的变化。
较大损害可由单个损害逐渐扩大而成,或由多个小损害融合而成。
Bowen病与增殖性红斑不易鉴别,有些学者认为发生于阴茎者即为增殖性红
斑,认为二者均为阴茎原位癌[4,5]。但多数学者认为Bowen病与增殖性红斑为两种
不同的疾病,其不同点在于Bowen病为原位癌,常见角化不良细胞及多核巨细胞,
很多异型细胞、癌细胞呈多形性,而且几乎累计表皮全层是其病变特点[6]。而增
殖性红斑为癌前病变,表现为低度角化(hypokeratosis),少数多核及角化不全,
细胞有较Bowen病更丰富的细胞浆,无角化不良及多核巨细胞。如作化学分析,
增殖性红斑砷含量较Bowen病低。Wieland等[7]分析8例增殖性红斑活检标本,
HPV-8阳性8例、HPV-16阳性7例、HPV-3 9或HPV-51阳性4例,然而宫颈、阴
道原位癌以及生殖器Bowen病均未发现HPV-8阳性者,提出HPV-8的有无可用于
增殖性红斑及Bowen病的鉴别。阴茎原位癌尤其应与侵袭性鳞癌鉴别,多数情况
下即使较小的侵袭性肿瘤亦应积极处理,因此应保证有足够深度的活检。此外,
原位癌应与其他男性生殖器良性病变相鉴别,包括包皮龟头炎、霉菌性龟头炎、
阴茎银屑病、固定性药疹、扁平苔藓及多形红斑等,在病理上容易区别。临床上
难区别的是浆细胞性包皮阴茎头炎(Zoon包皮阴茎头炎),属少见疾病,常发生
于未行包皮环切的老年人,多数位于阴茎头或包皮,表现为红色隆起病变,诊断
主要依靠活检,病理上虽也可见粘膜上皮增生肥厚,但无异形细胞,真皮浸润中
纯粹为浆细胞成分。阴茎龟头炎在环切的患者中,病变常为干燥鳞样变,易发生
于阴茎头及冠状沟;在未环切的患者中,病变常为潮湿红斑,不易与原位癌鉴别。
霉菌性龟头炎常发生于未行包皮环切的糖尿病患者,表现为红色水肿样。阴茎银
屑病多数伴有其他部位病变,常见于肘、膝、头皮以及特征性指(趾)甲改变。
一般认为阴茎原位癌手术切除病变周围5mm即可,但应切除足够深度以排除侵袭性肿瘤。为减少复发危险性应常规行包皮环切术。其他治疗包括局部液氮冷冻、电灼、激光治疗、放射治疗或外涂1%~5%5-氟脲嘧啶溶液。浅层X线照射通常采用低电压,一般用29~43KV,3000~5000R,治愈率约90%[3]。外涂5-氟脲嘧啶溶液时应注意保护阴囊,否则易受刺激而发生水肿。10,600nm波长的CO2激光及1,060波长的钕:YAG激光均可用于阴茎癌的治疗,更适合表浅的阴茎原位癌的治疗,van Bezooijen等[8]应用两激光治疗19例阴茎原位癌患者,平均随访32个月,5例(26%)于6~75个月(平均25月)时复发,其中1例发展为侵袭癌,所有复发患者再次接受激光治疗,均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最近Kaspari等[9]报告应用一种新的免疫调节剂?5% imiquimod 软膏治疗16型乳头瘤病毒引起的生殖器增殖性红斑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Dillner J, von Krogh G, Horenblas S, et al. Etiology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penis. Scand J Urol Nephrol Suppl,
2000,205:189-193.
2. Buechner SA.. Common skin disorders of the penis. BJU Int. 2002
Sep;90(5):498-506.
3. Stables GI, Stringer MR, Robinson DJ, et al. Erythroplasia of Queyrat
treated by topical aminola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 Br J
Dermatol. 1999,140(3):514-517.
4. Davis-Daneshfar A, Trueb RM. Bowen"s disease of the glans penis
(erythroplasia of Queyrat) in plasma cell balanitis. Cutis,
2000 ,65(6):395-8.
5. van Bezooijen BP, Horenblas S, Meinhardt W, et al. Laser therapy for
carcinoma in situ of the penis. J Urol. 2001,166(5):1670-1671.
6. 何晓南,杨景春,孙国文,等. Bowen病的透射电镜观察. 中华皮肤科杂
志,1996, 29(4):270.
7. Wieland U, Jurk S, Weissenborn S, et al. Erythroplasia of queyrat:
coinfection with cutaneous carcinogenic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8 and genital papillomaviruses in a carcinoma in situ. J Invest
Dermatol, 2000, 115(3):396-401.
8. van Bezooijen BP, Horenblas S, Meinhardt W. Laser therapy for
carcinoma in situ of the penis. J Urol 2001, 166(5):1670-1671.
9. Kaspari M, Gutzmer R, Kiehl P, et al. Imiquimod 5% cream in the
treatment of human papillomavirus-16-positive erythroplasia of
Queyrat. Dermatology, 2002, 205(1):67-69.
作者单位:1河南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郑州,45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