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列腺癌的预防研究
- office2007&...
- 关于阿比特龙-前列腺癌患者的新...
- 前列腺癌患者的福音-新希望(阿...
- 47XXY性染色体异常与不育
- 前列腺癌怎样预防?
- MPCNL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
- MPCNL治疗孤立肾肾结石12...
- 肾结石的预防及治疗
- 肾癌常识、防治与康复
- 阴囊内肿块一定要提防睾丸癌的可...
- 什么是前列腺炎?
- 伟哥类药物治疗性功能障碍进展
- 高泌乳素引起的不育
- 前列腺增生的治疗-进入微创时代
- 肾结石治疗的金标准-经皮肾镜下...
- 缺锌可导致男性不育
- 大鼠原位肾移植模型的建立
- 腹腔镜手术中二氧化碳气腹对机体...
- 大鼠活体供肾切取模型中CO2气...
- 大鼠CO2气腹模型中不同气腹压...
- 不典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治
- 耻骨上膀胱穿刺引流在经尿道前列...
- 急性附睾睾丸炎致睾丸坏死6 例...
- 前列腺癌与凝血和纤溶因子研究进...
- 无管化经皮肾镜碎石术的应用进展
- 肾癌的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 作者:张豪杰|发布时间:2010-09-28|浏览量:317次
肾癌,又称肾细胞癌(RCC),其发病率在全身肿瘤中占2%左右,占肾恶性肿瘤的90%,其中85%为透明细胞癌。肾癌发病以每年2%的增长率升高,全球每年大约有20.8万人被诊断为肾癌。多数肾癌病人以手术为治疗手段,然而超过50%的患者在诊断时即有转移或存在术后复发。2005年美国因转移性肾癌(mRCC)死亡人数超过12000人。转移性肾癌平均生存时间为13个月 。系统治疗手段在进展性肾癌中的作用非常局限。肾癌对化疗极不敏感,IL-2或干扰素为主的免疫治疗对mRCC有一定活性,但其总的临床获益小于10%,同时会产生较大的毒性作用。因此研制对晚期肾癌有效且耐受的新药显得迫切重要。肾癌分子生物学研究使我们对肾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如血管生成因子(VEGF)、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等肿瘤血管形成因子上调,这些因子与VHL(Von?Hippel?Lindau)肿瘤抑制基因突变导致缺氧反应通路激活密切相关以及表皮生长因子(EGFR)和mTOR信号通路激活,这些与肿瘤细胞生存与增殖密切相关,其中缺氧诱导因子(HIF)的作用尤为突出。针对这些分子通路发展了一系列分子靶向药物,本文拟对这些药物作一综述。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