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幻觉?
- 什么是妄想?
- 快速中医心理治疗介绍
- 焦虑症(13问题)
- 精神分裂症常用治疗药物评价等(...
- 精神分裂症的预后及治疗策略(9...
- 《社区与家庭精神医学》出版
- 我的精神科中药煎药服药建议
- 中西医结合门诊就诊注意事项
- 儿童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 睡眠障碍(失眠、贪睡、梦魇、梦...
- 什么是躯体形式障碍(6问题)?
- 什么是强迫症(3问题)
- 酒精所致精神问题(7问题)
- 什么是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3...
- 抑郁治疗(7问题)
- 双相障碍特点(躁狂-抑郁2问题...
- 抑郁症有哪些表现(2问题)
- 躁狂症有哪些表现?
- 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哪些方面的表现...
- 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怎么区分?
- 什么是情感高涨与低落?
- 什么是痴呆?
- 什么是记忆及遗忘?
- 什么是妄想?(相关9问题)
- 什么是错觉和幻觉?(相关5问题...
- 什么是精神障碍?(相关问题3问...
- 集体心理治疗专题内容--双向障...
- 心理治疗专题内容--双向障碍
- 精神分裂症中医方剂的实践变通
- 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病特色及基本...
- 神经性厌食、贪食、呕吐(6问题)
- 作者:罗诚|发布时间:2012-05-26|浏览量:601次
神经性厌食是指有意节制饮食,导致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的一种进食障碍。据美国报道女性的终生患病率大约为0.5~1%,90%以上的患病者是青少年女性,男性患者少见。发达国家发病率高于其它国家。我国的发病率不详。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供应的不断丰富,以及对“瘦为美”标准的追求,使其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云南省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罗诚
神经性厌食其特征为病人自己故意限制饮食,甚至极端限制饮食,尤其排斥高能量饮食,致使体重降到明显低于正常的标准也仍然认为自己瘦得不够。虽已严重消瘦,病人仍强烈地认为自己太胖,害怕体重增加。为避免发胖常主动采用一些方式故意减轻体重。部分病人常常用胃胀不适,食欲下降等理由来解释其限制饮食的行为。病人常有营养不良,继发性内分泌和代谢紊乱。有的病人可有间歇发作性暴饮暴食。
诊断依据以临床症状为主。明显的体重减轻,比正常平均体重减轻15%以上,或者Quetelet体重指数(体重千克数/身高米数的平方)为17.5或更低,或在青春期前不能达到所期望的躯体增长标准,并有发育延迟或停止。体重减轻是自己故意造成的,常常采取的方式是过度运动、引吐、导泻等。常有怕胖的超价观念。内分泌紊乱症状,女性表现为闭经,男性表现为兴趣丧失或性功能低下。症状至少持续3个月。
此病可与某些躯体疾病引起的体重减轻相鉴别,躯体疾病的病人很少有怕胖的超价观念及体像障碍。与抑郁症的区别在于抑郁症的病人没有对体重增加的过分恐惧,单纯改善体重后仍会有抑郁症。
治疗神经性厌食比较困难,患者往往不认为自己的症状是病,不配合治疗。治疗的一般原则是首先纠正营养不良,同时或稍后开展心理治疗以及辅助的药物治疗。
1.纠正营养不良首先加强营养,增加体重,恢复身体健康。体重太轻,明显营养不良者,应供给高热量饮食;呕吐、拒食者应给予静脉补充营养及纠正电解质紊乱。同时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饮食习惯,帮助患者自我监督并遵守治疗计划。
2.心理治疗 此类患者大部分存在着对进食、体重和躯体形象的曲解认识,以及家庭、人际关系、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通常采用认知治疗、行为治疗、家庭治疗等方法。认知治疗是改变不良认知,尤其是消除过分怕胖的观念,学会运用现实检验的方法加以改变。行为治疗是矫正不良进食行为,常采用系统脱敏疗法、标记奖励疗法等。家庭治疗主要是调整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以解除其不良投射。生物反馈疗法作为一种心理生理的自我调节技术可结合放松训练调整生理活动、保持情绪稳定。
3.药物治疗针对某些患者存在抑郁情绪、强迫观念等症状对症治疗。抗抑郁药物应用较多,常用的有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及三环类抗抑郁药。其它药物如抗精神病药、锂盐、H1受体拮抗剂、抗癫痫药等也可对症使用。
神经性贪食是指具有反复发作的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多食或暴食行为,进食后又因担心发胖而采用各种方法以减轻体重,使得体重变化并不明显的一种疾病。其发病人群主要是女性,发病年龄多在18~20岁。男性少见。此病可与神经性厌食交替出现,两者可能具有相似的病理心理机制及性别、年龄分布。多数病人是神经性厌食的延续者,发病年龄较神经性厌食晚。
患者常常出现反复发作,一次进食大量食物,吃得又多又快,故称为暴食;多数人喜欢选择食用高热量的松软甜食,如蛋糕、巧克力等,并有不能控制的饮食感觉,自己明知不对却无法控制。患者往往过分关注自己的体重和体形,存在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在发作期间,为避免长胖、避免体重增加常反复采用不适当的代偿行为包括自我诱发呕吐、滥用泻药、间歇进食、使用厌食剂等。暴食与代偿行为一起出现,且长时间持续其结果可能会很危险。可能造成水电解质紊乱,常见的有低血钾、低血钠、代谢性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心律失常、胃肠道损害等。有时其暴食障碍往往是从合理地尝试减肥开始,患者全神贯注于减肥及继续将身体看作是“肥胖的”,对体像的认识歪曲,继之突发暴食。患者常伴有情绪低落。
治疗的基本过程是纠正营养状况,控制暴食行为,打破恶性循环,建立正常进食行为。
心理治疗可采用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及生物反馈疗法等。认知疗法主要是改变患者过分关注自己的体形及过分怕胖的极端化想法,对进食规则和体像障碍有正确认识;行为疗法常采用系统脱敏、暴露、阳性强化、厌恶疗法等,使其每餐食量按预定计划得以控制。治疗应持之以恒,并要包括对患者家人主要是父母的指导,进行家庭治疗。药物治疗可采用各类抗抑郁药物,包括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等。氟西汀对暴食伴有情绪障碍的患者效果较好。躯体支持治疗可针对不同并发症进行对症处理。
神经性呕吐指一组自发或故意诱发反复呕吐的心理障碍。神经性呕吐不影响下次进食的食欲,常与心情不愉快、心理紧张、内心冲突有关,无器质性病变,可有害怕发胖和减轻体重的想法,但由于总的进食量不减少,所以体重无明显减轻。部分病人具有癔病性人格,表现为自我中心、好表演、易受暗示等。
临床诊断以自发的或故意诱发的反复发生于进食后的呕吐为主要依据,呕吐物为刚吃进的食物。体重减轻不显著(体重保持在正常平均体重值的80%以上)。可有害怕发胖或减轻体重的想法。呕吐几乎每天发生,并至少持续1个月。排除躯体疾病导致的呕吐,以及癔症或神经症。治疗常采用认知行为疗法。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