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闫金松主任医师
-
医院: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科室:
血液内科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
- 作者:闫金松|发布时间:2009-11-10|浏览量:2054次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急性白血病的一个独特亚型,以t(15; 17)染色体易位为特征,约95%-99%的APL病例发生这种易位。t(15;17)染色体易位产生一种由位于17号染色体(17q21)的维甲酸受体α(RARα)与位于15号染色体(15q22)的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基因(PML)融合而成的嵌合基因PML/RARα,该基因的表达产物PML/RARα融合蛋白可使粒系分化阻滞在早期阶段,从而导致骨髓中的异常早幼粒细胞无限制增殖,最终导致APL的发生。因此PML/RARα融合基因是导致APL的分子基础。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科闫金松
APL细胞能够产生并释放肿瘤促凝物质,因此APL在初次诊断的时候,大多数病人会合并严重的出凝血障碍。有高达15-20%的病人会因此而死亡,并且这种出血倾向会因化疗而加重并导致死亡。因此使得化疗对于APL的缓解率大大下降至60%左右。
如果能够消除PML/RARα融合基因并且能够缓解严重的出凝血障碍,那么APL的治疗就有望达到理想的效果。
近十余年,由于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的发现和应用,采用双诱导治疗能够使APL的初期诱导缓解率达到90%以上,并大大减少了因出血而导致的死亡。在药物双诱导治疗之后,给予短程化疗,然后结合以维甲酸、三氧化二砷为主的药物进行维持治疗,可以使APL病人在2年左右的时间即可以结束治疗,同时病人的临床治愈率可高达90%以上。
由于染色体异位及由此而产生的PML/RARα融合基因是APL的发病基础,因此我们科室根据染色体核型分析、融合基因来诊断APL。在双诱导治疗前后,规律检测及监测融合基因的变化,这样大多数患者在治疗2年左右的时候可以停药,90%以上的患者在停药后未见复发。停药的依据是PML/RARα融合基因的消失。
因此以细胞核型分析和基因检测手段为基础的双诱导治疗策略是临床治愈APL可能的方法之一。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科主任 闫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