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镝副主任医师
-
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科室:
耳鼻咽喉科
- 分泌性中耳炎----一种不流脓的中耳炎的诊与治
- 作者:林镝|发布时间:2011-08-06|浏览量:868次
分泌性中耳炎对于很多家长都比较陌生,但要说到耳朵里有水,影响听力,不少家长都遇到过。这是一种不流脓的非化脓性中耳炎,主要临床症状是有耳闷感、听力下降、对音质的感受发生改变。由于中耳的积液会逐渐浓缩形成类似胶水样,我们俗称“胶耳”,此时靠儿童自身的生理功能已无法排除液体,必须手术治疗。所以在疾病的早期应该引起重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耳鼻咽喉科林镝
相信很多医生都有体会,分泌性中耳炎在临床诊治中比较难治。原因是治疗效果不确定,该病病因不清,总体和咽鼓管的功能状态有关。解释该病的成因有不少学说,这里只讲两个与手术相关的学说:机械性阻塞学说和中耳微型肺理论。机械性阻塞简单的讲就是咽鼓管发生阻塞,引起咽鼓管引流和排除中耳分泌物的障碍,引发中耳积液。其中腺样体肥大阻塞咽鼓管咽口是最主要的原因,这也是手术切除腺样体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理论依据。但在临床上,我们发现在切除腺样体后,只约有30%左右的病人能痊愈,还约有40%的病人好转,仍有不少病人无效。这也是第二个手术方式,中耳鼓膜穿刺、鼓膜置管存在的原因,中耳微型肺理论是其理论依据。现代的研究表明,中耳黏膜是真正的呼吸黏膜,有气体交换的功能。当致病因素导致黏膜功能障碍,引起中耳气体交换的障碍,造成中耳负压,负压又引起中耳黏膜充血水肿,渗出增多,中耳积液。此时进行鼓膜穿刺,鼓室冲洗;或进行鼓膜置管,使中耳和外界贯通,保持等压,恢复中耳黏膜的功能。单纯的鼓膜穿刺或置管也存在在鼓膜愈合后复发的情况,所以常又将腺样体切除和鼓膜穿刺或置管同时进行,以提高治愈率。
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声导抗检查、纯音测听检查、耳声发射检查。在临床上,鼓室图呈负压型或水平型。由于儿童咽鼓管发育不完善,一般负压在-100mmH2O以上为负压型比较合适,表示中耳负压,目前认为负压在-200mmH2O以上时,表示中耳可能或已经积液;水平型鼓室图为一直线,表明中耳积液。纯音测听在较大的患儿中可以进行,多为传导性耳聋,低频损失,听力呈轻中度损失,在60db以下,但音质感受改变较大。耳声发射不是必须检查的,一般听阈大于30db以上时,耳声发射常引发不出。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在临床上比较棘手,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以什么为度?是临床医生纠结的问题。手术对外科医生是件最简单的是,但过度的手术治疗对孩子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在临床工作的经验总结中,发现很多鼓室图水平型或负压型的病人,听力反复检查仍为正常,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儿童咽鼓管发育不完善所致。所以手术的时机,应选择听力已经发生损失,且保守治疗3-6个月无效,鼓室图也无改善的病人,可考虑手术。
药物治疗在分泌性中耳炎早期是必须进行的,在急性期,应尽早短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减充血剂喷鼻;慢性期黏液促排剂必须长期使用,同时应积极治疗鼻-鼻窦炎、咽炎、扁桃体、腺样体炎等相关疾病的治疗。定期进行声阻抗检查,如果在治疗期间听力(还有鼓室图)恢复正常或有反复,表示分泌性中耳炎尚处于可逆阶段,可暂不手术。但如果积极规范治疗3-6个月无效应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为腺样体切除、鼓膜穿刺冲洗、鼓膜置管。腺样体切除可以解除咽鼓管咽口的阻塞,如合并鼾症,更应手术切除;鼓膜穿刺和置管可以解除中耳负压,维持中耳粘膜的正常功能。鼓膜穿刺和鼓膜置管的选择也是个问题,鼓膜穿刺损伤小,恢复快,但效果没鼓膜置管确定。鼓膜置管疗效确定,但置管需放置6个月以上,易引发中耳感染、脱管、取管等副效应。近年的研究表明,鼓膜置管的病人远期胆脂瘤的发病也比未置管病人(或对侧耳)要稍高。如何选择手术方式,是医生的综合考虑结果,也需和家长沟通后做出的选择。
影响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因素有:1.反复的上呼吸道感染引发卡他性中耳炎、急性鼻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和腺样体炎,引起中耳负压、积液。所以减少感冒可能是预防该病的好方法。2.不正确的生活习惯,如过度用力擤鼻、吸鼻,影响中耳。3.慢性鼻鼻窦炎、慢性咽炎、慢性腺样体炎,未及时治疗,长期引起分泌性中耳炎。
2011-08-06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