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乐正骨方药集成
- 平乐正骨筋骨并重理论在桡骨远端...
- 神经损伤内服方
- 平乐正骨的原创方剂
- 利国说药 二
- 平乐正骨第一方 仙复汤
- 筋骨痛消丸与养血止痛丸的学术渊...
- 利国说药 三
- 滑膜炎食疗良药 薏苡仁。
- 我家的一九四二
- 利国说药 一
-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
- 也说甘肃省中医人员打通任督二脉
- 骨科圣药---马钱子的传说及应...
- 陈利国治疗感染创面经验
- 秘方、经验方---我的中医秘方...
- 骨伤学科的传统文化教育 ---...
- 不要迷信中医中药 要客观科学的...
- 骨伤科顽症感悟
- 平乐郭氏正骨电视剧歌词
- 骨伤阴阳调和散
- 平乐展筋丹疗法
- 老中医经验 活血灵汤
- 壮腰汤
- 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治疗方
- 骨折后肿胀的中草药治疗。
- 血源性骨髓炎复发的中药预防
- 早期置管持续冲洗在关节开放性损...
- 平乐正骨髌骨骨折治疗方法的历史...
- 平乐正骨理论在骨折整复过程中的...
- 洛阳钳夹技术在骨伤科手术中的应...
- 激素影响型膝关节滑膜炎的中医药...
- 股骨头坏死的中医药治疗
- 急性腰椎扭伤及椎间盘突出经验方
- 急性软组织损伤肿胀快速消肿验方...
- 平乐正骨先洗后活神方(活关法)...
- 平乐正骨祖传内治法歌诀
- 平乐正骨手法在骨伤科手术中的应...
- 陈利国治疗小腿筋膜室综合征术后...
- 急肿消及慢肿消处方
- 平乐正骨与国家元首(文化正骨)...
- 郭氏正骨家训
- 陈利国治疗下肢挤压毁损伤
-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 慢性滑膜炎
- 骨髓炎外洗方
- 膝关节急性滑膜炎
- 名老中医经验
- 老中医学术经验总结系列
- 洛阳近代中医药
- 平乐展筋丹
- 腰椎间盘突出
- 平乐正骨渊源考
- 洛东郊陈家屯村的传说
- 作者:陈利国|发布时间:2013-06-21|浏览量:1468次
陈家屯村的传说
1、 金屯寺佛骨的传说
洛东郊陈家屯村紧邻洛河,现今白马寺附近的的洛河系改道后的洛河,洛河故道要再向南。隋末,李密的农民起义军在巩县大败王世充之后,乘胜进军金墉城。故当地群众至今仍称汉魏洛阳故城为李密城。当时为了战马饮水方便,引了一条水沟穿城而过。随后洛河涨水后改道,从汉魏故城穿城而过。近年来考古界也得出结论:现在的洛河,其走向与隋代所开凿的通济渠的走向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今洛河就是古代的通济渠,是人工开挖的运河,而非天然河道。枣园村系一古渡口,陈家屯村位于枣园村西,与古寨紧邻。古寨西紧邻洛河有一古寺院?金屯寺,创建年代失考。元末洛阳连年战乱,河洛地区原住民非死即迁。在明朝初年,陈家屯村先人自山西洪洞县迁洛。围绕古寺院而居。随着陈氏子孙繁衍,陈姓人口占村中大半,随后就把该村定名为陈家屯村。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手外科、显微外科研究治疗中心陈利国
经过战乱,金屯寺已破败不堪,在大约一百年后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在清理古寺院倒塌房屋时,村民发现了佛界圣物?一具佛骨。传说佛骨可以治病,村民们就把一架佛骨哄抢,拿回家中治病用。妇女血疾,小儿诸症,只要刮些佛骨冲服,即可痊愈。在金屯寺发现佛骨的消息不胫而走,惊动了官府,并且惊动了福王。官府要来查办,村民都害怕了,急忙把佛骨埋入地下。佛骨乃灵物,入土后既消失,可以重新收到一块。官府来查办时,未发现传说中的佛骨。佛骨一事也就作罢。陈氏一先人,把一段佛骨放入土墙内,保留了下来。如遇到妇女难产等病,只要刮些佛骨服用,就会痊愈。异常灵验。官府听说后又来查办,先人就带佛骨出走,到了京都齐华门安家。在北京落脚。在清代陈家屯北京支还多次来洛上坟祭祖,屡访桑梓。现存陈家屯村陈氏家谱系清代乾隆58年所续。因家谱史属也,不能牵强附会,故家谱中记载该支,但未入陈氏家谱, “以待文献”。
2、 镇河神兽与铜地铁帮的传说
在陈家屯村东头有一似狮非狮的石雕,屹立在洛河边,关于此石雕传说系金屯寺山门前石狮,为什么就一个呢?有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正月村中社火到河对岸金钟寺赶集,回来时,雌性狮子迷路了,遇到金钟寺门前的狮子,问你们是哪里的,对方说:金钟寺的,她听错了,想着是金屯寺的,就跟人家走了。到了金钟寺看人家香火比金屯寺旺,就留在金钟寺了,所以说金钟寺门前有三只狮子,而金屯寺仅存一只。其实此石雕不是狮子,而是古代用于镇水的镇河神兽,走访洛河两岸,可能仅存这一只。在50年代修建堤坝时,在枣园村东曾有一只同样的石兽,修堤时埋在了堤里。
陈家屯村在古代水患肆虐时,几百年来从未被淹没过。官府在洪水时视察水患,都会在陈家屯村落脚。曾被知府大人命名为“铜地铁帮”。陈家屯村还有一奇怪现象,自古村中水自东向西流。人称“倒流水”。未完待续。
洛阳东郊陈家屯村地处洛阳东郊,千年古刹白马寺西3公里处,南邻洛水,北邻洛阳正东古道,自古乃水陆便利之所,村东系枣园古渡口,明朝陈氏先人从山西洪洞县迁移此地,繁衍生息600余年。最早此处乃一寺庙?金屯寺,创建年代失考,现仅存石狮一只。据老辈人讲,村中原有十余个姓氏。随时代推移,到解放前村中仅存陈、张两大姓。村中陈姓人口强半。1985年因洛河水患,整村迁往陇海线以北现址。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手外科、显微外科研究治疗中心陈利国
陈屯社火,始创于清代,距今几百多年历史。从现存资料及清代道具来看,其鼎盛时期最迟也应该在清代中期。现存清代挠阁架四付,“中州河南府洛阳县正东路陈家屯村门旗”二面,其余社旗十二面(比门旗更早)。 陈屯社火代代相传。在洛河上游修建水库之前,洛河水运业发达,据传村中当时有船70余条,进行水运商贸。村东头原有大王庙一座,每年正月初一村中就组织社火到大王庙进行社火表演以娱神,祈求船只在运行过程中顺水顺风、一路平安。村中结社较早。陈家屯村在清代、民国及解放后直到70年代村中仍保留有剧团,在洛阳东郊名气较大,解放前洛河南岸佃庄村与河头村每年都有对戏习俗,每年陈家屯村剧团为佃庄村所请,现在在60岁以上的佃庄村和我村人中,一提到对戏仍津津乐道。村中自古尚文重艺,晚清曾出秀才一位-陈登第,民国方圆十里来村中寻先生者较多。因村中自古有戏剧表演基础,陈屯社火在周边也早有名气。村中流传村中社火每次出去表演均不用排练,“现蒸现卖”。陈屯社火主要有排鼓、挠阁、老汉背妻等组成。陈屯社火因历史悠久,名声远播,在周边很有声望。自古乃本村相传,不传外村。解放后因村中主事与竹园村主事交好,才将陈氏排鼓传给竹园村,90年代又传给分金沟村。因感谢陈屯村传授鼓艺,每年正月十五竹园村都来陈家屯村谢师,处于礼节,本村会在正月十六到竹园村进行回谢,两村每年进行联欢。90年代后又传分金沟村,三村联欢,场面宏大。每年镇里组织文艺演出,只要出社,三村就会并社,与其余社火进行对社。
主要有排鼓、挠阁(背装)、老汉背妻等组成。
排鼓:陈屯排鼓是洛阳地区传统“架子”鼓的一个代表,当今洛阳“架子”鼓正被洛阳“花鼓”所代替。传统“架子”鼓马步蹲档,姿势夸张、粗放,声音洪大、鼓点紧凑而有节律。一旦上鼓则势如破竹,龙腾虎跃。中间悠鼓则如龙潜虎伏。充满阳刚之气,几路下来则浑身大汗,主鼓者则是以男子为主。近年来洛阳地区正流行着一种“花鼓”,多由女性主鼓,打鼓中舞蹈动作较多,姿势优美,动作多样、细腻,鼓点阴柔十足,阳刚欠缺。这是河洛地区流传的两种套路。陈屯排鼓鼓歌优美,套路多样。有十路鼓曲组成,还有“撞挠镲”、“排鼓搅”“交槌”等特色鼓点。几百年来“秘不外传”,到了近代才传给洛东白马寺镇竹园村和分金沟村。三村结盟,每年三村都相互联欢,一直持续至今。
挠阁:又叫做背装。是一种融入体育、舞蹈、绘画、音乐、表演于一体的一种艺术形式。挠阁系两人一组,从村中3-5岁小孩中挑选出貌相较好且体重不能太重者,予以化妆,然后穿戴好戏衣头饰,用白布条捆束在挠阁架上。然后利用上下架子的对接后安放在下面大人的铁架子上。
下面的挠家需找壮士的成年人,否则体力上是吃不消的。下面的挠家也要化好妆,穿好戏衣、头饰、胡子。一般都是一些戏曲故事,如“寇准背靴”“肖恩打渔”等。如“肖恩打渔”下面的人打扮成船夫,拿一船桨,上面的小孩则拿一鱼竿,提一帽篮。陈屯挠阁因村中有曲剧团,一般化的妆都是一绝。现在表演的戏衣有较多都仍是民国时的道具。因置办一件戏衣不容易,在戏衣内面都还写着捐款购买人的姓名。目前陈屯挠阁铁架子均系清代遗存。
挠阁表演是一种群体艺术表演,一般出四垛挠阁就得需要近二百多人。一般上庄时一垛需要4个人,另外两个人拿防护叉保护上面儿童安全。一垛挠阁另外需4年轻人拿梢子棍保证路面平整及安全,打场子用。锣鼓队需要60余人。因为与挠阁表演配套的音乐系排鼓搅,大鼓和小鼓交叉表演。若锣鼓气势不到位是玩不出激情的。
伴随着排鼓搅激昂的鼓点,上面小孩舞动水袖、扇子等物,一个个犹如天外来客,一般若没见过挠阁表演,还认为上面是假人呢。下面大人按照祖传的一套跑阵套路,相互间穿梭。时而劈叉,时而打彩脚,个个犹如蛟龙出水,令人目不暇接。
陈屯挠阁世代村内相传,祖上规矩不能传授外村,到前几年每次上庄仍不让外人参观。
解放前挠阁演出曾每年正月都到关林去朝关帝。一般从洛阳城东门开始上庄,走东大街,一路表演,西门出,随后出西门后下装,到关林朝拜关公。
陈屯挠阁一直未间断过演出,每年都参加白马寺镇民间文艺汇演,并多次代表白马寺镇到洛阳市郊区区委门口演出及一拖广场演出,引起轰动。
挠阁是中原地区一个传统民间节目,并非原创,她是山西文化传播到中原的一个文化符号。现在河洛地区按家谱查找,几乎均来自山西洪洞县。挠阁是社火的一种形式,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目前挠阁是在洛阳地区就有嵩县旧县西店村背装(挠阁)、李楼三官庙挠阁、白马寺陈屯挠阁等。挠阁现在流传较少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解放后曾一度被认为属“四旧”范围。1958年大炼钢铁,挠阁架子是铁架,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许多挠阁架也就资援钢产量了。到了改革开放后后,许多挠阁也就失传了。陈屯挠阁架也是东躲西藏,几经坎坷,才得以保留下来。“挠阁”是北方方言,“挠”意为“抬起、举高”之意;“阁”指的是孩子。在陈屯每年春节,都会有挠阁表演,解放前是用于娱神,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现在已演变成一种习俗。陈屯挠阁系村中祖辈一代代传下来的,翻阅家谱等文献资料,均无明确时间记载。从现存清代道具来看,其在清代中叶已经存在。一代代传承下来。
排鼓搅:是与挠阁表演配套的一曲鼓歌。是小鼓与大鼓相互交叉演奏,声音悠扬,时如山崩地裂,时如阳春白雪。是河洛地区鼓曲中的精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社旗:是社火的灵魂、脸面。有社无旗则是一件很不体面的事情。今天能看到的社火表演一般均不注重社旗。陈屯社旗经历了大清、民国,建国后破四旧幸免遇难,保存至今。在洛阳地区是不多见的。现存“中州河南府洛阳县正东路陈家屯村门旗”两面。以及清代对子旗12面。陈屯紧邻洛河,在水路兴盛发达时期,村里有70余条货船,社旗本是村里“大王社”(河大王)之物。是各条船集资制得,这在当时许多村庄是不具备置旗这种财力的。
老汉背妻:是陈屯社火的又一绝活。与猪八戒背媳妇相似。相传为解放前某年。村中船队到了巩义回锅镇。见当地有人玩此社火,引进我村。当时第一代头像,就是按当时引进人的模样制得。三十年前,第一代头像老毁,先后出现了第二代、第三代葫芦头像,沿用至今。本社火是一个白胡子老头背一个漂亮媳妇,媳妇不愿意,用扇子敲老头脑袋,老头脑袋及眼睛还会转圈。其实是一个人表演,老婆腿是稻草做的,穿上鞋子和裤子是看不出来的。表演者一手拿扇,另一只胳膊则在控制老头脑袋转圈和眨眼,外面看的胳膊其实也是假的。一般人很难看出来,想着是两个人表演呢。本社火看似简单,却有一秘不传人的东西,就是老汉架子的捆绑是秘不外传的,一般情况下,若无指点,很容易出错误。
社火的组织:古语说得好“能领千军,不领一社”,社火难领,难就难在其组织形式上,她属于一种民间组织,组织涣散,主要靠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的威信来组织大家,或者说以某种道德准则来约束人的行为。同住一个村庄,以往若遇到红白大事,不靠村中某些人的帮忙,那是件很没面子或很难进行下去的事情。而大多数情况下社火的领导者都是村中的“事中人”,若他的面子都不给,那么在村中是很难混下去的。所以迫于某种压力,再忙或者什么事,只要村中出社,那些就得靠边站,一切以社火为主。若不然家里遇到什么事情,是没人去帮忙的。但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冲击,社火原始的组织形式正处在崩溃的边缘。只有极少数村实现了市场化运作,而更多的民间社火组织正在一步一步走向衰亡。
陈家屯村自明代迁洛卜居至近,一直居住此地,村中社火无人能说清到底起源于何时,从目前道具看,最少追溯到清代中期已相当鼎盛。若非得要个传承,则可按陈氏宗谱算代。目前代表性传承人有陈红军、陈福柱、陈运通等多人。
陈屯社火目前保留了河洛地区清代原生态的社火形式,因其表演一直未间断,目前清代社旗保留完好,清代道具、戏衣保留完好,是一个保存较完整的社火原型。
陈屯社火历史悠久,从陈屯社火表演形式、道具及场面,可以窥见古代河洛地区原生态社火的基本特征,以及组织形式,社火布局。对研究河洛地区水域文化及社火团队发展演变有意义。该社火流传较广,已发展为三个村。三村结盟,对研究民俗有重要意义。陈屯社火也是洛阳地区关公信俗的一种扩展研究对象。同时陈屯古社旗及古门旗也急需保护利用。
陈屯社火延续二百余年,90年代曾又出现过一个繁荣景象,但近年来由于经济原因,随着老艺人们的一个个谢世,后继无人成了现世问题。现在组织一场演出,已有困难。陈屯古门旗、社旗急需修复及保护,虫害较重。演出道具急需建立专门仓库进行保护。
2011 | 保护清代道具 | 建立固定活动场所 |
2012 | 申报高一级非遗,举办培训传承班 | 申报成功,使后继有人 |
2013 | 整理研究陈屯社火 | 制成音像资料 |
2014 | 整理研究洛阳周边社火 | 出版洛阳社火专著 |
2015 | 纵深研究民间社火 | 成立洛阳社火协会 |
保护内容:陈屯社火中的古门旗及古社旗。清代挠阁道具、戏衣。陈屯鼓曲中的精品曲目排鼓搅加以研究。
保护措施:专人负责,申请政府资金支持和民间捐助。社火演出商业化。
建立机制:在上级文化部门领导下,制定相关制度,保证文化传承。
经费预算:经费预算大约需要人民币15万元。主要是建立固定活动场所及添置道具,维修道具。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