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杜正光副主任医师
-
医院: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科室:
脾胃肝胆病科
- 中国人Barrett食管临床特点分析
- 作者:杜正光|发布时间:2013-06-21|浏览量:503次
【摘要】目的研究中国人barrett食管(barrer’s esophagus,be)的临床特点。方法以“barrett食管”为检索词,电脑检索1989年一2007年国内公开发表的中文文献,以“barrett esophagus”和“china”为检索词,电脑在medline上检索1989年一2007年公开发表有关中国barrett食管临床研究英文文献,统一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所得资料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41项研究中的4 132例be患者进入本研究:①be的内镜检出率为2.39%,男女比为2.08:1,平均发病年龄为53.27岁,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病(gerd)症状的51.00%;②内镜下形状以岛状居多,为56.81%;特殊肠化生型为36.58%;舌型be的特殊肠化生检出率较全周型、岛状均显著增高(均p<0.001);长段barrett食管的特殊肠化生型检出率高于短段barrett食管(p<0.001);③492例be患者平均2年随访,癌变发生率为0.61%。结论我国人内镜be检出率低于西方人,平均发病年龄低于西方国家报道,癌变发生率与国外报道接近,男性多发、临床症状、特殊肠化生型检出率等与国外报道一致。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病科杜正光
【关键词】barrett食管;内镜特征;临床病理特征;
随访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多由严重而长期的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刺激食管下段所致,正常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随着认知和现代化的发展,我国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愈来愈多,be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但对国人be的临床特点了解不够,盖因缺乏大样本、资料完整的临床研究,本文对已发表的4l篇共4 132例be临床资料进行荟萃分析,旨在获取中国人be的临床特点,以便人们对be有更深的认知。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以“barrett食管”为检索词,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校园网上分别对中国期刊网、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1989年一2007年发表的中文临床报道进行检索,以“barrett esophagus”和“china”为检索词,电脑在medline上检索1989年-2007年公开发表的有关中国barrett食管临床研究英文文献,收录全文。
1.2文献的入选及排除
1.2.1入选标准:①国内关于中国人群be患者临床研究,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②所有研究包括的be患者,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barrett食管诊治共识(2005年重庆草案)修订的诊断标准;③所有研究包括的be患者均须经内镜学诊断和病理学诊断;④对于同一样本人群而发表多于一篇的情况,选择最近发表的一篇为纳入对象;⑤be患者的资料较全面,至少涉及内镜检出率、性别、年龄、内镜下表现、组织学分型、临床表现、伴发症或并发症、随访结果共八项内容中的三项。
1.2.2排除标准:①重复报告;②文摘及临床资料不全者,内镜检出率、性别、年龄、内镜下表现、组织学分型、临床表现、伴发症和并发症、随访结果共八项内容中涉及不足三项。
1.3数据的提取数据的提取由两名研究者各自独立进行并通过讨论解决分歧,必要时由第三名研究人员协助解决分歧。信息记录侧重于内镜检出率、性别、年龄、内镜下形态、组织学分型、临床表现、伴发症和并发症及随访结果。
1.4统计学分析采用标准公式对集合比值比进行评估,率的比较采用疋2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水准d=0.05,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搜集文献情况共检索到中文文献297篇,英文11篇,符合入选标准41篇文献,资料来源于34个省市,其中湖北省7篇,福建省5篇,河南省4篇,北京市、山东省、陕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3篇,天津市、辽宁省、山西省各2篇,安徽省、贵州省、广东省、海南省、浙江省、青海省、香港特别行政区1篇,样本量由1-1917例不等,入选病例4-132例.
2.2 内镜检出率有14篇文献记录了同一时期因各种上消化道症状进行内镜检查患者的例数,发现be的检出率为2.39%(2 676/111 984。95%ci=2.30?2.48)。12篇文献记录了521例be患者的确诊时间15天一6年,平均(34 4-11)月。
2.3性别与年龄41篇文献有37篇(3 914例)有性别与年龄记载,其中男2 642例,女1 272例,男:女=2.08:1,发病年龄17?87岁,平均年龄53.27岁。
2.4 内镜下表现27篇文献be依据herlihy标准,将be的内镜下表现分为全周型、岛状和舌型。其中全周型22.58%(874/3 871,95%ci=21.27-23.89),岛状56.81%(2 199/3 871,95%ci=55.24?58.38),舌型21.08%(816/3 871例,95%ci=19.80-22.36)。9篇文献(2 893例)按照化生的柱状上皮长度分为长段be(10ng segment barrett esophagus,lsbe)(累及全周并且长度≥3 cm)和短段be(short segment barrette-sophagus,ssbe)(未累及全周或虽累及全周但长度<3cm),其中lsbe为21.8l%(631/2 893,95%ci=20.31-23.31),ssbe为78.19%(2 262/2 893,95%ci=76.69?-79.69)。
2.5 临床表现31篇文献3 410例be有详细的临床症状描述(表2),具有典型gerd症状的为51%(1 739/3 410),其中反流(包括反酸和反食)840例,烧心899例;有相当多的患者无典型症状,包括上腹饱胀不适、上腹痛、胸骨后不适和(或)疼痛。
2.6组织学分型be组织学分型包括:①胃底型:可见主细胞和壁细胞;②贲门型:有胃小凹和黏液腺,但无主细胞和壁细胞;③特殊肠化生型:不完全小肠或结肠表型,表面有微绒毛和隐窝,杯状细胞是其特征性细胞。17篇文献782例be有病理结果,其中胃底型34.65%(271/782,95%ci=31.31?37.99);贲门型39.26%(307/782,95%ci=35.84?42.68),特殊肠化型33.38%(261/782,95%ci=30.07?36.69)。而24篇文献统计出肠化型be为1 134例,所占比例为36.58%(1 134/3 100,95%ci=33.20-39.96)。特殊肠化生型be的临床病理特征(表3):两篇文献中53例特殊肠化生型be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为2.15:1两篇文献中75例特殊肠化生be中舌型检出率最高。两篇文献中62例特殊肠化生型lsbe的检出率高于ssbe。异型增生:23篇文献总共3 517例be中伴异型增生为13.31%(468/3 517,95%ci=12.19一14..43),其中低度异型增生(lgd)9.55%(336/3 517,95%ci=9.07?10.03)。
2.7伴发症和并发症17篇文献821例be中伴发食管裂孔疝为17.90%(147/821,95%ci=15.28?20.52);10篇文献440例be中并发食管狭窄的有39.09%(172/440,95%ci=34.53?43.65)。
2.8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7篇文献共1,775例be进行了h.pylori检测,h.pylori阳性者46.42%(824/1 775,95%ci=44.10?48.74)。
2.9随访17篇资料的随访结果,be的随访率11.91%(492/4 132)随访时间13.7月一4年,平均2年,癌变发生率为0.61%(6/984,95%ci=0.12?1.10)。
3讨论
be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与食管腺癌密切相关,其癌变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出30?125倍,提高对be的认识,从而采取相应措施,对降低食管腺癌发病率无疑是有益处的。尽管近年来关于be的文献明显增多,国内许多学者逐步重视其临床意义,但国内关于be的流行资料匮乏导致许多问题尚待解决,比如be的内镜诊断标准、be患者随访监测方案、伴异型增生be和特殊肠化生型be的处理等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则基于人们对我国be的临床特点有着充分的认识。
我们的分析纳入了41项研究报告,结果显示:be在因各种上消化道症状进行内镜检查人群中的内镜检出率为2.39%,低于国外报道的约3%一8%,差异的可能原因有国内医师对be的认识不足、种族、地域及饮食习惯不同等。
综合国内研究发现be患者男性高于女性,两者之比为2.08:1,欧洲be男女发病率比约为2:1,与国人相近。我国be平均发病年龄为53.27岁,较欧洲确诊年龄60岁左右提前,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研究发现内镜下形状观察be黏膜以岛状居多、ssbe为主,与国外报道情况相似,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始关注ssbe,虽然研究表明be的癌变几率随着be的长度增加而增高,但也有学者认为目前尚没有有力的证据说明ssbe与lsbe发生食管腺癌的几率有很大的差距,在ssbe占be的较高比例的情况下,是否应该忽视ssbe的监测与随访还有待斟酌。be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并发症,故其51.00%的患者临床表现典型的gerd症状。但仍有近一半的病人表现为非典型症状,主要有上腹不适、疼痛和胸骨后疼痛,吞咽不利和吞咽困难也较常见,由于胃食管反流患者食欲并未发生变化,因此消瘦较为少见,此点可与食管癌引起的吞咽困难相鉴别。与我们的结论一致的是,avidan等旧1研究了306例食管炎患者、235例be患者和198例无gerd对照组,尽管食管炎和be患者中反流症状更为常见,但与对照组相比,三者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故认为:单靠gerd的临床表现来评估gerd及gerd的并发症显然是不足的,临床工作中不能忽视以无典型gerd症状的be患者的诊断。研究已证实特殊肠化生型be易于向食管腺癌演变,特殊肠化生型be是研究的热点,24篇文献3 100例be,发现肠化型的比率为36.58%,与caum等则报道的33.1%的肠化生发生率接近。进一步分析特殊肠化生型be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显示:男性肠化生比率高于女性,男:女为2.15:1,内镜下形态以舌型的肠化检出率为高,lsbe的肠化生检出率显著高于ssbe,这些特点与国外研究的结论一致1121。不足之处是特殊肠化生型be的临床病理特征研究偏少,还有待以后更多的关于特殊肠化生型be的研究。目前对h.pylori感染与be的关系尚无定论,本文资料中1 775例be的h.pylori检测结果显示,h.pylori阳性率达46.42%,高于国外报道的32.9%的鼠h.pylori感染率,可能与我国h.pylori高感染率有密切关系,但涉及此方面的研究尚较少,需要进一步深入的工作。
conio等41对166例be进行了平均5.5年的随访研究,发现最初伴有lgd的be患者由9.6%增至18.1%,因而强调监测随访工作的重要性。本研究显示国人be的lgd为9.55%,与西方国家相仿,但遗憾的是我们的随访率只有11.91%,监测力度远远不够,应该加强be的随访力度,以期早期识别异型增生。本研究显示随访时间平均2年,癌变发生率0.61%,稍高于conio等所报告的0.54%癌变发生率,这可能与随访的例数较少,时间不足等因素有关。从我们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be的临床特点:中国人be检出率较低,但平均发病年龄低于西方国家;鼠h.pylori感染率较高;癌变发生率与国外报道相近;近一半无典型gerd症状,舌型be和长段be的特殊肠化生型检出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