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毒退疹汤治疗玫瑰糠疹36例临床疗效观察
- 作者:程志鹏|发布时间:2011-09-27|浏览量:831次
玫瑰糠疹是以皮肤出现斑疹,多随皮纹排列,脱屑如糠秕之状四周淡红呈玫瑰色的急性自限性炎症性皮肤病。2009年2月至2011年8月,笔者以自拟退疹汤治疗本病36例,收到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山东电力中心医院中医科程志鹏
1.1 一般资料: 36例均为山东电力中心医院皮肤科门诊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16~41岁,平均25岁;病程7~20天。
1.2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中华医学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学分册》有关标准拟定: ①皮疹好发于胸背(尤其胸部两侧)、腹部、四肢近端; ②皮疹特征:开始时常在躯干或四肢出现一母斑(形状呈椭圆形或圆形,颜色为浅褐色或玫瑰色),约1~2周后,相继有泛发性,形态、颜色相似的成批子斑出现; ③好发于青年人和中年人,春秋季多见;④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瘙痒,一般无全身不适。
2 治疗方法
化毒退疹汤组成: 荆芥10g,防风10g,丹皮15g,紫草15g,金银花20g,板蓝根30g,白茅根30g,土茯苓30g,槐花15g,茵陈15g,薏米20g,白鲜皮15g,苦参10g,甘草6g。加减:伴咽痛者加马勃、射干;皮肤瘙痒较剧者加地肤子、白蒺藜、僵蚕;血虚肤燥者加白芍、何首乌;病程迁延、睡眠差者加炒枣仁、夜交藤;皮损鲜红、舌质红者加赤芍;便秘者加火麻仁、炒大黄。水煎取汁300mL,分3次口服,每日1剂。2周为1个疗程,可用1~2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治愈: 皮损完全消退;好转:皮损消退30%以上;无效:皮损消退不足30%。
3.2 治疗结果: 治愈23例, 占63.89%;好转11例, 占30.56%;无效2例,占5.56%;总有效率为94.44%。
4.典型病例
赵某,女,28岁,大学教师,初诊日期:2010年3月16日。
主诉:胸部及双上肢起红疹半月,痒感明显。
现病史:1周前自觉胸部起一红斑,轻微痒感,初起时如指甲盖大小,表面有脱皮现象,未加注意。数日后,胸部及双上肢突然出现类似样红色皮疹,大小不等,痒感更加明显。曾在山东省某医院诊断为玫瑰糠疹,经治疗效果不佳,遂来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
检查:患者胸部、颈部、双侧上肢散在大小不等的红色斑疹,皮疹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圆形,基底颜色为鲜红色至暗红色,表面附有细薄糠秕状鳞屑,皮疹边界清楚,长轴与皮纹方向一致,皮疹之间可见正常皮肤。
脉象:弦细滑。
舌象:苔薄白稍腻。
中医辨证:血热兼感热毒湿邪。
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止痒,佐以利湿。
方药:化毒退疹汤加味。
荆芥10g,防风10g,丹皮15g,紫草15g,金银花20g,板蓝根30g,白茅根30g,土茯苓30g,槐花15g,茵陈15g,生薏米20g,白鲜皮15g,苦参10g,泽泻10g,甘草6g。
3月19日,服上方3剂后,自觉痒感减轻,皮损表面鳞屑减少,颜色变暗,未出现新发皮疹。原方继服6剂。3月24日复诊时,痒感已基本消失,皮疹逐渐消退。继续按前方加减。3月30日复诊时,皮疹已退尽,症状消失,临床治愈。
5.讨论
玫瑰糠疹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皮肤上出现椭圆形或圆形淡红色或黄褐色斑片,多随皮纹排列。初起往往发生于躯干及四肢近端的较大皮疹称为母斑,约7-10天后,相继成批发出较小皮疹称为子斑,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本病好发于春、秋季节,以中年和青年人较多。本病的病因现代医学尚未完全明了,多数学者认为与病毒或细菌感染有关,治疗以口服抗组胺药及外用激素类药物为主【1】。本病一般在2个月左右可自愈,少数可延至半年乃至数年方愈【2】。祖国医学称本病为“风热疮”、“风癣”、“母子癣”、“血疳”等。其发病外因多由风热之邪侵袭,客于肌肤,风热相搏,疏泄不畅所致;内因为血热内蕴,营虚肤燥;内外合邪而致本病。《医宗金鉴》曰:“此证由风热闭塞腠理而成,形如紫疥,痛痒时作,血燥多热”,可见本病病机为血热风毒和邪,蕴于肌肤而发。化毒退疹汤方中之荆芥、防风祛风止痒; 金银花、板蓝根清热解毒;丹皮、紫草凉血活血;白茅根、土茯苓、槐花清热解毒凉血; 茵陈、薏米利湿清热;白鲜皮、苦参清热利湿止痒;甘草泻火解毒有类皮质激素作用并调和诸药【3】。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清热、凉血、利湿之功效。毒化疹退,湿祛痒止,临床应用治疗玫瑰糠疹疗效满意。
【1】范卫新,毕志刚.皮肤性病诊断流程与治疗策略[S].科学出版社,2008:288
【2】王延伟.中西医联合治疗玫瑰糠疹60例临床疗效观察[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0,27(3):9-10
【3】郑方容.清热解毒法治疗玫瑰糠疹的临床观察[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0,25(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