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筋理论”在痹证中的运用
- 作者:韦嵩|发布时间:2008-11-27|浏览量:2398次
2.1 “经筋理论”关于痹证:近年来,少数学者注意到经筋在痹证中重要意义[1,2],并进行了从“筋”论治痛痹的初步探讨,得出经筋痹痛与血液流变学改变相关的结论[3]。但缺乏系统的经筋理论的研究,从经筋理论出发探讨痹证研究更鲜见报道。
痹证含括了现代医学的多种风湿病,《内经》认为其发生机制是“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痹,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痛久”。提出邪气留连经筋是痹证经久不愈原因之一,临床表现为反复的肌筋关节的肿痛、功能障碍。《素问?长刺节论》曰:“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为痹痛”。进一步明确了经筋病可累及关节,造成关节功能失常,引起关节痹痛。在《灵枢?五癃津液别》又阐述了“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及“风寒湿气客于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分裂则痛”《灵枢?周痹》。提出邪气引起的经筋炎症、粘连、撕裂触发痹痛的机理。广州军区总医院中医科韦嵩
《内经》中经筋与关节、经脉的相属关系的描述散见于各章节,如“诸筋者,皆属于节”(《素问?五脏生成篇》);“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素问?痿论》);“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灵枢?经脉》)等,多处论述经筋与经脉、关节功能相与为用的密切关系。笔者认为经筋功能正常是维护经络疏达、关节功能正常活动的基础,如经筋出现“拘急挛缩”、“壅塞不通”,必然引起或加重经脉痹阻,关节肿痛;而关节肿痛,经脉痹阻,也会进一步加重经筋的痹痛。
2.2 经筋理论中的“横络”与“解结”:《内经》的“经筋理论”认为经筋结构或功能异常是引起痹痛或加重痹痛的关键。《灵枢?刺节真邪》论及“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之上,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明确提出了“横络”和“解结”的概念,为临床应用“经筋理论”治疗痹证奠定了理论基础。
笔者认为所谓“横络”,有关节内横络与关节外横络之分。关节内“横络”多为增生肥厚的关节囊、关节内组织粘连索带、关节内血肿机化组织、剥脱的软骨等,即是痹证过程中的病理产物,也是诱发痹痛的重要病因;关节外“横络”多为发生在肌腱末端及其附属组织的异常解剖或功能改变,如肌肉、腱鞘、滑囊、韧带痛性结节或条索状包块,以及经筋走行上存在异常感觉的部位。临床诊查“横络”方法,《灵枢?经筋》在论述十二“痹”的治疗时,反复提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将痛点做主要的治疗点,对此近代学者有不同的理解[4,5],认为痛点未必是最佳治疗点。笔者认为痛点是痹证邪正交争或经筋痹阻的主要部位,除此之外,诊查“横络”可参考《灵枢?经水》“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为因适而为之真也”。笔者在多年治痹的临床工作中发现,在痹证的顽固性肿痛部位,循经筋走行常可扪及条索状、点片状或结节状“横络”,在肿痛部位周围、上下常可发现肢体寒、温不均的表现。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膝痛患者大多在胫骨粗隆内下方近阴陵泉存在“横络”结点,强直性脊柱炎和未分化脊柱关节病患者大多在腰二、三棘突旁存在皮温增高现象,对这些部位进行疏通、松解后肿痛即可明显减轻,切中《内经》的所述。
“解结”即是解除“横络”等结节点对经脉、关节的痹阻和卡压,是“经筋理论”治疗痹证的重要治则,但此治则在医学院教材及现代中医研究中都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鲜有提及。针对“横络”结点,《灵枢?刺节真邪》提出“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灵枢?刺节真邪》又提出:“坚紧者,破散之,气下乃止”。基本明确了“解结”治则。《内经》提出的“解结”法疏通、清除“横络”是临床治疗痹又一有效途径,是对改善痹证临床疗效大有裨益。
2.3 “经筋解结法”治疗痹证技法研究:临床施行“解结”法治疗痹证,从医械到手法、术式明显别于毫针。《内经》中多处论及的针法操作,可供“解结”参考。多年来“经筋理论”与经络发展相比严重滞后,医械和治疗环境是其主要瓶颈。“解结”法要求特殊的针、刀医械和医疗环境,疏通关节内横络要求较严格的无菌操作环境。
《灵枢?九针十二原》一节,所描记的九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各有其不同外形设计、操作手法及适应症,九针中第七针的毫针,被后世广泛应用,而第八针的长针、第九针的大针则没有得到发挥。而长针、大针恰是临床施术“解结”法的重要工具。《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到“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深邪远痹。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并总结出长针、大针的基本手法,其中关刺、恢刺、短刺法均可作为“解结”法之基本操作技法,如《灵枢?官针》描记到“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尽筋:关节处也,即肌腱末端,筋肉之尽头。左右意为横行刮剥,此手法可作为浅层“横络”的基本“解结”手法。又如“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意为直接刺入达损伤表面,然后向两旁之一侧滑动,对粘连部位挑拨操作,即沿腱旁直刺至深部,然后向前挑拨,再向后挑拨,松解肌腱两侧粘连横络,是“解结”较深部位“横络”手法之一。再如“短刺者,治骨痹,稍摇而深之,至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用长针“泻关节之水”及“解结”关节内“横络” [6]。上述内容,均为“经筋理论”在痹证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想象发挥的空间。
2.4 “长针”、“大针”的现代研究:随着经脉理论普及与深入,九针中的毫针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对长针、大针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疼痛的顾忌和伤口感染等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少有学者进行长针、大针的研究,甚至有学者以毫针去理解其它八针的针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筋理论的发展[7]。医学发展至今,以上制约因素不复存在,通过对长针、大针的研究,可促进经筋理论的发展,提高临床治痹的疗效。
长针特点之一是“锋利身薄”,不同于毫针,类似于现代的“小针刀”、“小宽刀”等。根据“解结”不同部位“横络”的需要,设计成不同尺寸、直径的直刃、斜刃、弯刃等(如图一所示),要求刀具有创口极小,作用部位较远,易于切割、剥离、挑转操作的特点,术后无需缝针,短时间(12小时)内伤口自愈。长针主要用于关节外“横络”的“解结”,笔者近年来应用此类刀具在“经筋理论”指导下治疗各类痹证疗效满意[8,9],对于特殊部位的“横络”节点的刀具需进一步研究。
大针特点的特点之一是“坚如梃”、“锋微员”,可泻“关节之水”。其主要应用于关节内“横络”的治疗,对医械的要求较高,关节镜出现之前,一直难以开展对关节内“横络”的解结及“泻关节之水”的治疗,现代医学的关节镜出现后,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电子针镜”治疗风湿病的诊疗技术[10],利用此技术,可以在微创、可视条件下,通过关节内松解组织粘连,清除增生肥厚滑膜及骨赘,修复关节面,灌洗关节腔等,完成对关节内“横络”的“解结”(如图二所示),是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大针解结”疗法,解决了长久以长大针无法应用于临床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