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横络解结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 作者:韦嵩|发布时间:2008-12-06|浏览量:2114次
课题名称:在“经筋理论”指导下应用“横络解结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评价研究广州军区总医院中医科韦嵩
课题编号:2008B030301200;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负责人:韦嵩
《灵枢?刺节真邪》曰“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之上,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提出“横络”和“解结”的概念,认为经筋系统功能异常是引起关节痹痛或加重痹痛的重要因素,为临床应用“经筋理论”治疗痹证奠定了理论基础。笔者应用“横络解结法”治疗RA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为2005年9月至2008年3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确诊为RA的门诊和住院患者,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80例R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11例,女29例;平均年龄34.45±5.54岁;对照组40例,男10例,女30例,平均年龄36.26±6.16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所有观察对象无重要脏器严重并发症、血液病及其他免疫性疾病。
1.2 纳入标准 符合美国风湿学会(ARA)1987年分类标准。活动期标准参考姚氏总结的标准[1] ;所有观察对象无重要脏器严重并发症及其他免疫性疾病。
1.3 排除标准 年龄小于16岁;RA患者经X片检查出现严重骨侵蚀,关节间隙明显狭窄或关节间隙消失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药物过敏者;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者;治疗期一个月后仍需服用激素治疗或其它对治疗本病产生影响的药物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采用“横络解结法”+MTX。口服或静脉注射甲氨喋呤(MTX),每周一次,每次10-15mg;同时进行“横络解结法”治疗:诊查肢体“横络”节点,每次治疗一个主要关节及3-5个关节外“横络”节点。上肢节点选取:肘内外廉次、少海次、青灵次、银口次、肩痛点次、天井次、消烁次等;下肢节点选取:阴廉次、膝内外横节次、阴阳陵泉次、胫中次、髀关次、箕门次及髌下囊次、照海次等;腰背部选取:腱胯次、腰三横次、阳关次、肾俞次、志室次、大椎次等。节点亚甲兰标记,常规消毒,局部1%利多卡因阻滞麻醉。采用自行设计的(专利号:200720051404.9)大针、长针进行关节内、外关节肌筋治疗。大针(改良后的电子针镜诊疗系统)用于对肩、肘、腕、髋、膝、踝等关节内“横络”进行解结;长针用于对关节外横络进行解结。治疗手法主要包括:纵行疏通剥离法、横行剥离法、推切剥离法、钝磨平削法、疤痕疏离法、骨痂凿切法、透刺剥离法等;根据病情,1-3次/周。疗程三个月。
2.2 对照组 口服或静脉注射甲氨喋呤(MTX),每周一次,每次10-15mg;曾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或激素治疗者,在第一个月后减量至停服,并不再服用其它治疗本病的药物。
2.3 曾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或激素治疗者,在治疗开始一个月后逐渐减量至停服,并不再予以其它治疗本病的药物。连续治疗3个月,3个月后评价疗效。
3 疗观察
3.1 观察指标 临床指标:关节疼痛、肿胀指数及个数、晨僵时间;实验室指标: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安全性指标: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3.2 疗效标准 参考卫生部1993年10月发布的《风湿病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疗效标准。显效:全部或主要症状消除,关节功能基本恢复,实验室指标正常或接近正常或明显下降(下降程度>50%);有效:主要症状基本消除,主要关节功能基本恢复,主要实验室检查指标有所下降(下降程度>20%);无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检查均无变化。
3.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结果以( ±s)表示,组内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采用X2检验以及秩和检验。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4 治疗结果
4.1 组间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经X2检验,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n (%) ]
组别 |
n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 |
治疗组 |
40 |
30(75) |
8(20) |
2(5) |
38(95) |
对照组 |
40 |
22(55) |
10(25) |
8(20) |
32(80) |
4.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及炎症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ESR、CRP、晨僵时间、关节疼痛个数、关节肿胀个数、关节疼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治疗后均明显好转(P<0.01或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的关节疼痛个数、关节肿胀个数、关节疼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晨僵时间及血沉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 ±s)
略...
5 讨论
RA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临床表现主要为关节、肌筋的疼痛肿胀、功能受限等,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与中医学的经筋功能异常密切相关。经筋是十二经筋的简称,是十二经脉的经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主束骨而利机关。经筋功能正常是维护经络疏达、关节正常活动的重要基础。传统医学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痹,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痛久”。认识到邪气留连经筋是痹证经久不愈原因之一。《素问?长刺节论》曰:“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为痹痛”。提出经筋病可直接导致关节疼痛,功能障碍。在《内经》中,经筋与关节、经脉的相属关系的描述散见于各章节,如“诸筋者,皆属于节”(《素问?五脏生成篇》);“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素问?痿论》);“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灵枢?经脉》)等,分别阐述了经筋与经脉、关节功能的密切关系。因此,可以认为经筋出现“拘急挛缩”、“壅塞不通”,必然引起或加重经脉痹阻,关节肿痛;而关节肿痛,经脉痹阻,也会进一步导致经筋的病变,因此疏通经筋痹阻在痹证的治疗中尤为重要。
《灵枢?刺节真邪》曰“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之上,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提出了“横络”和“解结”的概念,认为“横络”会造成经脉不通,“解结”是消除“横络”的治疗方法之一,为临床应用“经筋理论”治疗痹证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临床应用上,《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到“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深邪远痹。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并总结出长针、大针的基本手法,其中关刺、恢刺、短刺法均形成早期“解结”的基本操作技法。因医械发展滞后等原因,经筋理论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阐发。近年来小针刀的应用及小关节内窥镜技术等促进了长针、大针等医械研发,改进后的刀具促进了“经筋理论”的临床应用。笔者在《内经》“九针”基础上偿试开展“筋刀”研发,根据“解结”经筋系统不同部位“横络”的需要,设计成不同尺寸、直径的直刃、斜刃、弯刃等,刀具的特点是创口极小,作用部位较远,易于切割、剥离、挑转等操作,术后无需缝针,短时间(小于12小时)内伤口自愈。并结合关节镜技术,研发“电子针镜”治疗风湿病的诊疗技术,利用此技术,可以在微创、可视条件下,通过特殊针具,完成松解关节内组织粘连,清除增生肥厚滑膜及骨赘,修复关节面,灌洗关节腔等治疗,实现对关节内“横络”的“解结”。
肢体关节肿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以致残疾是RA的临床特征,有效缓解或消除关节局部肿痛、降低炎症指标是衡量疗效的重要标准。笔者通过治疗RA的对照研究,发现“横络解结法”有助于迅速、有效地改善RA关节局部症状,在减轻关节肿痛、消除关节肿痛个数及降低炎症指标方面均优于常规MTX治疗。研究表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横络解结法”,可以缩短RA疗程,及时有效地缓解病人关节肿痛、改善关节功能,增强了患者坚持治疗的信心,是内科常规治疗的有效补充。除应用于RA外,笔者运用“横络解结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其它顽痹逾千人次,均有较好疗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痹证局部顽固性肿痛的难题。传统医学博大精深,在经筋理论指导下开展微创针法研究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