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段萍主任医师
-
医院: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科室:
肿瘤科
-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非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瘤化疗后肝炎病毒再激活
- 作者:段萍|发布时间:2010-05-10|浏览量:2044次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 肖文
【摘要】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携带者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化疗与肝炎病毒再激活、肝功能异常的关系。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段萍
【方法】:我科2008年至2009年2年共收治3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3例CD20阳性NHL合并乙肝史应用化疗后病例资料,观察CHOP方案的疗效、肝炎病毒再激活、肝功能异常发生的时间及治疗情况。结果① 肝功能异常多发生在停化疗>20 d,血象逐渐恢复以后;② 1例患者拉米夫定治疗有效。结论①CHOP方案化疗可能导致乙肝携带者肝炎病毒再激活、肝功能异常;② 一旦发现,积极采用抗病毒等治疗;测定乙肝DNA抗体滴度作为治疗依据。③ 预防较治疗更为重要,化疗过程中及停化疗后1年内应密切监测肝功能的变化,必要时预防性应用抗病毒药物。
【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CHOP方案 乙型肝炎
【Key words】Non-Hodgkin lymphoma(NHL), Hepatitis B
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指的是慢性HBV感染患者合并肿瘤时接受细胞毒性或免疫抑制治疗期间出现的HBV复制,可以导致肝细胞连续性坏死及肝功能进行性下降,最终产生程度不一的损害,轻者表现为肝炎症状,重者出现暴发性肝衰竭而死亡。目前通常认为这是合并慢性HBV感染的肿瘤患者,尤其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等接受化疗常见的并发症『1]。我们于2008年至2009年2年观察到3例有乙型肝炎(乙肝)史患者在应用化疗后出现肝功能异常。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本组3例,男2例,女1例,年龄17~65岁;3例均为华西医院确诊的弥漫大B非霍奇金淋巴瘤。均通过影像学全身淋巴结彩色超声、X线、CT或MRI等检查进行临床诊断及分期,诊断标准见文献[2]。3例患者肿瘤病理免疫组化CD20(+),均有化疗指征。3例患者均有乙肝病史.病程为2~20年.3例为小三阳(HBsAg、HBeAb、HBcAb阳性)。
二、淋巴瘤化疗方案的选择及化疗效果
环磷酰胺750 mg/m2 dl,吡喃阿霉素50 mg/m dl,长春新碱2 mg dl,泼尼松100 mg/mdl~5。其中3例部分缓解(PR),疗效判定标准见文献『2]。
三、肝功能变化
3例患者在化疗后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肝功能异常,出现时间为20天左右。
四、乙肝的治疗和转归
3例患者住院期间发现肝功能异常,即刻复查乙肝抗原及病毒拷贝数,并给予保肝及抗病毒治疗,抗病毒药物选用拉米夫定100 mg,qd,保肝药物选用多烯磷酯酰胆碱228 mg静脉滴注。1例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正常,HBV?DNA<103拷贝/ml,其余2例因肝功能衰竭放弃治疗,回当地医院。
讨 论
本组3例患者均有乙肝病史,化疗前肝功能均正常,仅有1例检测了病毒拷贝数(<103拷贝/m1)。化疗后出现肝功能异常的时间均不在化疗用药过程中,提示非药物损伤所致,其肝功能的异常最早出现在化疗后的20 天左右。提示化疗后白细胞已经恢复,机体免疫功能逐渐恢复。Vento等『3]的研究显示化疗后免疫抑制阶段容易发生病毒的复制。但肝功能常在正常范围,比较可能的机制是化疗后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此阶段体内潜伏的肝炎病毒在低免疫状态下大量复制。造成肝细胞的广泛感染,但此时机体免疫功能受抑制,不会对感染的肝细胞发生免疫反应,但当机体免疫系统逐渐恢复后,被感染了病毒的肝细胞的免疫反应就会被启动导致肝细胞广泛坏死,从而表现出病毒性肝炎的症状及肝功能异常。一旦发生暴发性病毒性肝炎,应立即开始治疗。本组1例患者经抗病毒药物及积极的保肝治疗,1个月后肝功能均恢复正常(HBV?DNA<10 拷贝/m1)。近年来研究表明HBV与淋巴组织有亲嗜性,国内报告恶性淋瘤患者HBV感染率高达8.0-20%『4],对于HBV感染的淋巴瘤患者化疗,我们更应该重视肝功能的监测,及早采取有救防治措施,确保化疗安全顺利进行。
参 考 文 献
[1]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5):382
[2]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2版.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330。
[3] Vento S,Cainelli F,Longhi MS.Reactivation of replication of hepatitis B and C viruses after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an unresolved issue.Lancet Oncol,2002,3:333?340.
[4] 戴志橙,祁国明.中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上卷)E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19-20,3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