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怎样理解病毒感染性肺炎的婴幼儿在治疗中出现的腹泻?
- 作者:胡坚|发布时间:2010-03-22|浏览量:647次
该怎样理解病毒感染性肺炎的婴幼儿在治疗中出现的腹泻?
有这样一句话:上医治未病。
每年秋冬春三季是病毒感染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主要有病毒性感冒、流感、伴有喘息的细支气管炎或肺炎、支气管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等。这些几乎占所有疾病的80%以上。更有病毒感染诱发的哮喘病发作。即使在发达国家也呈此种规律。天津市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胡坚
上面所提到的病毒感染性呼吸系统疾病通常不需要用抗生素(“消炎药”)。70%的患儿,经过积极地对症治疗(止咳平喘,抗炎??并非是被称之为消炎药的抗生素)和精心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和应有的湿度、少量多频次饮水等)是完全可以康复的。只有很少的低月龄婴儿可能因合并严重的细菌感染或本身处于高危状态而需要谨慎地选择抗生素。这些高危因素是: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有早产病史的低月龄婴儿、严重的营养不良、肺发育不良或免疫缺陷的婴幼儿。严重病例则需要住院,在医生的监护下治疗。
在婴幼儿,呼吸道感染期间有时会出现轻微的大便物理性质的改变,即轻微的稀便。大便常规检查通常是没有细胞成分的,即使有也是很少的,而便培养呈阴性。这种程度不重或病程短时通常不需要治疗。
然而,一旦出现后面的情况需要家长们注意:
第一, 伴随发热;
第二, 发热、呕吐,伴随稀水便,且量较多,如蛋花汤样便;
第三, 稀绿便,次数多,每次量不一致或很频繁。
前两种情况可能与病毒感染(特别是轮状病毒或星状病毒感染)有关,通常以预防或治疗脱水为主,禁止使用任何抗生素(“消炎药”)。第三种情况多与胃肠功能失调有关。需要特别注意得是抗生素的错误或过度使用。其本质是抗生素或抗生素导致的菌群失调引发的肠道消化功能异常。更需要关注的是:后期由于黏膜免疫损伤而出现的变应性紊乱(过敏状态)。因此,是不能随意用祖国医学中的“肺与大肠相表里”来曲解抗生素治疗肺炎期间的腹泻现象的※。
现在,我们似乎能理解本文开篇的那句话了。其实,还有更多的类似情况。近年,国外研究资料发现的一些现象值得关注:在儿童生命早期(小于1岁的婴儿期),对非细菌性呼吸道感染的情况如果使用了抗生素并达到一定的程度,将使孩子在以后出现过敏性疾病(哮喘病等)的风险增加。
在此,提醒所有家长,一旦在治疗肺炎时出现了腹泻,一定要询问医生,请求帮助。不要因为对肺炎治疗的顾忌而一味地使用甚至是追加抗生素。特别是病毒感染相关肺炎和非细菌性腹泻时。
※ 用现代免疫学的观点正确理解祖国医学的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含义:论肺与大肠表里等中医脏腑表里理论的现代实质是指身体各处的黏膜在免疫过程中生理上相互影响,病理上彼此传变的关系(黏膜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010年3月22日星期一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