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动摩托车搭载儿童酿悲剧,家长...
- 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 医术精湛,维护国际友谊!
- 祝所有儿童家庭双节快乐!
- 全国骨关节与风湿病暨第三届武汉...
- 全国骨与关节及风湿病暨第三届武...
- 李进教授率队参加第八届全国小儿...
- 协和医院小儿骨科调整至综合楼三...
- 第八届全国小儿骨科学术会议征文...
- 继续深入学习研究 进一步发展我...
- 2011全国小儿骨科中青年医师...
- 四肢复杂畸形的治疗---协和医...
- 沉痛悼念朱通伯教授!!!
-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骨科率先进...
- 协和医院骨科率先进入卫生部临床...
- 首届湖北省骨科主任联谊会暨湖北...
- 协和医院骨科荣获国家临床重点专...
- 协和医院骨科积极参与对洪湖市人...
- 协和医院骨科叶哲伟副教授荣获“...
- 向他们学习!--六名为病人无私...
-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骨科201...
-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协和医院骨科2...
- 武汉国际骨科高峰论坛(第二届)...
- 第二届武汉国际骨科高峰论坛会议...
- 协和医院医疗队医护队员凯旋
- 大龄儿童股骨头坏死治疗新突破-...
- 武汉协和医院骨科首批救援医疗队...
- 骨科主任杨述华教授在协和医院工...
- 第二届武汉国际骨科高峰论坛讲师...
- 武汉协和医院骨科今年来了三名海...
- 第二届武汉国际骨科高峰论坛征文...
- 祝广大患者及家属朋友们新年快乐...
- 协和医院骨科科研临床取得全面突...
- 协和医院骨科小儿骨科学组手术量...
- 武汉协和医院骨科荣膺全国医药卫...
- 祝大家圣诞节快乐!新年快乐!
- 坐骨连体儿张玲张珑分离16天后...
- 关于喝水十三个不可不知
- 协和医院(小儿)骨科全程参加罕...
- 骨折生物学固定的概念
- 儿童股骨骨折有多种治疗方法可以...
- 武汉协和医院骨科基础研究取得历...
- 第四届COA暨第十一届全国骨科...
- 第四届COA暨第十一届全国骨科...
- 一种奇妙蝴蝶的重生
- 国庆节中秋节快乐!
- 微创手术治疗小儿肘关节“滑板骨...
- 民间粥疗歌谣
- 爱永不止息----------...
- 协和医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四川...
- 不可忽视的儿童髋关节滑膜炎
-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一定要早治疗
- 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小儿骨科学...
- 脆骨病患儿终于会走路了-脆骨病...
-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 青少年先天性半椎体脊柱畸形治疗...
- 儿童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的微创手术...
- 单启动子双表达载体pIRES-...
- 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骨科学组...
- 湖北省医学会骨科分会和武汉协和...
- 武汉协和医院骨科小儿骨科专业组...
- 儿童骨折须谨慎,治疗不当问题多
- 微创手术治疗儿童四肢骨干骨折优...
- 协和医院首批灾区伤员康复出院
- 孪生姐弟先天性成骨不全1例分析...
- 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日Party
- 暗恋桃花源剧组与灾区小伤员共庆...
- 地震来了,您如何自救?
- 协和医院骨科救治四川汶川地震伤...
- 紧急救治施妙手,立竿见影现回春...
- 紧急救治施妙手,立竿见影现回春...
- 患难小“姐弟”,重拾心中梦想 ...
- 爱心病房孩子们的“六一”心愿 ...
- 孪生姐弟先天性成骨不全1例分析...
- “老人与海”续新篇--缅怀骨科前辈朱通伯教授
- 作者:李进|发布时间:2011-02-17|浏览量:986次
(编者按:这是本人刚从事骨科不久,以一个年轻的骨科医生的身份,怀着崇敬的心情,和朱老座谈了三个下午,根据他提供的资料写的一篇介绍朱老事迹的文章。今天发出来,与大家共同缅怀一代骨海巨星的成长轨迹,同时希望它对我们当代年轻骨科医生的成长有一定的精神指导意义。)
“老人与海”续新篇武汉协和医院小儿骨科李进
记海内外知名骨科专家、协和医院骨科创始人,博士生导师朱通伯教授。
引子
作为一个协和医院骨科的小字辈,我要骄傲的向大家介绍一位我们的老前辈。这就是年届78岁高龄仍在孜孜不倦的学习和工作的、我们新中国骨科开创者之一的海内外的小夹板绷带治疗骨折理论的始作俑者、协和医院骨科的开创者、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常务理事、博士导师朱通伯教授。
我们今天来写他,推崇他,不仅是因为他在骨科领域里作出了举世瞩目的重大贡献,为千百万病人解除了病痛,更重要的是要宣传他那种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不达目的的誓不罢休的创业精神;宣传他那种一心为病人解除痛苦、无私奉献的医德医风;宣传他那种不畏年老、弥老弥坚、锲而不舍的治学作风;宣传他那种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
这些使我想起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他笔下描述的那们老人,不也是有这种精神吗!
违父命 英俊少年执意从医
一九一八年七月二十日,在上海伯特利医院(即现在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一个男婴呱呱坠地,这个婴孩有一个特殊之处就是他的脑袋显得比其它婴儿大。作为中学数学教师的父母心中大喜,意欲重点培养,好将来做他们的接班人。当时的上海,中学老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都还可以。但他们没想到这个儿子将来会成为一个大医学家。
童年的朱通拍就表现了过人的才气,同时也很富有同情心。当时的上海,有上海滩的纸醉金迷,灯红酒绿,更多的是贫困市民忍冻挨饿,缺医少药,还有不少人人抽大烟抽得歪歪倒倒,百病缠身。他家里情况当时算是比较好的,时常接济一下邻居、同学。下层市民的悲惨景象,在幼小的朱通伯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使他对当数学老师不太在意,而对从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时西医早已传入中国,上海更是早已普及。同济大学当时很有名气,其附属高中部和医学院均为德籍老师带教。为能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他在常州中学初中毕业后没考师范,转而苦读德语一年,顺利考入同济大学附属高中,为以后上同济大学医学院和精通德语打下了基础。
功夫不负有心人,1937年9月1日,朱通伯终于如愿以偿地以优异成绩考入了梦寐以求的同济大学医学院,从此开始其从医生涯。
正在他要踌躇满志潜心学医的时候,日本侵略军的炮火延伸到上海,壮烈的淞沪抗战之后,上海沦陷,同济大学校园被夷为平地,他们被迫开始了三年的流亡大学生活。在侵略军枪炮、飞机的威胁之下,整个医学院不停地从上海迁到浙江,从浙江迁到江西,三年后迁到四川宜宾才稍微安顿下来。此时他已有好几个同学死于炮火之中。艰难的学习条件并没有难道他,他抓紧一切机会刻苦学习,终于以优异的成绩于43年7月毕业。
然而,在那既有外辱又有内乱的社会里,能够学业有成已很不容易,但既便学成之后,满腹经纶又意欲何往呢?在中国解放前的6年里,他迫于******************政府的压力,难以自由自在地从医,学无定处,居无定所,难有所成,唯一值得欣慰的是1946年他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伴侣,时任放射科助教的颜小琼医师。她在他以后的医学生涯中给予了很大帮助。
新中国成立,他也开始大展鸿图
伴着新中国的成立,朱通伯的从医生涯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49年9月,离开同济大学九年的他终于又回到上海,在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中美医院骨科当起了住院总医师,一年后提升为主治医师,再一年后又升为付教授,时年35岁。那年代30几岁就当教授的人是凤毛麟角,非常少的。
就在他升为付教授的第二年,也就是他来到武汉协和医院骨科的头一年,他主编的第一部著作《矩形外科手术学总论》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先后任同济医科大学学报中、外文版编委,天津医学杂志骨科付刊编委,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骨科分册编委,中华外科杂志编委等职。主编和参加编写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与关节损伤》、《外科学总论》、《骨科手术学》第一版、《黄家驷外科学》第四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外科学》等一至四版等许多著作,还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常务委员、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骨科学会常务理事、主任委员等职。
同时,坚实的外语和理论基础及多年的实践,他自己也形成了一套骨折理论体系。从1958年始,他率全科人员响应党各毛************的号召,临床上大搞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逐渐摸索出一整套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经验,并从中理论上加以论证阐述。自1962年始,在《中华外科杂志》上全国首次发表《小夹板绷带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等一系列论文,即使在文革期间也未中断他的理论思维,从而奠定了他的理论基础。
事实上,在中国医学界的今天,没有一个人的理论能像他这样善及。即使在偏远的乡村医院,乡村医生也知道用小夹板绷带治疗四肢骨折。
朱教授的关于骨折的理论之所以如此普及,一则因为中医正骨源远流长,经过他的理性总结,中西结合,发扬光大,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理论体系;二则因为在并不富裕的中国,他的理论非常实用;三则因为这个理论和操作要领易于被医生掌握;四则因为卫生部部署大力推广。从1973年至1978年,经卫生部安排,由协和医院骨科主办“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与关节损伤”学习班,由各省骨科医生参加,每年一期,连续办了6年,影响极大。朱通伯这个名字,从此更是名扬全国,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骨科界的地位。他的连续四次入选参加编写全国高等医药学院统一教材《外科学》骨科部队,也说明了这一点。
朱教授的这一套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与关节损伤的理论,在国外也引起了很大的关注。从1985年5月至1988年10月,先后应德国矫形外科学会主任委员,海德堡大学lotto教授、奥地利矫形外科学会及创伤保险公司、瑞士国际内固定学会以及日本、香港矫形外科学会的邀请,在德国海德堡、基尔、埃森等14所大学、奥地利维也纳、柴尔茨堡等六大创伤医院、瑞士日内瓦、苏黎世等六所大学以及香港、东京、神户等大学访问并讲学,多次出席德国骨科学会年会,在会上发言并在德国《骨科杂志》上发表论文。朱通伯教授还担任海德堡客座教授,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及多家创伤医院顾问医师等职。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中国医学在国外名声大振,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伴随着小夹板理论的巨大成功,朱通伯又把眼光投入到新的方向,1974年他在中南地区率先成立了手外科,开始发展显微外科。1976年成功地进行了中南地区首例游离足趾拇指再造手术,并作了大量游离皮瓣移植和岛状皮瓣移植手术,成功率高达94%,断指再植手术成功率也稳定提高。如今协和手外科上述手术技术均已成熟,这与他的大力参与和扶持分不开的。
朱教授近十年来还在骨性关节病,人工骨、骨科B超等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
朱通伯教授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跟他那种锲而不舍、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是分不开的。这里讲一个小故事,为个获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闭孔神经及内收肌松解手术的理论依据和疗效的资料,他特地来到解剖教研室,仔细解剖分析了髋关节周围的神经分布情况,得知坐骨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各有一分支分布到髋关节周围,而闭孔神经最表浅易于手术松解,且对下肢功能无明显影响,并提出该手术对1/3至2/3病人有效的观点,并且通过对术后病人登门拜访,逐年写信随访等手段获得的随访资料也基本支持他的这一观点。
朱教授这些辉煌成绩的取得也是来之不易的,如果我们每个医生都能像他样,都具有他那种精神,何惧我们协和医院不进步,何惧我们中国医学不发展呢!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如今,朱通伯教授已经78岁高龄,37年9月开始从医,在医学道路上已经辛勤耕耘了近60年,对崇高医学事业的极大热情,非凡的精神,对病人极端负责的态度,对弟子们殷切的希望,支持着他不停的向前,向前……
如今,朱教授虽然已身居二线,但他的精神仍然在第一线上。图书室里仍然常有他的身影,全国各地仍常有他足迹,论文一篇篇地发表,论著仍在一部部的编出,他的弟子们也一个个毕业,当上了主任、教授、学会委员。
经过几年努力,朱教授呕心沥血主编的《骨科手术学》第二版即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
他的金婚老伴放射科颜小琼教授仍在伴着他继续著书立说。
他说:“我身子骨还可以,头发还未全白,我还要讲学啊,还要当顾问啊,还有三个博士未毕业呢,我的事还多着呢?”
唉,真让人佩服,朱教授真是个名副其实的骨海老人啊!
执笔人 协和医院骨科
李进
1996年6月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