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病冬防
- 作者:王树凡|发布时间:2011-12-15|浏览量:1146次
“夏病冬防、冬病冬治”话贴敷
一、 概 论
中医认为:人与大自然是一个相互对立而且又和谐统一的整体,人类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的四时气候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人体的各种机能,而发生一系列的相应的反应,即:“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邪客》)“人与天地相参与,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也就是说,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是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而作相应改变。所以,如果人们能在生活中顺应天时,因时制宜,巧妙地运用天时之利,有效地采用一些简便易行的办法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就能对人体安康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即中医“治未病”方法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医区别于其它医学的最关键、最为精华的部分。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治病必求其本”。中医“未病”的内涵是指没有发生的疾病;“治未病”的实质,是治病于其未病之先,也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其中“夏病冬防、冬病冬治”中药穴位贴敷就是以中医养生理论为基础,用特制的中药在“三九”天根据病情,在特定的穴位施以贴敷的中医“治未病”外治方法中的一种。正如许多慢性病患者所体会的那样:冬天常犯的病夏天治更见效,夏天常犯的病冬天治更见效。郑州市中医院呼吸内科王树凡
二、贴敷机理
“三九”天是从冬至这一天算起,九天称为一九,往后每隔九天为一阶段,称二九,三九……,九九共八十一天。 此时气候寒冷,阳气敛藏。人体阴气最盛,阳气最弱,寒气更易侵袭人体,导致机体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肌肤腠理不固,卫外机能不全,很容易诱发或加重呼吸道疾病。不过,最冷的“三九天”,也正是治疗这些“冬病”的好时机,中医认为“冬至为阳气升发之时”,此段时间施治,具有补气助阳,扶正祛邪的功效,正是“夏病冬防、冬病冬治”的关键时候,从而达到“天人合一”之目的。所以说“夏病冬防”“冬病冬治”是中医“治病求本”、“因时制宜”的具体体现。
“夏病冬防”“冬病冬治”的“三九”贴敷是依据祖国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子午流注、适时开穴”的理论,顺应四时特性的一种“内病外治”疗法,是预防和治疗一些慢性虚寒性疾病和季节性发作性疾病的有效措施之一。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一方面,药物经皮肤和穴位的吸收,随经脉的循行,导入脏腑,直达病所,发挥药物的“归经”作用;另一方面,输布于全身,激发周身之经气,振奋人体相应的脏腑功能,达到疏通表里、沟通经络,促进气血流畅,脏腑安和,阴平阳秘。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驱散病人体内的阴寒之气,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从而达到治愈慢性虚寒性疾病或抑制其复发之目的。再者,贴敷多采用温热辛散、芳香透络,气味俱厚,祛毒拔邪之品,芳香化浊,醒脾透络,振奋人体阳气,而驱邪外出。此外,贴敷后散出芳香药味,通过鼻窍吸入肺,由肺脏吐故纳新而使药物的气味随血液循环而输布于全身,发挥作用。同时,中药穴位贴敷还能令人体阳气充足,增强冬季抗严寒的能力,减轻发病或者彻底根治原发病。所以说顺应天气和时节的变化,将冬天容易发生的疾病在夏天防治,在夏天易于滋生的疾病在冬天防治,是与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和“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息息相通的。三九天贴药是三伏天贴药的补充,前者是冬病冬防,重在养阴;后者是冬病夏治,重在养阳。夏养三伏,冬补三九,冬夏共治,阴阳调衡,疗效相得益彰。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药物完全可从皮肤吸收而发挥治疗作用。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既有药物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又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从现代医药学观点来看,药物贴敷后,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药物透过表皮细胞间隙并经皮肤本身的吸收作用,使之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而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另外,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使其产生抗体,提高免疫功能,增强体质;还可能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改善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性,使人体各脏器的功能恢复平衡,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机体过敏状态,真正彻底改善体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同时,经皮肤吸收的药物极少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一方面可避免肝脏及各种消化酶、消化液对药物成分的分解破坏,从而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药物对胃肠的刺激而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所以,此疗法又可以弥补药物内治的不足。研究发现: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可以减轻β受体的反应性,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对气道炎性细胞、免疫机制、细胞受体、细胞因子、肺功能、哮喘潜伏期等都有非常明显的影响。还可以激活机体的某些酶系统,提高机体增强免疫功能的一些酶的活性,从而起到免疫增强剂的作用,抑制各种过敏介质的释放及组织细胞浸润,达到脱敏、解痉、平喘的效果。临床实验观察:贴敷前后皮泡液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皮泡中免疫球蛋白A、G的含量和淋巴细胞转化率等检查提示,可以增强机体非特异免疫力;贴药后,血中嗜酸性细胞明显减少,说明贴药后可降低机体过敏状态;贴药后血浆皮质醇显著提高,说明贴药能使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得到改善。⑴
三、适应症
该疗法可以防治多种反复发作的一些慢性虚寒性疾病、机体抵抗力低下和季节性发作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体虚反复感冒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慢性咽炎等)、免疫功能低下、空调综合症、冻疮;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胃肠炎,溃疡病,慢性腹泄;小儿厌食、遗尿;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经等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除极少有毒药物外,穴位贴敷法一般无危险性和毒副作用,对于衰老稚弱者、病药格拒、药入即吐者尤宜。如果能够坚持一定的疗程治疗后,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增加,就能抵御外邪的人侵,而达到减轻症状,减少发病率或根治的目的。所以可以这样说,中药贴敷疗法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任何药物和方法不能替代的预防和治疗疾病、不可多得的一种手段,而且该疗法简便易行、药简价廉、适应症广泛、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老少皆宜。用之得法,效如桴鼓,更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同时,对“三伏”天做过贴敷治疗的患者可起到巩固疗效的作用。即冬夏同治,效果更理想。贴三伏,更要贴三九!
四、治疗方法
每次贴敷时间的长短应视季节、年龄的大小、皮肤感觉和个人的耐受程度为观察指标,避免灼伤皮肤。具体来讲:该疗法最好在每年的三九天各九的第一天中午11点?下午1点各贴一次;成年人冬天贴敷6-8小时,夏天4?6小时;儿童每次贴敷冬天3小时左右,夏天2小时左右; 因慢性虚寒性疾病乃久病失治所致,病情缠绵,所以欲达到根治之目的,使用此法治疗应连用三年,贴敷同时还可使用针刺、拔罐等疗法,也可在呼吸内科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内服中药和免疫增强剂,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加强治疗效果。经贴敷治疗效果不明显,可在该疗程结束后,每9天再贴一次。
五、注意事项
贴敷前要清洁皮肤,注意保持皮肤干燥;皮肤破损、牛皮癣、接触性皮炎、过敏性体质、瘢痕体质、孕妇和以往对胶布、贴敷过敏者禁用。对于咳黄痰、支气管扩张、经常咯血者和患有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超过38度者暂不要用此法。本贴敷所用药物严禁内服。
贴敷治疗后,一般局部均有热、痛、痒等感觉,属正常现象。如果出现局部灼热、剧痛难忍,或起泡等现象 半小时即可取下;可外涂紫药水、京万红、万花油等烫伤膏以减轻刺激。若贴药时间过长引起水泡,应保护创面,避免挠抓和沾水,以防感染或用炉甘石外涂,或用皮康霜、瑞康霜软膏1:1混合外涂;痒甚可短期服用扑尔敏或强的松。揭药膏时,手法宜轻,以免损伤皮肤。严重者要到医院看医生。治疗期间和贴敷后3天内,忌食辛辣、生冷、腥膻、刺激之品如鱼虾、海鲜、猪头肉等和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戒烟、酒。贴敷治疗期间应尽量减少活动。
六、调 护
窗体底端
冬天除了采用中药穴位贴敷的办法外,还应加强养阴来达到“夏病冬防、冬病冬治”的目的。“秋冬养阴”更适合于阴虚(包括血虚)火旺表现为手足心热、面部热感、心烦、口干咽燥、口干喜冷饮、大便干燥之人。
寒冬季节,万物封藏,阴气最浓厚,质量也最好,此时正是养阴和夏病冬防的大好时节。“夏病”就是夏天容易发病或加重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人,因为甲状腺分泌过多,致使代谢旺盛,产热多,冬天也不怕冷反怕热,那冬天就应进食一些滋阴降火龟、鳖、鸭肉等食品,必要时可服用知柏地黄丸等,这样,来年夏天的病情就会减轻或逐渐消失。还有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经常性感冒、急慢性气管炎及慢性咳嗽、慢性咽炎、慢性胃炎、结肠炎、颈肩腰腿痛以及溃疡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病毒性肝炎、尿路感染、甲亢、复发性口腔溃疡,美尼尔氏病、癫痫、汗证、红斑狼疮等常在夏季好发或加重,均称为夏病,而适宜在冬天防治。夏病冬防的方法还有药膳食疗,中药汤剂,穴位敷贴,中药熏浴,药酒膏方等,但均需辨证论治。
另外,秋冬季节气候寒冷、干燥,应多喝白开水;锻炼时要防止汗出过多,伤及机体阴津。饮食可选用藕、鱼、萝卜、胡萝卜、黑木耳、白木耳、芝麻、土豆、莴苣、白菜、红薯、蜂蜜、梨、花生、枸杞、麦冬、胖大海等养阴之品和具有滋润养阴作用的药物如鱼胶、淮山药、玉竹、黄精、龟版等。食物有蜂蜜、莲藕、甘蔗、柿子、荸荠、海带、桑葚、田螺、白萝卜、豆腐、梨、枇杷、菱角、蘑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