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唾液腺损伤和涎瘘
- 作者:张雷|发布时间:2010-06-24|浏览量:2153次
涎瘘(salivaryfistula)是指唾液不经导管系统排入口腔而流向面颊皮肤表面。腮腺是最常见的部位,创伤是主要的原因。手术损伤腮腺或其导管,也可导致涎瘘的发生。化脓性感染或其它疾病也可能破坏腺体或导管而产生涎瘘,但少见。唾液由创口外流影响其愈合,上皮细胞沿瘘道生长,复盖整个创面形成永久性瘘管。
一、临床表现
腮腺涎瘘根据瘘口所在的位置,可分为腺体瘘(glandularfistula)及导管瘘(ductalfistula)。
1、腺体瘘腺体区皮肤有小的点状瘘孔,其周围有瘢痕,瘘管的腺端通向一个或多个腺小叶的分泌管。从瘘口经常有少量的清亮唾液流出,很少是混浊的。进食、咀嚼、嗅到或想到美味食品时,唾液的流出量显著增加。口腔内由导管口流出的唾液尚正常。
2、导管瘘发生于腮腺导管段的涎瘘,根据导管断裂的情况,可分为完全瘘(completefistula)及不完全瘘(incompletefistula)。前者指唾液经瘘口全部流向面部,口腔内导管口无唾液分泌;后者指导管虽破裂,但未完全断离,仍有部分唾液流入口腔内。由瘘口流出的唾液清亮,并发感染者为混浊液体。完全性瘘流出的唾液量可多达2000ml以上,瘘口周围皮肤被唾液激惹而表现为潮红、糜烂或伴发湿疹。
二、诊断
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涎瘘的诊断不困难,特别是饮食、咀嚼时流出量增多是其典型表现。流出的液体作生化定性分析,其中含有淀粉酶(amylase)。
面颊部损伤,特别是纵裂伤患者,要注意检查有无腮腺腺体,特别是腮腺导管的损伤。检查的方法是:①从口腔内腮腺导管口插入细塑料管,如导管完全断裂,可见塑料管从损伤部位穿出。挤压腺体使唾液外排,则可发现腺体侧的断端。②对不完全导管断裂,用上述方法可能漏诊,可从腮腺导管口缓慢注入1%亚甲蓝(methyleneblue),仔细观察损伤部位,如有导管损伤,则立即停止注射,以免蓝染区域过大,影响瘘口的确定。
腮腺造影有助于涎瘘的诊断,如腮腺导管口未萎缩,可从导管口注入造影剂。涎瘘形成较久者,腮腺导管口常萎缩,则可从瘘口注入造影剂。腮腺腺瘘者可见腺体某处有造影剂外溢(extravasation),而导管系统显示良好。导管瘘则可见主导管上瘘口处有造影剂外溢,在其后方可见导管扩张,系瘘口处狭窄或继发感染所致。
三、治疗
新鲜的腮腺导管断裂伤可作导管端-端吻合术(end-endanastomosis)。如断裂处接近口腔,则可行导管改道术,即游离导管后将其开口移置于口腔内,变外瘘(externalfistula)为内瘘(internalfistula)。陈旧性导管损伤已形成导管瘘者,由于纤维性瘢痕粘连,很难作导管吻合。如瘘口接近口腔,可行导管改道术。如瘘口靠近腺门且为不完全瘘者,可作瘘道封闭术。腮腺导管完全瘘且缺损较多,残留导管较短,既不能作导管吻合,又不能作导管改道者,可利用口腔粘膜或静脉移植作导管再造术(reconstructionofduct)。如同时伴有局部广泛而深的瘢痕组织,可在控制炎症后作腮腺导管结扎(ligationofduct),令腺体自行萎缩。若腺体有慢性炎症,其它手术方法失败,则可考虑作腮腺切除术(parotidecto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