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彭阵雨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
医院:
上海市宝山区吴淞中心医院
科室:
消化内科
- 消化道内镜下治疗
- 作者:彭阵雨|发布时间:2012-03-19|浏览量:1059次
对于消化道起源较深的肿瘤,过去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一直是“鞭长莫及”,唯有通过外科手术来切除病灶。哈医大二院消化科主任刘冰熔教授勇闯禁区,大胆对ESD术式进行改进和创新,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内镜固有肌层剥离术”,并在临床上积累了20余例成功病例。前不久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的有124个国家14059名消化病医师参加的第18届欧洲消化疾病周学术大会上,刘教授作为中国大陆地区唯一受邀做专题报告的专家,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他的临床经验,并展示了内镜下手术录像,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消化内科彭阵雨
据了解,内镜固有肌层剥离术(EMD)是刘冰熔教授首次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ESD是上世纪90年代末由日本消化内镜医师在世界上首次应用,此技术可一次性完整切除直径大于2厘米的消化道粘膜下肿瘤,术后能提供完整的标本,有利于病理医生对病变部位是否完全切除(广度及深度)、局部淋巴结或脉管有无转移等情况进行分析。而且相对于其他的内镜微创治疗手段,ESD术减低了肿瘤的局部遗残率及术后再发率,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但ESD术操作难度大,且其切除深度仅仅局限于粘膜全层及大部分粘膜下层等胃肠壁的浅层。对于起源较深的肿瘤(来源于固有肌层),此法则难度甚大,剥离病变的同时往往伴有消化道穿孔的发生,故而使得很多人对此望而却步。
一般来说,消化道管壁由内向外依次分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等四层。在ESD术的启发下,刘冰熔教授一直把内镜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和粘膜下肿瘤作为学科的主攻方向,在此领域不断探索,率先提出了内镜固有肌层剥离术(EMD)这一全新概念,并将其成功地运用于临床。EMD术以现有的ESD术为基础,将内镜下粘膜剥离的触角延伸到固有肌层,使内镜下切除起源于固有肌层的消化道粘膜下肿瘤成为现实。
同时,这一技术改变了内镜治疗过程中被动处理消化道穿孔的局面,刘教授课题组在EMD的术前,首先采取胃肠壁的消毒、无菌操作等措施应对可能出现的穿孔,即使出现了消化道穿孔,绝大多数情况下也能通过内镜下钛夹封闭的方法及时关闭“漏洞”,减少消化液渗出,术后甚至可以完全避免腹膜炎等并发症的出现。内镜固有基层剥离术的提出和开展,使越来越多的消化道肿瘤患者免于外科手术之苦,较之于传统外科手术,具有无瘢痕、创伤小、痛苦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尤其是能够在根除肿瘤的同时,完整的保留胃肠道的结构和机能。
近年来,刘教授和他的同事积极开展ESD和EMD两项技术的治疗,成功的治愈了200多例此类患者。今年7月,刘冰熔主任为一患有胃窦巨大粘膜层病变的老年女性实施ESD手术,成功切除大小为10×10厘米病灶,术后大病理显示为粘膜内癌,病人术后很快康复出院。今年11月有一位80岁高龄的老年男性胃粘膜下肿瘤患者,经超声胃镜及CT确定瘤体巨大,深达浆膜层。入院后刘冰熔教授建议他到外科进行手术切除,但家属考虑病人年事已高,不愿接受外科开腹术。刘主任经过10余小时细致操作,凭借高超的内镜技术,应用EMD法成功地为其切除了直径约9厘米的已经长出胃壁外侧的间质瘤。术中刘教授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止住了如喷泉般的出血,精准地切开胃壁将肿瘤完整地切除,严密地将直径约2厘米的胃壁创口缝合,从而使病人免去了外科手术之苦。病人术后恢复很快,甚至没有出现一点腹膜炎的症状,一周多即康复出院
据了解,内镜固有肌层剥离术(EMD)是刘冰熔教授首次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ESD是上世纪90年代末由日本消化内镜医师在世界上首次应用,此技术可一次性完整切除直径大于2厘米的消化道粘膜下肿瘤,术后能提供完整的标本,有利于病理医生对病变部位是否完全切除(广度及深度)、局部淋巴结或脉管有无转移等情况进行分析。而且相对于其他的内镜微创治疗手段,ESD术减低了肿瘤的局部遗残率及术后再发率,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但ESD术操作难度大,且其切除深度仅仅局限于粘膜全层及大部分粘膜下层等胃肠壁的浅层。对于起源较深的肿瘤(来源于固有肌层),此法则难度甚大,剥离病变的同时往往伴有消化道穿孔的发生,故而使得很多人对此望而却步。
一般来说,消化道管壁由内向外依次分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等四层。在ESD术的启发下,刘冰熔教授一直把内镜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和粘膜下肿瘤作为学科的主攻方向,在此领域不断探索,率先提出了内镜固有肌层剥离术(EMD)这一全新概念,并将其成功地运用于临床。EMD术以现有的ESD术为基础,将内镜下粘膜剥离的触角延伸到固有肌层,使内镜下切除起源于固有肌层的消化道粘膜下肿瘤成为现实。
同时,这一技术改变了内镜治疗过程中被动处理消化道穿孔的局面,刘教授课题组在EMD的术前,首先采取胃肠壁的消毒、无菌操作等措施应对可能出现的穿孔,即使出现了消化道穿孔,绝大多数情况下也能通过内镜下钛夹封闭的方法及时关闭“漏洞”,减少消化液渗出,术后甚至可以完全避免腹膜炎等并发症的出现。内镜固有基层剥离术的提出和开展,使越来越多的消化道肿瘤患者免于外科手术之苦,较之于传统外科手术,具有无瘢痕、创伤小、痛苦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尤其是能够在根除肿瘤的同时,完整的保留胃肠道的结构和机能。
近年来,刘教授和他的同事积极开展ESD和EMD两项技术的治疗,成功的治愈了200多例此类患者。今年7月,刘冰熔主任为一患有胃窦巨大粘膜层病变的老年女性实施ESD手术,成功切除大小为10×10厘米病灶,术后大病理显示为粘膜内癌,病人术后很快康复出院。今年11月有一位80岁高龄的老年男性胃粘膜下肿瘤患者,经超声胃镜及CT确定瘤体巨大,深达浆膜层。入院后刘冰熔教授建议他到外科进行手术切除,但家属考虑病人年事已高,不愿接受外科开腹术。刘主任经过10余小时细致操作,凭借高超的内镜技术,应用EMD法成功地为其切除了直径约9厘米的已经长出胃壁外侧的间质瘤。术中刘教授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止住了如喷泉般的出血,精准地切开胃壁将肿瘤完整地切除,严密地将直径约2厘米的胃壁创口缝合,从而使病人免去了外科手术之苦。病人术后恢复很快,甚至没有出现一点腹膜炎的症状,一周多即康复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