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吕健副主任医师
-
医院: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科室:
神经外科
- 2007年院青年科技周的发言
- 作者:吕健|发布时间:2010-02-28|浏览量:860次
向国外投稿的一点感受
各位领导、老师、同行:
大家好!
首先祝贺青年科技周的举办和开始,这一活动为大家的交流开启了一个新的平台。站在这里,多少有些惶恐,因为就这个题目而言,在座的有很多都是这方面的专家和老师。我就班门弄斧一回吧。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吕健
近几年,随着高校们对科研工作的重视以及SCI、EI等检索评估工具的引入,国内科研人员的论文发表也与国际接轨,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置身于这样的气候下。
1 投稿、审稿与审稿意见
论文完成后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往哪儿投。首先要对稿件定位,尽量客观地评价一下文章的研究价值和水平,只要我们对文章所涉及内容的整体研究现状以及同行们的研究水平足够熟悉,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之后就是刊物的选择,就目前而言,由于受SCI的影响,我们首先关注的或者最熟悉的就是影响因子,但单凭影响因子是不够的。期刊的IF意味着被引用的频数,也正因为这种频数,决定了每种期刊所发表文章在本专业领域内的被关注和被认可程度,SCI为评估论文的影响力提供了一个简便有效的量化工具,但SCI有一个无法回避的弱点,就是SCI提供的是一种跨学科的评估,而每个专业领域内都有一些得到公认的、权威的或主流的刊物,有时单靠影响因子并不能准确地体现。另外,我们还必须对每种刊物的办刊风格、专业品味和偏好有一定的了解。要做到这些,没有什么捷径,只有:大量的阅读。
投稿之前了解一下国际一流刊物的审稿程序是有益的,不仅有助于我们端正工作态度,也有助于我们客观对待稿件的命运。
曾经在网上看到《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审稿程序(《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总编辑Jeffrey M. Drazen 2005年在京演讲报告):首先,由总编辑本人对所有投来的稿件进行审核。如果他认为一篇稿件不适合刊登,就立即退给作者,建议改投其他杂志。这一过程大约要退掉10%的稿件。如果他认为稿件值得进一步考虑,就把这些稿件按专业分配给特约副总编辑(均为当地的医学专家)。特约副总编辑阅读稿件之后,如果他认为论文有可能发表,就把稿件交给同行专家审稿;如果他认为不可能刊出,就把稿件交给执行副总编辑。执行副总编辑是编辑部的全日制工作人员,如果他也认同特约副总编辑的意见,那么就退掉稿件,如果他有不同意见,就把稿件交给同行专家审阅。要求审稿人在审稿期间对稿件的内容保密,如果没有得到编辑部的许可,审稿人不能复印稿件,不能把稿件给别人看。审稿人不能与作者本人或别人讨论他们的审稿意见。如果审稿人和论文作者有个人的、专业上或经济上的利益冲突,一定要立即打电话告诉编辑部。要求审稿人在2周内审完并将稿件发回编辑部,若稿件送审后再也没有返回,这样的审稿人将被从审稿人名单里除掉,以后不再找他审稿。送审的稿件返回以后,论文最终是否发表,由特约副总编辑决定,而不是由审稿人决定,如果特约副总编辑认为稿件可以刊登,他就把该稿件提交到特约副总编辑会议上讨论批准。这种会议每周开一次。对于特约副总编辑基本不考虑刊登的稿件,不对它进行更多的讨论。如果特约副总编辑建议刊登他手中的稿件,但别人有不同意见的话,可能进行相当激烈的讨论。编辑部在告诉作者最终决定之前,必须对稿件进行统计学审查,由专门的统计学专家进行,主要是审查论文采用的统计学方法是否正确。稿件处理的最终结果是,在接受同行专家审稿之前,有35%的稿件被退掉,同行审稿后有61%的稿件被退掉,还剩下4%。其中0.5%的稿件需要做补充试验;3%左右准备刊登,但还需要做大量的编辑修改工作;只有大约0.5%的稿件几乎不经过太多修改就能发表。从中可以看出《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作为国际临床医学最顶级刊物其审稿程序的严格和审慎。
事实上,国外大多数比较好的学术刊物都有着类似的审稿程序。这两年我自己有幸为《Clinical Anatomy》(《美国临床解剖学杂志》)审了几次稿,每次接到稿件前会收到编辑部的e-mail,e-mail中会附上稿件的摘要并征询是否熟悉稿件所涉及的专业领域以及是否同意审稿,如果不熟悉稿件相关的专业内容,可以另外推荐一位专家审稿,如果同意审稿,则会获准在杂志网站上阅读稿件全文,一般要求在2-3周内将审稿意见发回,待编辑部综合其他审稿专家意见对该稿件做出最后处理意见后,编辑部会将最终结果通过e-mail告知审稿人,同时会将其他审稿专家的审稿意见一并告知每个审稿人,这样作为审稿人还可以通过对其他审稿专家意见的学习了解自己的专业品味和审稿水平。由于事先知道编辑部会根据审稿意见的质量决定是否继续让其审稿,而且曾经多次领略过国外审稿人的审稿意见,其意见的中肯、到位往往令人钦佩,尤其按照他们的审稿意见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后常常会发现自己的文章果然会增色不少,所以每次审稿之前都得查阅文献,反复阅读全文,以免提出的意见贻笑大方。审一篇稿子至少需要1-2周的时间。好在任何稿件都是可以找到缺陷的。待看到自己的审稿意见被编辑部采用或者与其他审稿人的意见有共识,会有一种类似考试通过的感觉。通过为《Clinical Anatomy》审稿以及与编辑部的交流,也能感受到该刊物对待稿件的严肃、严格以及对刊物声誉的珍惜和责任感。另外,审稿都是免费的。
在审稿过程中我曾经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有:
导言或前言中不能对问题本身及其研究现状给予准确全面的概括和评价,不能提出有力的研究意义,这个问题主要源于对文献的掌握不够;
方法介绍不全或不够准确详细,这个主要见于来自国内作者的投稿,与讨论部分中的洋洋洒洒相比,对方法、技术路线的描述简陋的多,可能与国内刊物的发表习惯有关;
讨论和结论中的内容超出方法和结果的支撑范围:引申习惯所致,这在本质上会被认为是文章意义的夸大。结论必须来自方法和结果的直接支持!
2 选题
2.1 从细节出发
关于科研及其论文的选题已有太多经典的论述,选题的原则和要求可能每个人都清楚。曾经在Acta Neurochir(Wien)上看到一篇题为“the effect of hair on infection after cranial surgery”的论著,文中对1038例开颅手术前没有剃头的神经外科病人资料进行了分析,探讨开颅手术前是否必须剃头,结果发现术前不剃头并不会增加开颅手术的感染发生率。这篇文章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不在于它的研究内容和结果,而是选题的取向:重视细节,解决实际问题。事实上,国外许多神经外科手术病人都只剃手术切口局部的头发,这也符合了国际神经外科近十年倡导的微创神经外科的思想:心理微创。还有一个例子,是关于脑积水VPS术后颅内感染的预防,颅内感染是VPS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据报道发病率达2.1-17.7%。多年来,国际上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基本集中在两个方面:抗生素(鞘内、脑室内、静脉)和分流材料(可以注药的阀门;含可降解抗生素的分流材料)。但是,Choksey制定了一个详细的规程,包括严格限制手术室内人数(5-7)、麻醉机和吸引器等设备远离手术台、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扩大消毒和皮肤准备范围、无菌单严密覆盖患者及手术台、用消毒液涂擦并灌洗皮下隧道导条、与皮肤接触过的器械不得接触分流材料、用抗生素灌洗分流系统、术中脑室内预防性注射抗生素、减少分流材料在空气中暴露时间等, 总结7年126例176次VPS,VPS 后颅内感染发生率降到0.57%,换句话说,仅仅通过改进无菌术的各个环节就收到了这样的效果。这篇文章已经成为预防VPS相关颅内感染的经典文献。回顾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研究内容和影响,颇有一种“大巧不工”的味道。
2.2严密的设计----完整性
国外很多刊物在强调原创性的同时,甚至更加强调研究内容的完整性。毕竟,在很大程度上,原创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完整性在我们的实验研究中尚可以努力保证,但在临床研究中做起来就太难了。这大概也是国外一流期刊中来自国内的临床研究论文偏少的主要原因。有些因素来自患者,诸如经济原因、合作程度、不按时复诊等,但也有很多因素是我们自身可以控制的,如病史和诊疗内容的记录、检查项目的完善、病案的保存、随访等。
诊疗内容的不完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拿神经外科来说,例如,颅内肿瘤的手术病人病历资料中常常会缺少术后的影像学资料;动脉瘤和血管畸形的病例中常常缺乏术后或治疗后的DSA;听神经瘤缺乏术前的残存听力测定和面神经检测;正常颅压脑积水缺少术前的腰椎穿刺和颅内压测定,等等。患者的经济状况固然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不能为了研究而擅自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但这些内容既是临床研究中的重要项目,也是手术指征、手术方案选择和疗效评估的重要依据,并不矛盾。我们在很多时候都在强调诊疗程序和内容的规范和完善,但面对具体某个病人时,却常常很轻易地放弃,或者说,变通。这种变通有时会带来很大的问题,不仅不利于临床工作的总结和提高,也为医疗增加了风险。事实上,我个人认为,临床工作与临床研究并没有质的区别,每个病人的诊断、治疗、手术方案的选择、症状的解释、切除程度的把握都可以被视为一个题目,需要分析、解决,正如循证医学所要求的,循证医学本身便强化了临床工作的研究性质。就拿个案报道来讲,国内刊物上发表的个案报告90%以上是不可能在国际一流刊物发表的,因为国际上很多刊物对病案报告不仅仅要求资料完整,还要求对病例本身有完整的解释和深入的认识,“罕见”并不是唯一标准。
2.3 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为就某个特定疾病或问题的公共语言。神经外科就有很多这样的标准:HUNT-HESS分级、SIMPSON分级、HOUSE分级、Spetzler分型等等。这些已经成为国际交流中的共同参数。我们还不习惯在术前、术后应用国际上比较公认的标准或规范对病人的病情、诊断、病变切除程度、疗效、预后进行评估等。如果等到需要总结病例时,再想根据病历、病程记录中的信息进行评价,难上加难。
呼吁:对于病案室应给予与图书馆相当的重视程度和建设水平,因为病案才是医院诊疗工作的最忠实记录者,也是医学研究最原始的基础和源泉。
3 文献回顾和引用
最初接触国外文献时,对文中常常占用相当篇幅进行详尽的研究背景回顾颇为惊讶,而自打向国外投稿以来,也不止一次被审稿人要求对前人的工作进行更详尽的回顾和总结,等自己参与审稿以后,通过审稿前充分阅读文献也会发现有些文章中对文献的掌握不够并提出让作者进一步阅读总结文献之类的意见。由于国内绝大多数刊物对文章的字数都有极严格的限制,因此,许多文章都有 “重讨论”的特点,技术路线的介绍都被高度凝练,更别提文献背景的回顾和总结了。事实上,详尽、准确、客观的文献回顾恰恰体现了西方学者理性、客观、尊重前人工作的治学精神。
在座的各位和我一样,都是临床医生,值班、加班、手术、谈话以及很多很多琐碎的日常医疗工作占用了我们每天绝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留给我们能够平静地进行思考的时间很少,阅读文献、撰写论文、修稿、审稿、标书甚至实验绝大多数只能在业余时间完成,辛苦之余,只能借用胡适先生的一句话在这里与大家共勉:“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最后,祝大家做出更多更好的文章,也祝大家新年快乐!
谢谢!
吕健
2007-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