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最新回答
疾病因人而异,他人的咨询记录仅供参考,切勿擅自治疗
李六生
主任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新生儿黄疸怎样消退
在新生儿期,新生儿黄疸为最常见的表现之一。新生儿毛细血管比较发达,很容易出现黄疸。生理性黄疸在两周内即可自然消退,若足月儿超过两周(早产儿超过四周)仍未消退,则建议马上带患者去正规大医院进行检查,病因明确后对因治疗。
李六生
主任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新生儿黄疸几天可以消退啊
新生儿发生黄疸,大多是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时最严重,足月儿一般在7-14天消退,早产儿一般在3-4周消退。此外,黄疸一般都是轻度的,孩子也没有其他不适症状,所以家长不必担心。
李六生
主任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新生儿黄疸值17
建议先到正规的医院配点药给宝宝吃,如果很久都没有退的话,就需要到医院进行治疗了,平时多带宝宝去照一些太阳,还可以买儿童葡萄糖给宝宝喝,这样多余宝宝的排尿排便也有好处。一般病理性黄疸发生率很低,不要紧张,注意观察。
李六生
主任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新生儿黄疸值17
建议先到正规的医院配点药给宝宝吃,如果很久都没有退的话,就需要到医院进行治疗了,平时多带宝宝去照一些太阳,还可以买儿童葡萄糖给宝宝喝,这样多余宝宝的排尿排便也有好处。一般病理性黄疸发生率很低,不要紧张,注意观察。
李六生
主任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怎么判断新生儿黄疸
白天可以在自然的光线下,观察宝宝的皮肤是否有黄染,然后再继续观察宝宝的身上的皮肤,脚部和手心,如果都有黄染的话,那么宝宝就得了新生儿黄疸了。一般情况下,宝宝的黄疸是可以自行消退的。
李六生
主任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新生儿黄疸不退打不了防疫针?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正常的黄疸7到10天后会自动消退,但也有母乳引起的黄疸,需要先停掉母乳后,黄疸才会消退。目前,打预防针的要求有很多,患有黄疸后,是不能打预防针的,并且发烧、感冒、湿疹等疾病也不能打预防针,详细可见预防针接种证上面有描述。
新生儿黄疸怎么办
您好!黄疸分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建议提早开奶,病理性到医院光照疗法或中医治疗。
李六生
主任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新生儿黄疸厉害有什么现象
新生儿黄疸是普遍的现象,因人而异。有的孩子出现的早消失的也早,有的孩子出现会持续很长时间。可以到医院检查下,是生理性的黄疸还是病理性的黄疸,在对症治疗。
李六生
主任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新生儿黄疸高到260
新生儿黄疸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的,如果是病理性就要积极治疗了。目前最好观察宝宝的情况,正常黄疸会在一个月左右完全消退的,黄疸是逐渐消退的,所以需观察,如果发现黄疸没有变化或加重就应及时就医了,可采取光照的方法对黄疸进行彻底治愈
李六生
主任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新生儿怎么退黄
考虑是新生儿黄疸,足月儿可能在出生后第一周内出现黄疸,其中一多半都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即属生理性黄疸,可能和血细胞破快过多有关,无需特殊处理就会随着时间缓解。建议可以用茵陈泡水给宝宝喝一些来缓解症状。
李六生
主任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新生儿黄疸值17.7有事吗
宝宝黄疸数值偏高,如果孩子哭声响,吃奶劲足,可以尝试口服药物退黄:茵栀黄颗粒,或者妈咪爱。如果黄疸值超过20,就得需要尽快去医院治疗了。
李六生
主任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孕晚期新生儿黄疸
女性在孕晚期想要预防黄疸的出现需要从饮食上入手,提倡饮食以清淡和低盐低脂为主,忌食辛辣或是生冷的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
李六生
主任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新生儿黄疸一周没退怎么办?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现在宝宝的这种症状如果是生理性黄疸会自行消退,如果是病理性黄疸则需要进行退黄治疗了,比如蓝光疗法 ,如果一周了还没有明显减轻那么估计就是病理性的。晒紫外线灯,但是要戴好眼罩,时间5分钟左右,隔几天就能退了。
医院有蓝光,一般照三天就可以退黄。
李六生
主任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孕期吃什么预防新生儿黄胆
一般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这是正常的,病理性黄疸才是我们要预防的,一般妊娠期间,孕母应注意饮食有节,不过食生冷,不过饥过饱,并忌酒和辛热之品,用朴佳美补充剂
李六生
主任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新生儿多久退黄
新生儿黄疸常见于刚出生的宝宝,一般是四到六天达到高峰,七到十天就会自行消退。所以孩子的这种情况是正常的,不用担心。可服用茵栀黄口服液。
新生儿黄疸会导致脑瘫吗
您好!黄疸分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建议提早开奶,病理性到医院光照疗法或中医治疗。
李六生
主任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新生儿黄疸 部位
新生儿出现生理性黄疸是很正常的,黄疸出现时,一般都是脸或眼白是最早看得出黄,最后就是出现在四肢、手掌、脚掌这些部位,退去的顺序一般都是相反的,就是手脚先退、眼白最后退。
新生儿黄疸38天复发怎么治疗
你好,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疾病,但是超过28天就需要重视了,宝宝应做进一步的肝胆B超之类检查确定肝脏功能是否正常,如果没有问题继续服用茵栀黄口服液即可。
李六生
主任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婴儿起黄疸吃什么药
新生儿出现这样的症状是正常的,不需要可以的去治疗,一般在两周后就能自己消退的。生理性黄疸应当多喂水,多晒太阳,或是去医院照蓝光灯。
李六生
主任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o型血妈妈生的宝宝出现新生儿黄疸,黄疸指数18.9会出现什情况
肤色发黄,结合经皮测黄疸指数18.9,可以明确宝宝的情况主要是病理性黄疸,建议带孩子到医院静滴保肝降酶药物,如复方甘草酸苷,配合蓝光灯照射退黄。平时多晒太阳也能起到退黄的效果。
李六生
主任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新生儿黄疸值持续16怎么办
新生儿黄疸值16算是在正常范围的,建议您多让宝宝喝水,平时多晒是啊太阳,可以去药店或者医院买一些茵栀子黄颗粒来服用,多喝葡萄糖水,一般新生儿黄疸都是生理性黄疸,是可以自行消除的,但是如果一直没有消退,建议您到医院照照蓝光,并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马君红
主治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新生儿黄疸,对孩子智力和神经发育会产生不良影响吗
足月、顺产、非低体重儿,出生后一周出现病理性黄疸,经治疗于生后第二周黄疸消退,恢复正常。
李六生
主任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新生儿黄疸值19
新生儿黄疸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的,如果是病理性就要积极治疗了。目前最好观察宝宝的情况,正常黄疸会在一个月左右完全消退的,黄疸是逐渐消退的,所以需观察,如果发现黄疸没有变化或加重就应及时就医了,可采取光照的方法对黄疸进行彻底治愈
李六生
主任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新生儿黄疸出院指标
一般通过蓝光治疗后就可以出院了,黄疸是婴儿出生后常见的症状,主要分为生理性黄疸及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峰期,7-10天可恢复正常。病理性黄疸在婴儿出生后随时出现,持续时间长,危害很大,因为游离胆红素脂溶性强,能通过血脑屏障侵入脑组织,引起胆红素脑病,使脑的基底核‘黄染’。婴儿表现为食欲差、尖叫甚至四肢抽搐,稳定后就可以出院了
李六生
主任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新生儿黄疸23.1
黄疸是新生儿主要的疾病之一,可以吃妈咪爱,茵桅黄颗粒,平时多喂水,如果药物治疗14天还没有退黄就应该接受蓝光照射加输液的综合治疗,这样可以快速退黄,但黄疸需要排出的是母性黄疸。
李六生
主任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新生儿黄疸值20.7高吗?
您家宝宝的黄疸值偏高的,需要做蓝光治疗,建议还是做治疗时间长一点的那种,每天做时间短点,然后天数多点,宝宝在灯箱里也不舒服。
李六生
主任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新生婴儿怎么测黄疸?
有两种测法,一种是皮测,是用像温度计一样的仪器,对着皮肤一闪就搞定了,这个测得比较粗糙。再有就是抽血生化验血,这个最为准确。宝宝有黄疸的话多晒晒太阳就可以了,过高的话就喂点茵栀黄。
李六生
主任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怀孕35喝玉米须是可以去黄疸的功效
玉米须煲汤是不可以预防胎儿黄疸,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喝玉米须可以帮助身体利尿,从而减轻水肿,而且不增加心脏的负担。定期到医院做孕期检查,保持营养均衡,及时补充叶酸,叶酸片可以防止胎儿神经管系统发育不良,对胎儿大脑和心脏发育都有好处的。
李六生
主任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正常新生儿黄疸是多少
正常足月产的小宝宝,黄疽在第二到第四天出现,平均在第四到第五天到达高峰在一周到两周之内会消失,早产儿的黄疸持续会较久。黄疸的颜色不能太深(黄疸的深浅可以请教医师,或由验血决定),胆色素的数值平均十一到十二毫克左右。正常新生儿脐血胆红素最高约51.3μmol/L(3mg/dl),在生后4天左右达高峰,一般不超过171~205μmol/L(10~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6.5μmol/L(15mg/dl),以后逐渐恢复。
李六生
主任医师
回答了该问题
新生儿照蓝光后肿是什么原因
宝宝眼睛水肿同身体的代谢有直接关系,建议去医院做有关电解质的检查,有助于医生做出更明确的诊断。脸部肿胀的新生儿,正常的蓝光照射是不会引起面部发肿的,它的副作用是会引起皮肤的青铜色以及腹泻或者是皮疹表现,在停止照射后,就会逐渐恢复的哦。建议注意卫生,注意休息,积极观察,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