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心包片在肺减容术治疗重度肺气肿中的应用
- 作者:张松林|发布时间:2011-11-28|浏览量:1069次
2010年8月至2011年4月,我院在肺减容术治疗重度肺气肿中利用牛心包片作为垫片,5例患者均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胸心外科张松林
本组病例共5例,年龄36岁-70岁(平均53.8岁),其中男4例,女1例。5例患者术前根据病史和胸部薄层CT扫描均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大疱性肺气肿4例,均一型肺气肿1例。其中1例女患者合并尘肺并伴有右侧气胸,1例男患者合并双侧矽肺并伴有左侧液气胸,1例男患者合并右侧气胸并左侧毁损肺,1例合并左侧气胸。按照美国国际医疗研究委员会修订的呼吸困难指数分级[1],4例为5级,1例为4级。所有患者术前均在呼吸内科保守治疗3月-5年以上,合并气胸者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术前需要持续吸氧者4例,间断按需吸氧1例。所有患者生活均不能自理。患者术前肺功能、末梢血氧饱和度(无创)和血气分析(不吸氧状态下)的检测结果见附表。
1.2 手术方法:
采用双腔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术中和术后呼吸机参数采用低潮气量(5ml-6ml/kg体重)、快频率(18-24次/分)。单侧肺减容术4例,分期双侧肺减容术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斜坡位前外侧切口进胸,术中结合胸部CT和麻醉师膨肺情况确定切除范围。一般单侧手术切除同侧肺容积的20%-30%左右。切除方法:采用直线型切割缝合器,使用切缝器前先把牛心包片(规格6cm×8cm,北京普惠生物医学工程公司)剪成0.8cm×8cm大小的条状,分别用1号丝线把剪好的心包条固定在切缝器的上下切缝面,其目的避免心包条在使用时发生位移,同时最大限度节约牛心包片。切除气肿肺组织后发现牛心包垫片与肺组织接合面平整,结合紧密,切割完成后切缘光滑。钉合完成后胸腔内试水,术侧膨肺,检测发现切缘均无漏气发生。术后采用上下胸管引流。术后给予抗感染、祛痰、平喘、吸氧等对症处理。
2. 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中位漏气时间为2.5d, 中位带管时间为5d。术后无呼吸功能衰竭病例。术后2例发生患侧肺部感染,1例伴有急性心肌梗塞,经积极治疗均治愈。术后随访1-8个月,随访率100%,无气胸再发及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明显好转,按呼吸困难指数分级:3例为3级,2例为2级。术后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见附表。
附表 肺减容术前后肺功能、末梢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比较
指标 |
术前 |
术后7d |
TLC(L) RV(L) FEV1(L) SPO2(%) PaO2 PaCO2 |
8.10 5.24 0.76 89 62.5 48.0 |
6.82 3.78 1.33 94 74.1 42.8 |
注:以上数据为5例平均值
3. 讨论
肺减容手术是治疗终末期肺气肿的有效方法之一,其近期疗效已得到肯定。 术后持续漏气为肺减容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18%-55%,并往往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明显增加[2]。为解决术后肺持续漏气问题,先后有学者利用牛心包片、涤纶片、自体心包片、牛胶原、聚四氟乙烯、Polydioxanone ribbon等作为防止漏气的材料[3]。在我们前期临床实践中,发现利用涤纶片作为垫片,也可解决肺漏气问题,但涤纶片较牛心包片后,行“三明治”法订合时切缝器的订腿不够长,切缝缘易于松脱,导致术后持续漏气及渗血;切缝后利用生物胶喷洒切缘面,术后漏气发生率仍很高;自体心包片由于来源有限,不常规应用。
本组病例中,我们使用的使用的经戊二醛固定的牛心包片厚度约0.25mm-0.35mm厚,浆膜层的间皮细胞已基本脱落,仅剩间皮细胞下层。外结缔组织层中成丛状的脂肪细胞全部丢失。纤维层中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结构完整,胶原蛋白分子间形成牢固的交联结构,机械强度明显提高。牛心包经生化及戊二醛处理后,去除了大量的可溶性蛋白、粘多糖和糖蛋白;胶原纤维的交联,掩盖和封锁了抗原性基团,使其抗原性大大降低[4]。因此,戊二醛处理的牛心包具有良好的张力强度、适中的厚度及柔软度等优点。本组的5例病例中,术后中位漏气时间为2.5d, 中位带管时间为5d,稍低于国内外报道的肺漏气的发生率及持续漏气超过7d的发生率。但由于缺乏空白对照,以及病例数较少,其有效性需进一步验证。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