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保平主任医师
-
医院:
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
科室:
心理科
- 打骂不一定不好 北大不一定好?...
- 打骂不一定不好 北大不一定好?...
- 关注女性心理健康之??育龄期女...
- 关注女性心理健康之??更年期女...
- 关注女性心理健康之??过渡期女...
- 挫折??孩子心理成长的补品
- 关注女性心理健康之??中老年期...
- 老人疑难杂症 多有心理因素
- 学校的老实学生,家里的暴君
- 孩子要健康 快乐很重要
- 网络成瘾
- 关于睡眠
- 关注女性心理健康之??育龄期女...
- 关注女性心理健康之??过渡期女...
- 关注女性心理健康之??更年期女...
- 关注女性心理健康之??中老年期...
- 寂寞的智慧--关于夫妻
- 领导与压力
- 孩子厌学里的心理问题探讨1
- 就这样被抑郁征服
- 想要孩子成功,弯路是最近的路
- 孩子网络成瘾 责任多在家庭
- 对睡眠的误解
- 打骂不一定不好 北大不一定好?...
- 打骂不一定不好 北大不一定好?...
- 好孩子难当
- 挫折??孩子心理成长的补品
- 作者:陈保平|发布时间:2011-12-15|浏览量:1672次
最近连续看到几则报道,都是关于孩子教育的。一是一个对儿子百依百顺的警察父亲,只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在孩子如自己所愿考上大学后,因不堪忍受孩子对自己的毒打,用自己的手将孩子枪杀,二是天才少年魏永康。上大学后生活不能自理,不会洗脸洗衣服??因为从来都是父母在替自己做这些“小事”,导致中途退学;三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研究生出现社交恐惧,害怕和人相处而被单位抄了鱿鱼。因为父母从小就担心其被外面的坏孩子带坏而成天将其关在家里,成年后不知道怎么去处理人际关系。还有诸如此类的其他报道,不一一列举。综观这些报道,一个共同点就是:这些孩子从小就缺少挫折教育,过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长大后要么变得残忍,六亲不认;要么孤僻,与世无争;要么懦弱,胆小怕事;要么傲蛮,不可一世。而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是那种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含辛茹苦,不辞辛劳,宁可自己受苦,也不让孩子遭罪的人,他们希望孩子学有所成,将来出人头地。或者仅仅是希望孩子过得开心快乐,避免遭受这世间的痛苦。然而,结局却走向了他们愿望的反面。当警察父亲及那些天才的父母们痛哭流涕,反思自己失败教育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吸取点教训呢?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理科陈保平
如果你认为这些只是一些极端的个别现象,或者离你很远和你没有多大关系你就大错特错了。且不说媒体上类似的报道已司空见惯了。北京市的统计就显示家庭暴力中有30%以上是孩子对长辈施暴,那些天才少年中有一半有人格上的问题,85%在成年后出现心理上的问题,而在中考,高考前因不堪重负出现心理问题的更是屡见不鲜。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成年人的心理问题都是在童年就播下了种子。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也许下一个例子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看到,这些孩子在学习上都取得了成绩,但他们的心理却没有因为知识的增多而更成熟。我们的父母大多是优秀的营养师,他们知道在什么时候给孩子加锌,什么时候补钙,一天喝多少牛奶,吃几个鸡蛋,都能娓娓道来;是知识的“先导”,为了让孩子被知识武装起来,哪个幼儿园是双语的,哪个学校的外教好,哪个班的升学率高,如数家珍,这都将成为孩子的首选;还有父母还是孩子的体能教练。而对孩子心理成长最需要的补品??挫折,却鲜有人能说出一二。
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如果我们违背了这个规律,我们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常言说得好,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铁只有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成为钢,而人则需要经过不断的挫折洗礼,才能变得成熟,强大。历来成大事者,都是经历了无数的坎坷和磨难后,才会运筹帷幄,临危而不乱。因此,挫折对人的影响致关重要。
那么该如何重视这种挫折锻炼呢?我们有几点建议:
一, 对孩子的事情不要包办代替,不能因为其他的原因而妥协。不要孩子学习好,钢琴弹的好,我们就去给他收拾床铺,给其洗碗。
二, 大部分的时候做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让孩子独立去思考,去拿主意。去承担后果。
三, 不要给孩子讲过多的道理,道理经过实践检验才能有更深的理解。因此,多让孩子参加实践活动。
四, 孩子的行为既要符合家里的规范,也要符合社会的规范。否则,就要想办法教其改进,该严厉时必须严厉,父母和孩子的角色不能错位。
五, 应该孩子承担的责任得由孩子来承担。对孩子适当的“残忍“点。
六, 不要总把孩子当孩子看,不要觉得他们承受能力太小而给他们太多的保护。孩子的承受力超出我们的想象。
当然,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以上几点,我们要记住的是:父母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替孩子干这个,忙那个的时候,其实就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当父母替孩子承担委屈时,就剥夺了孩子变得坚强的机会;当父母怕孩子结交坏人而限制孩子活动时,就剥夺了孩子辨别是非的机会,当你尽你所能以避免孩子面对痛苦时,其实你就是在剥夺孩子的快乐。
有一位母亲,从小过分溺爱孩子,孩子长大后,总是经不起失败的打击,完全适应不了社会,这才翻然悔悟。她找到一名拳击教练,希望把孩子教的坚强一些。一年后,这位教练邀请母亲观看一场其孩子的比赛。比赛开始后,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次一次被人击倒就生气的问教练:“你就是想让我看到他被人打倒吗?” 教练说“不,我想让你看到他每次都能自己爬起来!”。
这难道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在中国有句话“再苦不能苦孩子”。我们的孩子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长大。无论贫富,都在小范围过着无忧无虑的小皇帝生活。父母把自己从小没有得到的东西让孩子都得到了,父母以为这样孩子就应该很幸福。殊不知,正是我们的这种爱,给孩子的将来带来了隐患。
在动物世界里,看到企鹅妈妈一次又一次的把好不容易从水里爬上岸的小企鹅推入水中的场景,我们是不是该思考我们该如何才是真正的爱自己的孩子?优胜劣汰是大自然遵循的规律。正是企鹅妈妈的无情小企鹅才能迅速学会游泳并生存下来。其实,人类社会也概莫例外。作为父母我们是不是应该向企鹅学习呢?如果爱自己的孩子,就让他们多经历一些挫折吧!2009年10月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