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神经源性膀胱的手术治疗
- 作者:李守林|发布时间:2011-12-22|浏览量:1262次
小儿神经源膀胱的主要原因是脊髓发育不良,临床表现为尿失禁或尿潴留、便秘或大便失禁、下肢畸形和功能障碍、脊柱或表面皮肤的异常等,可合并尿路感染、肾功能减退或衰竭。手术的目的是改善患儿排便功能。常采用的手术方式有增加膀胱贮尿功能的手术,如膀胱扩大术;增加膀胱出口阻力手术,如膀胱颈手术(膀胱颈延长术、膀胱颈悬吊术及膀胱颈重建术)和后尿道手术(外括约肌点刺激、尿道周围Teflon注射和人工尿道括约肌装置等);改善膀胱排空功能的手术,如加强膀胱逼尿肌收缩能力和降低膀胱流出阻力的手术;加强盆底肌功能的手术,如髂腰肌盆底肌悬吊术等。临床上常需要几种术式组合,手术损伤大。为此,总结笔者诊治的94例该类患儿的诊治情况,分析其术式的选用及手术疗效,先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94例,男70例,女24例,男女之比2、92:1,年龄3~19岁,平均8、9岁。腰骶部包块、脊柱裂并行脊髓松解术后67例,未行脊髓松解术12例,椎管内占位病变(肿瘤、皮样囊肿)术后6例,脊髓外伤4例,生后肛门闭锁合并脊髓栓系1例。所有患儿入院手术前后均进行行尿动力学、肛肠测压、盆底神经肌电和诱发电位、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双肾、输尿管B超检查,并行肛门标记的骨盆侧位片,计算肛尾三角(PAC三角)的A角。
2、术式选择
根据术前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手术。手术选择原则:、盆底肌加强术,伴有盆底肌瘫痪的神经源性膀胱和/或神经源性肛肠,排尿时膀胱尿道造影示充盈期膀胱颈呈漏斗状低于耻骨联合上缘,或PAC三角A角小于100o者均进行该手术。增加膀胱出口阻力手术,常选用膀胱颈悬吊,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膀胱出口阻力低或无阻力的神经源性膀胱患儿。表现为压力性和完全性尿失禁以及混合性尿失禁,尿流动力学显示功能性尿道长度短、最大尿道压和尿道关闭压降低或尿道关闭压消失,外括约肌肌电测定显示部分性或完全性下运动神经元性损害,排尿时膀胱尿道造影示充盈期膀胱颈呈漏斗状。增加膀胱贮尿功能的手术—膀胱扩大术,逼尿肌反射亢进者及高压低容无弹性膀胱,挛缩性膀胱,膀胱实际容量与预计容量[(年龄+2)×30ml]比值<0、8或膀胱容量<[(年龄+1)×25ml][1],漏点压超过40cmH2O,均进行膀胱扩大术。Malone术:术前临床评分差[2],便秘严重时采用。输尿管抗返流术:重度返流(Ⅲ度以上)。
3、尿动力学观察指标
检测膀胱实际容量与预计容量之比(容/容),残尿量与实际膀胱容量之比(残/容),顺应性,充盈末期膀胱压力,尿道功能长度。统计学处理以计量数据的均数x±s表示,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