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型病例介绍
- 作者:俞剑虹|发布时间:2010-04-24|浏览量:595次
一 该典型病例登载于《深圳晚报》记者采访
伍得(Wood)先生来自于新西兰,他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二十年前,伍得先生在一次劳动中,头部剧烈的撞到一根粗粗的铁管上,当时他只觉得眼冒金星、两眼发黑、剧烈头痛。送到医院后医生诊断为颈椎关节外伤压缩变形。经过一个多月的各种治疗及据说使用了当地最好的方法,伍得先生头痛渐渐消失,但遗留下后头部、颈部、后背部及臀部非常强烈的紧张、痉挛、抽搐感。从此,这种痛苦困扰一直伴随着伍得先生。虽然以后不断的经过多种治疗,但疗效一直不佳,同时症状逐步加重,出现头痛、头晕、工作能力下降渐至不能工作。伍得先生曾到香港就医并做针灸等治疗,依然疗效不佳。于是伍得决定前来中国求治于正宗的中国传统中医疗法。一次偶然的聊天机会,一个同住酒店的香港客人告诉他,自己的母亲也是剧烈的头痛,曾去美国看病也没能治好,后来是到深圳福田医院俞剑虹主任做针灸治疗好的。于是,伍得先生半信半疑的来到福田医院康复科。深圳市福田人民医院针灸科俞剑虹
经过拍片及仔细的中、西医结合体查,得出的中医诊断是血淤型头痛(经脉气滞血淤型)。西医诊断为环椎骨折后遗症征。其病理变化可使环枕间隙狭窄,压迫椎动脉、牵拉枕大、小神经等重要结构而引起临床症状。长期以来,一方面该病西医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而得不到有效治疗,另一方面由于其深部即为硬膜、脊髓,历来为中医针灸禁地,操作稍有不慎即可影响到生命,因此,治疗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诊断,俞医生使用了他自己总结创立的“天、人、地”三部针灸法。所谓“天、人、地”三部针灸法既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治疗时必须避免仅仅局部取穴而是要根据人体头、躯干、四肢上经脉、穴位不同的走向分布及特性而采用不同的配穴方法或针或灸从而起到疏通整体经脉气血,调整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在给伍得先生的治疗中,我们除了直接深刺“阿是”穴外,同时取了背部及四肢的配合穴位。
在治疗过程中,伍得先生说有一种强烈的放电样感觉使得他的头颈后背部逐步散开、松解,随之不适感渐渐消失。经过五次治疗,伍得先生近二十年的痛苦消失了,在继续做了一次巩固治疗后,伍得先生感觉到了一个正常人的轻松和舒适。
临别了,伍得先生双手翘起大拇指对我们说:“中国针灸very very good,我会把难治的顽疾介绍到中国,介绍到你们这里来”。
二 传统中医疗法治疗一例疑难剧痛症
(该病例是一例极少见的疼痛病例,也是我们实例操作中较有意义的一例,发表于我院院刊)
王某,女,33岁,哈尔滨人。05年11月8日就诊。
症状:
腰、背痛二年余并渐重,夜间痛甚,不能入睡。痛呈火烧样,剧痛难忍,有晨僵(陪同家属反映患者已有几次表示疼痛难忍要自杀)。疼痛呈持续性,但下半夜明显加重,不能平卧,只能抱着枕头跪在床上彻夜不眠。患者经朋友介绍来我科就诊。
检查:
颈、腰椎及四肢关节活动正常无畸形,无肿胀压痛。深呼吸胸廓活动稍受限,胸4棘突两侧压痛以左侧明显。腰肌紧张并腰3横突明显压痛,且左侧较右侧明显肿胀隆起,但局部无红热。枕墙距为0。甲状腺无肿大,无手足震颤。神经生理反射正常,未引出病理反射。
就诊史:
04年12月3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骨科诊断:1,腰背痛查因。2,请风湿科会诊,除外强柱。
风湿科诊断:脊柱关节病。
04年12月8日 上海长海医院:
诊断:AS ? 查 HLA-B27(-)。
05年1月6日 广州南方医院:
诊断:强直性脊柱炎。 单克隆抗体法:HLA-B27(-)。
05年2月17日 双鸭山煤炭总医院:
诊断:不能定性强直性脊柱炎。可考虑腰三横突综合症。
05年3月8日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诊断:肌痛症。
05年3月9日 北京中医研究院国医馆:
诊断:1,腰背痛查因。2,强直性脊柱炎待除外。
实验室检查:
有意义的择录如下:
尿素氮 3.1 ↓ 总二氧化碳结合率 34.2 ↑
谷草转氨酶 62 ↑ 谷草/谷丙转氨酶 1.7 ↑
总蛋白 85 ↑ 球蛋白 31 ↑
类风湿因子 10.7 C反映蛋白 3.25
血常规:正常
B超:双肾正常,胆壁稍粗糙。
骨密度:正常
ECT:全身骨显像正常
X线:胸、腰椎正常,骶髂关节正常,骶骨远节陈旧性骨折
CT:L3.4、L4.5、L5.S1椎间盘轻度突出
MR:胸椎正常,L4.5、L5.S1椎间盘轻度突出
治疗史:上述各院根据诊断先后予服大量中药、中成药及多种西药(激素类、非甾体类、免疫抑制剂等等)、局部封闭等,但疼痛无任何减轻且逐步加重。
我科治疗:该患者历经各大医院著名专家诊治近二年,因多项检查与症状不符仍然未能明确诊断且症状逐步加重,并自言因剧痛难忍精神接近崩溃,经朋友介绍寄最后希望于我院。由于患者因四处求医经济状况已非常困难,因此,我们并没有勉强再进行实验检查诊断,而是在治疗方案上颇费心机。经仔细观察症情,该病例似与中医“踝厥”相似。明代《针灸大成》记载:“足太阳膀胱经是动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如结….是为踝厥”。然《针灸大成》并没有记载具体治疗方法。而唐代大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中有“膏肓腧穴无所不治,主羸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狂惑妄误….。论曰:昔秦缓不救晋候之疾,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针药所不及,即此穴是也。时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病疴难遣。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的论述。特选取左膏肓、神阙二穴,采用我自己创立的特异灸法予上二穴连续施灸。经治疗十五次,患者诉疼痛大减,夜间可安睡六小时。复诊时见患者精神爽朗,面带笑容,活动灵活,腰部肿胀隆起处完全平复,已自行停止治疗四天。
该病例有意义的是患者历经二年经各大医院诊治没有明确诊断,服用多种中、西药物疼痛不减反而逐渐加重直致难以承受。而用中医针灸疗法治疗半月已近治愈,说明针灸疗法在一些疑、难、奇症的治疗上有一定的优势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