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南平血案”谈“心理防御”
- 作者:龙浩文|发布时间:2012-04-04|浏览量:688次
2010年3月23日对福州南平实验小学来说是一个不堪回首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丧心病狂的杀人犯郑民生挥舞着罪恶的菜刀在短短55秒钟,致使13名小学生9死4伤。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南平血案”。这一事件在全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为什么他要杀害那么多无辜的学生?!
纵观“南平血案”的相关报道,从郑民生的人生轨迹我们了解到,他中专毕业后从医,后来又从单位辞职了,而且周围有各种传言,大家看不起他,多次失恋,另谋新职遇到困难,长期处于失业状态,家境贫寒。总之其人生归纳起来充满“挫折”二字。既有工作生活上的挫折,又有情感上的打击。但经历挫折比他大的人,不可胜数,如一夜之间倾家荡产的企业家史玉柱,求婚不成反遭女友侮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谢灵顿,一生中“三起三落”的世纪伟人邓小平,面对挫折为什么他们没有被击倒,反将挫折当动力,化挫折为力量,终获成就,得到社会的尊敬的和认可;而郑民生却将遇到的挫折怪罪于同事、恋人、单位、家庭和社会,并采取恶劣的方式报复社会,酿成了骇人听闻的“南平血案”。这就涉及到人类心理活动的一个研究领域??“心理防御”。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龙浩文
心理防御是指个体在遇到挫折与冲突时,为减轻内心不安与烦恼、恢复心理平衡和情绪稳定而表现出来的适应性倾向。面对挫折,生活中人们常运用以下几种机制进行心理防御。
否定:对已发生的不愉快的事实予以否认,认为它没发生过,以此减轻和逃避受挫折后的痛苦情绪,如面对绝症或亲人的死亡,许多人就常会本能地说“这不是真的”,用“否定”来逃避巨大的伤痛。
压抑:指把意识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胁性、痛苦的感受及冲动观念抑制到无意识中去,如死里逃生的人、失恋的人在事件过去后,以失去记忆来免去面对的痛苦与悲伤。压抑可以帮助人们控制罪恶的念头或不良情绪冲动。但长久的压抑将导致个体消极情绪的积累,诱发心理障碍。
补偿:因某种需要不能被满足而以另一种需要的满足来弥补。生理上的补偿如盲人的听觉和触觉特别灵敏;心灵上的补偿,如张海迪高位截瘫却奋发图强,终于功成名就。补偿作用运用恰当,会带给我们人生强有力的成就动机,若运用不当,则会产生恶劣后果,一个极端自卑的人可能变成一个目中无人,富于攻击性的人。
合理化:指一个人为掩饰其行为的错误而寻找理由为自己开脱,以保持心安理得。恰当使用合理化可以缓解、避免内心痛苦,减少攻击行为产生的可能性。事实上,在人生的不同遭遇中,除了面对错误外,当我们遇到无法接受的挫折时,短暂的采用这种方法以减轻内心的痛苦,避免心灵的崩溃,无可厚非,有句话说:“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就是一种适应生活的哲学。
转移:指当人们因种种原因无法向其指向的对象直接发泄憎恶、愤怒的情绪时,就转移到其他对象身上去,以减轻自己的精神负担。转移不一定只出现在负面的感受上(如憎恶、愤怒等),有时正面的感受(如喜爱等)我们也会作出同样的处理。例如:一位结婚多年,膝下尤虚的老师,将其全部心力用于关怀他的学生,就是正面转移的例子。
升华:是心理防御的最高水平,指把被压抑的无意识冲动引向比较崇高的方面,让那些不能被社会所接受和容忍的冲动或欲望,通过被净化,使之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成为某种高尚的追求,如歌德因失恋而创作了《少年维特的烦恼》、司马迁受宫刑之辱后成就了《史记》。
需要明确的是,防御机制无所谓优劣,面对挫折,采取适当的机制进行心理防御可以帮助您良好地适应环境,有效地维持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