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科麻醉
- 作者:孙玉华|发布时间:2008-03-28|浏览量:2748次
产科病人的麻醉
过去提起产科麻醉指的是手术麻醉,随着科技的发展及人口素质的提高,现在产科麻醉比较全面,如剖腹产,无痛分娩,内倒转,以及无痛人流等。产科麻醉不同其它科的手术麻醉,除了与其它手术麻醉同样达到止痛及手术的要求外,产科麻醉要做到,母婴安全,手术质量。减少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是产科麻醉应重点掌握的原则。邢台市妇幼保健院麻醉科孙玉华
产妇的血流有程度不同的稀释,血量增加,心输出量加大,周围血管系统阻力降低。有人认为妊娠期间子宫动脉、静脉的分流量大,母体虽然可逐渐适应这种生理上的改变,但极易受到扰乱,而失去平衡。故不能耐受高平面的脊麻。
产妇为了维持体位平衡,脊椎尤其是腰椎部位的前曲,可发生代偿性减少。注入椎管内的药液容易向胸曲方向流动,而致平面过高。再者增大的子宫与胎儿影响着母体的呼吸与循环,特别在平卧时,在肌肉松驰的情况下,可压迫腔静脉。影响静脉回流,使血压下降。
子宫运动神经纤维出自胸5-胸10,而大部分感觉神经则自胸11-胸12进入脊髓。故如麻醉平面超过胸6以上时,不但影响血压,而且影响子宫收缩,增加出血量。
严重低血压,不但影响母体,也影响胎儿,故母体收缩压不宜低于10.7KPA(母体原血压水平下降20-30%)
又因产妇腹压增高,妊娠子宫压迫下腔静脉,硬膜外及蛛网膜下腔静脉怒张,硬膜外腔容积相对减小,即使局麻药的容量不大,也可能引起范围较广的脊神经阻滞。因之对局麻药的浓度和用量,要严格注意,避免药液的容量过大。另外进行穿刺时特别要小心,以防刺破椎管内怒张的静脉,引起血肿。如硬膜外出血时,手术结束时,硬膜外腔注射0.9%氯化钠20毫升,使血液稀释易吸收,避免血肿压迫脊神经。但术后要定时随访,注意有没有脊神经压迫症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根据产妇的生理变化及我院多年的经验,我们认为对于产妇的无痛分娩及剖腹产,采用低位硬膜外麻醉,是一种较理想的麻醉。用药:(1)2%利多卡因(2)2%利多卡因和0.5%布比卡因(3)1.73%碳酸利多卡因。一次用量不宜超过15毫升,(无痛分娩用0.25%布比卡因和芬太尼0.2毫克加入止痛泵共计100毫升,根据产程调整用量).穿刺点取腰1-2或腰2-3较好(无痛分娩取腰3-或腰4-5),严禁麻药内加肾上腺素,以免抑制子宫收缩,延长产程及出血增多。如术中血压低需要用升压药时,严禁与催产素和麦角同时应用,以免引起严重高血压。平卧时注意子宫压迫腔静脉,必要时可把子宫推向左侧,以减轻对腔静脉的压迫。术中常规吸入高浓度氧气,以免胎儿在子宫内窒息。术前必须把新生儿急救器具准备好。
如病人为妊娠中毒症,其原因较多。如由于肝、肾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细菌感染,新陈代谢的改变或毒素物质经胎盘进入母体等。
妊娠中毒症的病人可能有下列问题:
1.程度不同的肝、肾功能不全
2.严重抽搐或昏迷
3.胎儿可能早产或死胎
4.严重高血压,可能导致脑血管意外
5.胎盘可能早期剥离
为了创造手术有利条件,术前可做下列措施:
1.吸入高浓度氧气
2.冬眠药物适当控制血压
3.10%硫酸镁10-20毫升静点,以防抽搐,有利于子宫血液供应。严重者可用硫苯妥钠加肌松药进行控制呼吸
4.也可用硬膜外麻醉降低血压,必要时可加大局麻药的用量,辅助镇痛、镇静药物。
妊高症、子痫、双胎等情况,可能胎盘血流供应比正常减少15%左右,胎盘绒毛微血管呈螺旋型,血管扩张药的影响小,而血管收缩药的影响大,应用不当,更加降低胎盘血液供应及其动脉血氧分压,胎盘血氧分压正常在75-100%,不应低于50%。
术中防止血压升高及处理:
术中除了输液不宜过快外,在麻醉中不要以升压药作预防性用药。如术中血压下降20%时间不长,问题不大,应尽量不用或少用升压药,可先吸氧同时改变体位,加快液体输入,以改善之。若血压继续下降30%以上时,可酌用小量麻黄素,但避免与催产素同一时间应用,否则可使血压剧增,引起脑血管意外。升压药不但能促使产后发生高血压,且可使子宫动脉收缩影响血流,导致胎儿窒息,应避免使用。术中万一需要用升压药时.以麻黄素为首选,间羟胺次之,甲氧胺既能影响子宫动脉血流,导致胎儿窒息,应禁止使用.如术中严重高血压,麻醉后血压不能下降时,特别是舒张压升高时,应既用氯丙秦2.5毫克每15分钟用一次,快速注射,直到血压满意程度,以达到12.5-15毫克为限 (氯丙秦主要在肝脏分解,随大便排除体外,不通过胎盘屏障)如血压仍不能下降到满意程度时需观察25分钟后方可续用。必要时可用哌替啶及异丙嗪合剂(既有镇痛,镇静抗过敏作用)。
总之;产科麻醉要特别注意,术前详细了解病史,并且作好一切抢救工作。术中细心观察,术后及时随访。必要时请内科医生一并监测确保母婴安全。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