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肺结核咯血的止血治疗对比研究
- 作者:何日东|发布时间:2009-06-04|浏览量:2774次
老年肺结核咯血的止血治疗对比研究
何日东
524037 广东湛江,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摘要】目的 对比和分析普鲁卡因与垂体后叶素两种方法治疗老年肺结核并中、大咯血的止血效果、禁忌症和副作用。 方法 观察组:普鲁卡因300m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500ml中静脉滴注,15~20滴/min ,每天二次,维持至咯血停止后72小时;对照组:垂体后叶素10~20u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脉滴注,15~20滴/min,每天二次,维持至咯血停止后72小时。 结果 普鲁卡因组止血效果显著高于脑垂体后叶素组(P<α),而且脑垂体后叶素组禁忌症及副反应显著高于普鲁卡因组(P<0.005)。 结论 普鲁卡因比垂体后叶素更适宜于治疗老年肺结核中、大量咯血。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感染内科何日东
【关键词】 老年人;肺结核病;咯血;普鲁卡因;垂体后叶素
Comparative study of hemostatic treatment for pulmonary tuberculosis secondary haemoptysis of the aged HE Ri-dong.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Zhanjiang Central Hospital, Zhanjiang,Guangdong,524037,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We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hemostases effects ,contraindication and side effects of Procaine and pituitrin in the treatment for pulmonary tuberculosis secondary middle and large haemoptysis of the age. Method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 mix procaine(300mg) with glucose(5%) for intravenous drip, 15~20gtt/min twice a day. It is maintained 72 hours after the haemoptysis stops. Comparative group: We We mix pituitrin (10~20u) with glucose(5%) for intravenous drip, 15~20gtt/min twice a day. It is maintained 72 hours after the haemoptysis stops. Results The procaine group has a better hemostatic effect than the pituitrin group;While the pituitrin group has more tangible contraindication and side effects. Conclusions Procaine is more suitable than pituitrin for the treatment for pulmonary haemoptysis of the aged.
【keyword】The aged;pulmonary tuberculosis;Haemoptysis;Procaine;Pituitrin
结核病疫情的控制在当今全世界范围内仍然相当困难,我国结核病的流行现状尤为严峻,随着老年化社会的到来,结核病的流行高峰已移到老年人群。咯血是肺结核病的常见症状,中、大量咯血可造成窒息或失血性休克而导致死亡,老年人由于各脏器功能低下,一旦发生中、大量咯血,则更易引起窒息、休克以及呼吸、心脏功能衰竭死亡。我科对2000年7月~2005年6月期间入院的老年肺结核并中大量咯血患者,分别使用普鲁卡因与脑垂体后叶素进行止血治疗对比研究,以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副作用以及对心肺等器官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入选病例设计
为了保证分组设计的随机性,把单月收治的病人归入普鲁卡因治疗组,把双月收治的病人归入垂体后叶素治疗组。
对普鲁卡因皮肤过敏试验阳性、合并休克者排除出普鲁卡因治疗组;对并存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心功能衰竭者排除出垂体后叶素治疗组。
患者情况
1.2.1两组病人均为我科于2000年7月~2005年6月收治的肺结核并中大量咯血病人。单月收治83例,其中1例普鲁卡因皮试阳性。入选普鲁卡因治疗组82例,其中男64例,女18例;年龄60~93岁,平均年龄71.3±8.1岁;中量咯血66例,大量咯血16例;初治10例,复治72例。双月收治87例,因合并高血压8例、冠心病6例、肺心病5例,入选垂体后叶素治疗组68例,其中男55例,女13例;年龄61~89岁,平均年龄72.1±7.8岁;中量咯血42例,大量咯血13例;初治8例,复治60例。
1.2.3 两组病例上述其它情况:性别、年龄、咯血量、病程等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治疗方法
1.3.1普鲁卡因治疗组:普鲁卡因300m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500ml中静脉滴注,15~20滴/min ,每天二次,维持至咯血停止后72小时。咯血凶猛者,先予普鲁卡因40mg加入5%葡萄糖40ml中缓慢静注。
1.3.2垂体后叶素治疗组:垂体后叶素10~20u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脉滴注,15~20滴/min,每天二次,维持至咯血停止后72小时。咯血凶猛者,先予垂体后叶素6u加入5%葡萄糖40ml中缓慢静注。
1.3.3两种方法治疗开始两小时内每30分钟测量血压一次,以后每2小时测量一次,并根据血压变化调整滴注速度,使血压变化幅度控制在基础血压20%范围内。
1.3.4两组病例同时给予积极抗结核、抗感染、对症支持及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治疗措施。
1.4 观察不良反应 主要观察血压、心电图、心肌酶变化以及胸闷、心悸、头晕、头痛、腹痛、恶心、呕吐、尿潴留及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
1.5对治疗72小时仍未能控制咯血、治疗期间出现窒息先兆及出现现严重不良反应者,给予行支气管动脉栓塞介入治疗。
1.6疗效评价方法
1.6.1咯血完全停止或仅咳血痰,且连续72小时不反复者为有效控制。
1.6.2分级记录两组病例治疗后 ?12小时、12~ 小时、24~ 小时、48~ 72小时各时间段咯血被有效控制的病例数。
1.6.3不能耐受两种治疗方法的病例数、死亡人数,及72小时内未能有效止血例数均记为无效。
1.7医学统计学方法 应用四表格资料X2检验、Ridit分析。
2 结果
2.1表1所示为两组病例对两种治疗方法的禁忌症和适应症,四表格资料X2检验,结果X2=17.42 ,P?0.005 ,两组病例在使用两种治疗方法的禁忌症上有显著差异性,垂体后叶素治疗组高于普鲁卡因治疗组。见表1。
表1 两组病例对两种治疗方法的禁忌症和适应症
|
2.2两组治疗方法控制效果如表1所示,为两组病例治疗开始后不同时间段内有效止血的病例数。垂体后叶素治疗组9例无效病例包括用药期间2例因血压明显升高、1例心电图提示出现心肌缺血改变、1例发生剧烈腹痛而改用其他方法治疗,另外,1例死于呼吸衰,1例死于窒息,3例因超过72小时未能有效控制而改用支气管动脉栓塞介入治疗。普鲁卡因治疗组3例无效包括1例死于窒息,2例因72小时内未能有效控制而改用支气管动脉栓塞介入治疗。采用Ridit分析方法处理,u=49.05, u>u0.05/2 , P<α,两组间有显著差异性,说明普鲁卡因较垂体后叶素止血更快速有效。见表2。
表2 普鲁卡因治疗组与垂体后叶素治疗组有效控制病例数对比
组别 无效 48~ 24~ 12~ ?12 (小时) 合计 |
垂体后叶素组 9 10 18 15 16 68
普鲁卡因组 3 9 16 28 26 82 |
2.3 两组病例治疗的副作用 垂体后叶素治疗组共68例中,出现血压显著升高5例,其中2例因使用降压药无效而中断治疗,3例出现腹痛,1例心电图提示出现心肌缺血改变,2例男性病人发生尿潴留。普鲁卡因治疗组共82例中1例出现药物疹,1例出现恶心、呕吐,经对症处理后均可继续使用原方案。两组病例应用四表格资料X2检验,结果X2=11.49 ,P?0.005 ,两组病例在使用两种治疗方法后出现的副作用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性,垂体后叶素治疗组高于普鲁卡因治疗组。见表3。
表3 两组病例治疗出现副作用对比
处理 发生 未发生 合计 发生率(%) |
垂体后叶素治疗组 13 55 68 19.12 普鲁卡因治疗组 2 80 82 2.44 |
合计 15 135 150 |
3 讨论
3.1肺结核咯血原因多为渗出和空洞病变存在或支气管结核及局部结核病变引起支气管变形、扭曲和扩张或支气管动脉瘤及空洞内血管瘤形成等[1]。肺结核患者咯血可引起窒息、失血性休克、肺不张、结核支气管播散和吸入性肺炎等严重合并症。尤其以中、大量咯血患者最为严重。
3.2 老年结核病患者由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病情进展迅速,且临床表现不典型,部分病人就医时肺组织已严重损坏,发生咯血较青壮年患者更多见、更严重[2],由于大多数老年患者并存慢阻肺等呼吸道疾病及高血压、肺心病、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因而一旦出现中、大量咯血,老年患者更易引起窒息、休克、呼吸衰竭及心功能衰竭,所以快速有效的止血治疗是确保抢救成功的关键。
3.3垂体后叶素因其疗效确切,到目前为止仍然是内科治疗咯血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其止血机理是直接兴奋血管平滑肌,使小动脉收缩,使肺血管收缩,降低肺循环血量。普鲁卡因已有报导用于治疗咯血,其止血机制现认为与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兴奋迷走神经、扩张外周血管、减少肺血流量、降低肺动脉压及支气管动脉压有关[3]。
3.4 由于老年肺结核并中、大量咯血患者可随时发生严重并发症而导致死亡,因此止血的快慢是评价疗效的关键指标,通过统计学分析说明普鲁卡因治疗老年肺结核中、大咯血比垂体后叶素效果更好,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大部分老年结核病患者为复治病人,病情反复迁延不不愈,肺血管床破坏严重,且长期缺氧导致肺小动脉痉挛,形成肺动脉高压, 垂体后叶素加重肺动脉高压,不利于肺动脉血管破裂出血的治疗。而普鲁卡因则因扩张外周动静脉而使肺动脉血流量减少。②病情反复活动易合并支气管结核及引起支气扩张和支气管动脉扭曲、变形或动脉瘤形成。垂体后叶素使全身小动脉收缩,致体循环血压升高,不利于来自体循的支气管动脉破裂出血的止血治疗。而普鲁卡因则使体循的血压下降,减少支气管动脉血流量而利于止血治疗。③由于垂体后叶素的副作用,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调低了静滴速度,从而影响了药物的止血效果。部分病人则因严重副作用而停止使用垂体后叶素。
3.5 由于垂体后叶素可引起血压升高,降低心脏冠状动脉血流量,升高肺动脉压等副作用,入院时编入脑垂体后叶素组病例中21.48%因并存心血管疾病而忌用,显著高于普鲁卡因组的1.22%。
3.6 对比两组病例治疗产生的副作用,垂体后叶素治疗组显著高于普鲁卡因组,是因为老年人血管弹性降低,垂体后叶素引用内脏小动脉收缩,加重内脏器官缺血缺氧。同时由于老年肺结核病人大部分病程长,明显消瘦,体内脂肪少、血清白蛋白低,使药物分布容积减少,所以垂体后叶素引用的副作用较青壮年患者更明显。
总结两组病例对比研究结果,在老年肺结核并中、大量咯血的内科止血治疗中,普鲁卡因比脑垂体后叶素止血效果更好,而且安全性及可行性更高。
参考文献
1 韦中 硝酸甘油与立止血治疗老年肺结核大咯血23例 华夏医学 ,2003,16(2):219.
2 王健 老年肺结核咯血的临床特点分析 湖北预防医学杂志 2004,13(4):46.
3 满中华 普鲁卡因治疗大咯血68例疗效分析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3 ,3(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