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段钟平主任医师 教授
-
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科室:
肝病科
- 哪些人是丙肝的高危人群
- 作者:段钟平|发布时间:2011-10-13|浏览量:470次
随着乙肝疫苗在小儿的普遍使用及治疗技术的发展,我国乙肝感染者近年在逐步减少。但与此同时,丙型肝炎(丙肝)的问题则显露出来并日益受到重视,一个个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不时被发现。北京佑安医院肝病科段钟平
那么哪些人是丙肝的高危人群哪?要想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丙肝的传播途径说起,丙肝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血液传播。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输血和血液制品发生的传播。早在1993年之前,我们国家和世界其他许多国家一样,还没有办法对血液进行丙型肝炎病毒的筛查,许多后来明确是丙型的患者在当时被诊断为“非甲非乙肝炎”,这是因为当时科技水平不高造成的。我国从1993年起对献血员筛查丙肝抗体(抗-HCV)后,该途径得到了明显控制,但因为试剂不是太完善,筛查指标不多,加上有的地方筛查普及不够,还有部分人输血感染了丙肝,这种情况到1995年得到明显改善。所以,我国绝大多数因为输血感染的丙肝,都发生在1996年之前哪个时期。
由于抗-HCV存在窗口期(从病毒感染到能够查出抗体的一段时间)、抗-HCV检测试剂的质量不稳定及少数感染者不产生抗-HCV,至今也无法完全筛出HCV阳性者。因此,大量输血和血液制品仍有可能感染丙肝。
2、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在某些地区,因静脉注射毒品导致HCV传播占60%~90%。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也是经皮肤传播的重要途径。一些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和血液暴露的传统医疗方法也与HCV传播有关。另外,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和穿耳环孔等也是HCV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
3、性传播。与HCV感染者性交及有性乱行为者感染HCV的危险性较高。同时伴有其他性传播疾病者,特别是感染艾滋病毒(HIV)者感染HCV的危险性更高。
4、母婴传播:丙肝阳性的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2%,若母亲在分娩时丙肝核酸(HCVRNA)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可高达4%~7%。合并HIV感染时,传播的危险性增至20%。HCV病毒高复制可能增加传播的危险性。
5、其他途径。部分HCV感染者的传播途径不明。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HCV。
一旦了解丙肝的传播途径,我们基本能够判断哪些人是丙肝的高危人群了,他们主要包括以下八类人群:
(1)输过血及血液制品的人:特别是1996年之前有过输血史者更是高危人群。在那个时期反复献血或有单采血浆的历史(把血浆采走而把红血球再输回体内)者因为污染机会较多也比较危险。其他人群如因血液病多次使用血制品的人。
(2)静脉毒瘾者:常会因为共用不洁注射器而造成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这在一些地区和特定人群中有很高的风险。
(3)与丙型肝炎患者有密切接触者:如家庭成员中夫妻、子女、父母之一有丙肝,其他密切接触的人存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可能。但与乙肝一样,一般同事间的接触,使用公用电话、卫生间,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共用餐具和水杯等,并不算密切接触,不会传播丙肝。
(4)妈妈是丙肝的婴幼儿:可能在宫内感染及分娩时传播,也可能在产后通过哺乳及其他密切接触等传给孩子。
(5)与丙肝感染者有过性行为的人:如丙肝感染者的同性恋及异性恋人,妓女、嫖客、同性恋等性混乱者均存在传播、感染丙型肝炎的可能。通过这一途径感染的人数近年有明显上升趋势,值得重视。
(6)接受脏器移植者:可因为器官移植的供体、骨髓中有丙肝病毒感染,或术中大量输血而造成感染。
(7)血液透析者:反复接触血液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8)其他人群:有过在消毒不严的场所进行过牙科手术、肌肉或经脉注射、针灸、耳朵打孔、纹身美容、修脚等的人,有过意外刺伤的医护人员。
所以,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朋友属于以上高危人群,一定要注意丙肝的问题。诊断丙肝并不困难,化验一下就可以了。
作者简介:
段钟平,男,48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副院长,我国知名的疑难及重症肝病诊疗专家。通讯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外西头条8号,邮编 100069,电子信箱:duan2517@163.com,个人网址:liverduan.haodf.com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