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微创治疗-足跟痛
- 作者:曹云|发布时间:2013-06-20|浏览量:1597次
南通市中医院针灸科曹云
在我们的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来看足跟痛的病人,他们一进诊室就说:“大夫,我脚跟痛,想拍张片子看看是不是长骨刺了?”在他们的眼里,认为足跟痛就是骨刺“扎”的!
这个观点并不完全正确!因为足跟痛的病人,有的有跟骨骨刺,有的则没有,另外有跟骨骨刺的人并不一定出现疼痛。其实,足跟痛是由于跟骨及周围组织损伤造成无菌性炎症引起的,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足跟痛的原因、特点、治疗方法和生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足跟痛是怎么形成的?
足跟痛医学上称之“跟痛症”,是一种以足跟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症,多发生于中老年及肥胖的女性。导致足跟痛有多方面的原因,可由不同的疾病引起,而不同的疾病又有各自的特点:
1、跟下脂肪垫炎:我们人类在跟骨下方有一个脂肪垫,它的主要作用是吸收震荡,缓解重力对跟骨的冲击。如果脂肪垫受伤,比如走路时足跟部被高低不平的路面或小石子硌伤,或由于长时间站立行走的压迫刺激,就会使脂肪垫发生无菌性炎症,出现充血、水肿、甚至增生等改变,从而出现跟下疼痛。
2、跖筋膜炎与跟骨骨刺:跖筋膜位于足下方,起自跟骨结节前下方。如果长期站立工作,或因扁平足,跖筋膜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筋膜的起点即跟骨结节前下方处,因反复的牵拉刺激会发生充血、水肿、渗出,形成无菌性炎症而出现疼痛。日久还可出现骨质增生,形成骨刺。
3、跟腱止点滑囊炎:跟腱附着在跟骨结节的后上部,在其周围有许多小滑囊。如果外伤或劳损,如穿鞋摩擦或长时间走路,就可导致滑囊发炎,出现疼痛。
4、跟骨骨骺炎:该病多见于6~14岁的少年儿童,由于过多跑跳或运动不当所致。
5、其他:跟骨高压与跟骨周围筋膜炎等,均可以导致跟部疼痛。
中医学对跟痛症的认识
隋代著名医学家巢元方在《诸病源侯论》中,称足跟痛为“脚根颓”,书云:“脚根颓者脚跟忽痛,不得着也,世俗呼为脚根颓。”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大医学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称之为“足跟痛”。中医学把足跟痛的病因病机分为三类:
1、气滞血瘀型: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血行缓慢、瘀血阻滞,脉络被阻,则气血运行不畅而痛,且痛有定处,疼痛拒按,行走受限。
2、寒凝血瘀型:气血运行缓慢,复感寒邪,寒主凝滞、主收引,致使经络被阻、气血凝滞不通而痛,疼痛拒按,喜热怕凉。
3、肝肾亏虚型:肝肾及其分支别络绕跟部行走,肝主筋、主藏血,而肾主骨、主藏精、精生髓。年老之体,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经脉失充,则筋失所养,骨失所主,骨萎筋弛,故站立或行走时跟部酸痛、隐痛、乏力,疼痛喜按,触之痛减。
足跟痛有什么特点?
1、跟骨下脂肪垫炎:站立或行走时跟骨下方疼痛,有僵硬肿胀感,压痛明显,压痛点在跟下负重区及其内侧。x线片可见跟骨负重区下方的软组织影像密度增高。
2、跖筋膜炎与跟骨骨刺:站立或走路时,足底或跟骨前下方疼痛,压痛明显,牵扯足底跖筋膜可使疼痛加重。有跟骨骨刺者,x线片可见增生。但跟骨骨刺的大小与跟部疼痛程度不成正比,跟痛症在经过治疗疼痛消失后,跟骨骨刺仍然存在。
3、跟腱止点滑囊炎:跟腱附着处疼痛,肿胀,疼痛可因走路过多而加重。局部压痛明显,踝关节背伸、跖屈时疼痛加重,不能踮脚。部分患者的x线片可见局部钙化影。
5、其他:跟骨高压与跟骨周围筋膜炎的跟部疼痛散在,压痛较广泛,久走久站后会加重症状。
足跟痛如何治疗?
足跟痛是由劳损和退变所致的以跟骨周围或跟骨下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组证候群,其治疗方法颇多,但封闭、理疗、中药熏洗等保守治疗易复发,而手术治疗因需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创伤大,有的方法尚有争论… 。采用中医九针(如:拨针、刃针、针刀等)微创闭合松解术,通过定点刺入压痛点,将局部变性挛缩的腱膜部分切断,缓解张力,减轻局部应力,是目前治疗足跟痛较好的疗法!
足跟痛病人的要注意什么问题?
1、减少跟部负重刺激:少站立、少走路,尤其不能刻意去走鹅卵石路,让足跟部充分休息,为以利于损伤的愈合和炎症的吸收。
2、穿鞋要略:穿鞋宜用宽松的软底鞋,如旅游鞋等;走路时在足跟部加上厚的软垫,或用足跟垫,以减少对足跟的刺激和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