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肝病毒标志?两对半的临床意义(1)
- 作者:张成平|发布时间:2013-06-20|浏览量:1051次
一、hbsag及抗hbs
hbsag及抗hbs是临床最常用及最重要的乙肝病毒标志,hbsag系乙肝病毒外壳,抗hbs系机体针对表面抗原产生的抗体。
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血清中hbsag阳性是hbv感染的标志。本身具有抗原性,无传染性。但由于hbsag常与hbv同时存在,故认为是传染性标志之一。但须注意,hbv-dna可自x基因区终点起逆向与肝细胞发生整合,整合后的s基因表达较强,不断产生hbsag,整合的hbcag基因组被抑制,不表达hbeag、hbcag,在这种情况下,即使hbv已从体内清除,而hbsag仍可持续阳性,从理论上讲,这种hbsag阳性血液并无传染性。北京军区总医院肝病科张成平
急性hbv感染后,血清中首先出现hbsag,整个急性期均可阳性,至恢复期可滴度下降或转阴。如hbsag持续阳性半年以上,称为慢性hbsag携带者(无症状hbsag携带者),可持续阳性达数年。一般认为hbsag滴度与病变程度不成比例。肝功能正常,hbsag滴度高,肝脏可无明显病变,若hbsag阴性及dnap阴性,表示无重要传染性。反之,肝功能异常,hbsag滴度不高,肝脏可有明显病变,如有部分肝硬化、肝癌患者呈hbsag阴性或低滴度。无症状hbsag携带者或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均可有相同的hbsag滴度变化不能代表病情的轻重,因此分解此不能将hbsag滴度的变化作为判断病情轻重的指标。
用免疫电镜及免疫荧光法在肝细胞浆内证实有hbsag,而血清中hbsag阴性,其机制尚无确切解释。已知原因之一是现用的ria检测法,其测试灵敏度为10-5,尚不能测出最低感染量(10-7),因此有10%假阴性,故对hbsag的判断,以阳性有诊断意义,阴性不能排除hbv感染。近年发现血清中hbv标志均阴性,而在白细胞或肝细胞内检出hbv-dna,说明确定或除外hbv感染不能单凭hbsag是否阳性,应与其他标志结合判断。
hbsag有10个亚型,各亚型间存在不完全的交叉免疫。近年用亚型单克隆抗体研究表明,d和y、w和r决定簇可以同时存在于同一病毒抗原颗粒上,形成adwr、aywr、adyw和adyr复合亚型。其机制为①不同亚型病毒的双重感染;②单一亚型病毒感染后,有的hbv-dna发生点突变。临床表现病情反复,肝脏损害较重,因而有的hbv感染者血清中同时hbsag阳性、抗-hbs阳性。
抗-hbs 为感染hbv或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的一种保护性抗体。抗-hbs在初次感染hbv后6~23周出现,约20%在感染早期出现,进入恢复期在hbsag消失后数月至1年抗-hbs出现。抗-hbs阳性表示已获得免疫。定量检测抗-hbs的效价,认为抗-hbs效价≥iuml表示有保护性。
hbsag及抗hbs一般不同时存在。可存在于血液及各种体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