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庆“五一口号”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消化道出血...
- 冬晓青烟
- 可疑胰岛素瘤
- 棘手的癌性疼痛
- 阿陀镇食管癌患者的康复之旅
- 崎岖人生路
- 胃癌日记1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的农民医...
- 虞河春色
- 胰腺癌诊治指南(复旦大学附属肿...
- 肺癌治疗指南(节选)
- 慧明法师开示信愿行
- 慧明法师开示戒定慧
- 献爱心送温暖,积小爱成大爱
- 家和万事兴
- 学习祭母文
- 虞河漫步
- 兴衰自然
- 忽视咯血诊治致患者死亡1例
- 导管内乳头粘液腺瘤(intra...
- 药物不良反应分类分级
-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 儿童巨结肠
- 清心*励志
- 国庆感言
- 秋雨浓
- 心随势转
- 2011-9-16中晚期肿瘤
- 酒精戒断综合症(转载)
- NCCN临床实践指南更新要点-...
- 胃癌的初筛
- 新校园.旧校园有感
- 重庆行
- 新领导新思路
- 浮躁之思
- 十二指肠胃反流及胆汁反流性胃炎...
- 十二指肠胃反流
- 夏雨有感
- 烟台行有感
- 卫生部印发乳腺癌诊疗规范(20...
- 和Lu之心语
- 抗癌必备50招(17-24)
- 少见化工厂中毒事件
- 乐游春
- 2009年肝癌治疗指南
- 肝癌日记
- 横结肠冗长致习惯性便秘1例
- 别让“小问题”酿成“塌天祸”:...
- 妊娠用药分级
- 胃癌诊疗最新进展(好文选读)
- 胃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 血脂异常
- 胆囊结石防治
- 胆固醇结石成因
- 高胆固醇血症、胆固醇结石与胆囊...
- 胃镜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 痔疮家庭治疗措施简介
- 胃癌化疗指南2009版(解读)
- “不足”歌
- 健康歌
- 丰年瑞雪
- 出血坏死性小肠炎
- 武侯祠凭吊
- 花重锦官城
- 生物学治疗之一:阻断胃癌血管生...
- 胃癌化疗方案集锦
- 美国国家癌症综合治疗联盟(NC...
- 美国胃癌分期联合委员会(AJC...
- 百草枯中毒
- 泰山一日游
- 哪些人需要做胃镜?
- 学科最近工作简介
- 胃癌防治的回顾与反思
- 九仙山游记
- 金秋的思念
- 唱和
- 自戒
- 闹 市
- 心远地自偏
- 离别时
- 再题海棠
- 端 午 佳 节 和 淑 旺
- 顿 悟
- 癌???-- 理解必备
- 引言 + 健康与康复之旅
- 目录
- 作者的传奇,译者的追求,真实的...
- 肿瘤治疗的误区
-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 癌细胞是可以教育好的
- 成功治疗食管癌患者
- “利我、利他”与健康
- 捐献的“利我性”
- 食物过敏问答
- 魂兮归来
- 烟雨蒙蒙阳春游
- 治便秘的中药方子
- 慢性胃炎
- 两个转氨酶偏高,总胆汁酸76....
- 肠易激综合症
- 常年顽固性便秘怎样治疗?
- 呕吐,胸腔内经常似有异物下坠是...
- 乙肝大三阳四年如何治疗?
- 肝功检查一般都检查肝脏多的哪些...
- 25岁女孩,每天吃饭吃得很少很...
- 关于C14尿素呼气试验是否对胎...
- 乙肝携带者如何母婴阻断?
- 胃手术后形成粘连性肠梗阻该怎么...
- 乙肝病毒进入体内有哪些结果?
- 过敏性紫癜
- 消化内科挽救重症肝炎患者生命
-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效果...
- 典型病例1
- 潍坊医学院附院消化内科发展重点
- 胃肠间质瘤
- 作者:张红梅|发布时间:2010-08-07|浏览量:383次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一种独立的肿瘤,临床并非十分罕见。结合我院新近诊断的1例病人,就GIST的组织发生、病理特征、临床特点、诊断依据,以及分子靶向药物Imatinib治疗进展做一简要叙述。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季万胜
患者情况 男,退休医师,柏油样大便2天来诊,胃镜下发现胃底近贲门处5*4cm息肉样隆起,广基,表面光滑,与周围粘膜分界不清,上有一0.5*0.5cm溃疡,外覆血痂,食管、胃窦、十二指肠球部、降部均未见异常。拟行手术切除,术中送冰冻切片快速病理诊断。
概念 肿瘤位于胃肠道,起源于间叶源性肿瘤,组织学形态有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或多形性细胞。免疫组化表达KIT蛋白(CD117)阳性,遗传上存在频发性c-kit基因突变,还可发生于腹腔软组织如网膜、肠系膜或腹膜后,均具有与GIST形态学、免疫表达及分子遗传学的相同特征。
GIST研究历史 1960年被认为是平滑肌肿瘤或平滑肌母细胞瘤,并被WHO分类列为上皮样平滑肌肉瘤。至80年代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开展以后,发现免疫表型desimin多为阴性,smooth muscle actin(SMA)阴性或灶性阳性,S-100蛋白常为阴性或局部弱阳性。电子显微镜发现不显示典型的肌性和神经性的特点。1983年,Mazur和Clark研究确定以胃肠道间质瘤(GIST)命名这类肿瘤。1993年确定CD34为相对特异的免疫组化标记物。1998年Hirota发现GIST c-kit基因功能获得突变,确定KIT蛋白产物(CD117)是高特异性的标记物。90年代以后免疫组化以及电镜技术发现GIST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非定向多潜能间质干细胞,是具有c-kit基因突变和KIT蛋白(CD117)表达为生物学特征的独立的间质瘤。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gastrointestinal mesenchymal tumor, GIMT)与GIST概念与所含肿瘤范围不同,GIMT中约73%为 GIST,其他GIMT有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脂肪瘤、神经鞘瘤和胃肠道自主神经肿瘤等。
大体形态特征 肿瘤直径 0.8cm~20cm,可单发或多发。肿瘤多位于胃肠粘膜下层(60%),浆膜下层(30%)和肌壁层(10%)。境界清楚,无包膜,向腔内生长呈息肉样肿块常伴发溃疡形成,向浆膜外生长形成浆膜下肿块。临床上消化道出血与触及肿块是常见病征。位于腹腔内的间质瘤,肿块体积常较大。肿瘤大体形态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切面呈灰白色、红色,均匀一致,质地硬韧,粘膜面溃疡形成,可见出血、坏死、粘液变及囊性变。
组织形态特征 GIST包括发生在消化道外者组织学形态相同。基本有两种细胞类型即:多数(70%)由梭形细胞,少数(15%)由上皮样细胞组成,二种细胞混合型(15%),不同细胞类型与肿瘤恶性程度无相关关系。
分子遗传学特征 GIST中原癌基因c-kit功能突变是普遍存在的(80%),c-kit基因可发生多个位点突变,发生在外显子11、9、13及17,另外不显示c-kit基因突变者还有PDGFRA突变(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c-kit原癌基因突变使酪氨酸激酶活化,引发细胞无序的增殖失控和凋亡抑制,这是GIST发病机理的关键,与GIST恶性程度及预后不良相关。采用PCR检测肿瘤组织中c-kit及PDGFRA突变情况与分子靶向药物Imatinib疗效、疾病进展时间与总生存率相关。
治疗 过去提倡手术切除,目前大医院多采取内镜下粘膜下肿瘤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tumor excavation, ESE),还可选择靶向性药物(格列卫)Imatinib。晚期间质瘤的预后较差,如腹腔广泛转移,建议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