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PA通气道应用于全麻剖宫产手术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
- 作者:郭永|发布时间:2011-02-14|浏览量:1229次
摘要 目的:观察SLIPA通气道用于剖宫产手术的麻醉效应和对新生儿Apgar评分及神经行为能力(NBNA)的影响。方法:足月单胎妊娠行剖宫产手术患者6O例,随机分为喉罩组(S组,n=30)和气管插管组(T组,n=30)。观察插管(罩)前后、拔管(罩)前后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02)、气道峰压(Paw)的变化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两组产妇分别在胎儿娩出时抽取脐动、静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分别记录两组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间、1分钟和5分钟Apgar评分以及新生儿出生后3天和10天的NBNA分值,并比较这些指标和血气分析指标。结果:S组导管插入、拔出后的MAP、HR较其插入和拔出前无明显变化,T组则有明显变化(P<O.O5)。手术过程中两组PetCO2和Paw无显著差异(P>0.05)。新生儿1分钟和5分钟Apgar评分、NBNA评分及胎儿娩出时脐动、静脉血的pH值,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SLIPA通气道安全用于剖宫产手术麻醉。潍坊市妇幼保健院产科郭永
关键词 SLIPA通气道; 剖宫产;Apgar评分;神经行为能力
SLIPA通气道是南非麻醉科医师Don Miller发明的一种新型喉上通气装置,不仅能防止胃内容物的反流和误吸,还可避免发生因充气过度以及一氧化氮二氧化碳弥散充气罩内压过高所致的术后咽痛和声音嘶哑。目前,SLIPA通气道在国内应用较少,尤其罕见于剖宫产手术全麻的报道,现就我院在剖宫产手术中SLIPA通气道的应用情况作一临床研究,报告如下。
l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60例足月妊娠产妇,入院时间为2009.11~2010.6,年龄20~35岁,体重60~80kg。32例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计数<90×109),5例智障患者,2例小儿麻痹症患者,5例脊柱畸形患者,3例高度紧张患者无法配合,9例志愿者,4例胎盘早剥出血。随机分为两组:SLIPA组(S组,n=30);气管插管组(T组,n=30)。
两组均排除了合并有全身系统性疾病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疾病、糖尿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术前可疑有胎儿窘迫以及预测新生儿出生体重<2500g的产妇。术前2h内均未用任何镇静或止痛药物。
1.2 麻醉方法:麻醉前30min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0.1g和阿托品0.5mg。入室后开放上肢静脉通道,面罩吸氧,常规监测ECG(心电图)、BP(血压)、SpO2(血氧饱和度) 、HR 、脑电双频谱指数(B IS),备吸引器。并将产妇右髋部垫高,使子宫向左倾斜。
产科医生消毒铺巾完成后,等待切皮时开始诱导。快速诱导后即行气管插管或SLIPA通气道置入,诱导时由助手压迫产妇环状软骨至气管插管成功。以丙泊酚1~1.5 mg/kg、氯胺酮1 mg/kg、阿曲库胺0.3~0.4 mg/kg静脉推注,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或SLIPA通气道,接麻醉呼吸机间歇正压通气,随即开始手术。胎儿娩出后静脉推注舒芬太尼0.4ug/kg,静脉泵入丙泊酚5~8mg/kg/h维持麻醉,术中持续监测呼吸循环参数。
1.3 观察指标:于插管前1分钟、插管后2分钟、拔管前1分钟和拔管后2分钟记录MAP和HR。手术开始后,记录两组患者的PetCO2和Paw。分别在两组产妇胎儿娩出时抽取脐动、静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记录两组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间、1分钟和5分钟Apgar评分,出生后3天、10天测定NBNA分值。NBNA分5部分、20项内容,行为能力6项,被动肌张力4项,主动肌张力4项,原始反射3项,一般反应3项。按每项0、1、2分计,满分40分,低于35分为不良。由经培训考核合格的专人进行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S组首次置管成功率为lOO% ,T组有2例再次插管后成功。术中两组Sp02均保持在98~100%之间, 两组患者的PetCO2和Paw, 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S组置入SLIPA通气道后心率、血压无明显变化,与T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两组麻醉诱导至胎儿娩出时间(I-D)、Apgar评分、 NABA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两组新生儿脐动、静脉血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SLIPA组和插管组各时点血流动力学变化( )
|
平均动脉压/(mmHg) |
心率/(mim-1) | ||
S组(n=30) |
T组(n=30) |
S组(n=30) |
T组(n=30) | |
基础值 |
91.7±7.1 |
88.7±8.8 |
65.8±11.2 |
63.8±11.8 |
插管前1min |
68.7±15.1# |
72.8±9.8# |
62.4±9.3# |
65.4±10.1# |
插管后2min |
77.2±12.0 |
111.2±9.6#* |
63.2±10.5# |
97.5±9.5#* |
拔管前1min |
90.4±9.9 |
95.5±10.7# |
80.6±9.0 |
85.2±11.4 |
拔管后2min |
92.3±12.5 |
106.2±9.3#* |
80.7±10.8 |
111.3±9.5#* |
N=50。1mmHg=133.3Pa。与基础值比较,#:p<0.05,与S组比较,*:p<0.05。
表2 两组新生儿娩出时间与Apgar和NBNA评分比较( )
组别 例数 I-D 1minApgar评分 5minApgar评分 3dNABANBNA评分 5dNBNA评分 |
S组 30 5.7±2.22 9.16±0.48 9.90±0.46 38.6 ±1.5 39.0 ±1.1 T组 30 2.6±0.71 9.21±0.22 9.93±0.23 37.0 ±2.7 39.0 ±1.6 |
注:两组比较P>0.05。
表3 两组新生儿脐动、静脉血气指标分析结果( )
组别 |
例数 |
脐动脉 |
脐静脉 | ||||
pH值 |
PCO2 (mmHg) |
PO2 (mmHg) |
pH值 |
PCO2 (mmHg) |
PO2 (mmHg) | ||
S组 |
30 |
7.32±0.02 |
50±8 |
27±8 |
7.32±0.06 |
52±4 |
36±8 |
T组 |
30 |
7.27±0.08 |
54±7 |
26±6 |
7.31±0.03 |
49±7 |
32±1 |
注: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剖宫产时全身麻醉有特殊性,既要考虑麻醉的深度,避免产妇术中知晓,抑制手术的应激反应,又要考虑麻醉药对胎儿的影响。
SLIPA通气道的插入操作和使用方法容易,能保证94%以上患者的呼吸道通畅,首次插入操作成功率为98%[1]。置入SLIPA通气道不需要任何器具而且较常规气管插管技术难度要低,其操作起来更容易快速[2]。与气管插管相比非侵袭的喉上通气装置更易于耐受,心血管反应小,无须暴露声门,能快速放置,要求麻醉深度浅,不会插入会厌谷。
本文结果显示SLIPA组与气管插管组心血管反应有显著性差异,置入SLIPA通气道后心率、血压无明显变化,而气管插管则变化非常明显,说明气管插管时喉镜片的置入对咽喉的刺激,以及气管导管对病人气管的刺激,在浅麻醉的状态下非常强。在正确的位置,非常符合人体学结构,从而将对咽喉部的刺激减少到最低。
虽然剖宫产手术的麻醉在我国仍以椎管内麻醉为主,但在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时,则应考虑全身麻醉。全麻最大的顾虑是诱导期产妇发生反流误吸、气管插管困难以及全麻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因此术前对产妇必需作好充分的评估和术前准备,评估气道情况。使用SLIPA通气道可以最低限度减少困难气管插管时对产妇造成的不必要损伤,从而也能尽量减少因插管困难致产妇长时间缺氧导致新生儿窒息的可能性。
近年以Apgar评分法为主,结合母婴血气分析、酸碱平衡和新生儿神经行为测验等作为依据评价各种麻醉方式对新生儿的影响两组麻醉所用全麻药剂量低于常规用量,实际产妇处于浅麻醉状态。为确保母胎安全,一般认为在麻醉诱导至胎儿娩出少于10min或切开子宫至娩出胎儿少于3min为宜。本组病例I-D均<10min,对Apgar评分无明显影响。由于全麻病人肌松优于硬膜外麻醉,且患者无牵拉不适等反应,因此新生儿剖出时间短于硬膜外麻醉组。本研究全麻组新生儿Apgar和NBNA评分未发现明显影响,可能与麻醉药剂量少,新生儿剖出时间短有关。
因此特别强调麻醉诱导需在手术者一切准备就绪后开始,手术者应操作熟练,动作迅速,尽快娩出胎儿,避免娩出时间延长,麻醉药在新生儿体内浓度过高而抑制新生儿[3]。也有报道认为,新生儿极少受到常规剂量全麻药物的影响,只有当大剂量和反复使用麻醉药物或存在其它一些不利因素时,才有可能发生并发症【4】。
为防止术中知晓,增强麻醉效果,减少产妇的应急反应,从而使血流动力学尽量保持稳定,在胎儿娩出后应立即静脉注射麻醉性镇痛药(如舒芬太尼)和镇静药(如丙泊酚或咪唑安定)以适当加深麻醉,防止发生术中知晓和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在维持期复合吸入低浓度的异氟醚,既可加深麻醉效果,又不抑制胎儿呼吸,同时不影响子宫收缩力【5】。
本研究比较了SLIPA通气道和气管插管用于剖宫产手术全麻对母婴生理功能的影响,前者对产妇手术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影响明显小于后者,且术后并发症少,只要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把握给药时机,可安全用于剖宫产手术的麻醉。
参考文献
[1] Miller DM ,Camporota L.Advantages of ProSeal and SLIPA airways over tracheal tubes for gynecological laparoscopies[J].Can J Anaesth,2006,53(2):188?193.
[2] Hein C, Plummer J, Owen H. Evaluation of the SLIPATM (Streamlined Line of the Pharybnx Airway), a single use supraglottic airway device, in 60 anaesthetised patients undergoing minor surgical procedures. Anaesth Intensive Care 2005,33:571-7.
[3]刘新伟,MegeaPole.84例全麻剖宫产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5,30(4):614.
[4]Sigalas J, Galazios G, Tsikrikoni I, et al. The influence of
the mode of anaesthesia in the incidence of neonatal morbidity after
an elective caesarean section [J]. Clin Exp Obstet Gynecol, 2006, 33: 10-12.
[5] ALLAHYARY E, ZAND F, TABATABAEE HR. Evaluation of the adequacy of general anesthesia in cesarean section by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index: an observational study[J]. Acta Anaesthesiol Taiwan, 2008, 46: 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