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论》哲学观随想
- 作者:李大治|发布时间:2010-01-20|浏览量:794次
《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由医圣张机所著,是《伤寒杂病论》中论外感伤寒的一部分,因其开创辨证论治方法,历来被视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从古至今,中医界的大师级人物无一例外皆会深入研读《伤寒论》,可见其影响之大,除了其中经方临床疗效确切、治则治法颇具指导意义之外,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也耐人寻味。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呼吸内科李大治
从大体来讲,首先,《伤寒论》基于唯物思想而成,书中只字未提鬼神、巫术之事,而以“如见鬼状”等文字描述当时被认为撞鬼的病人,从哲学观上来说,这在那个“医巫一家”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其次,《伤寒论》秉承《内经》、《难经》等古医书思想,认为阴阳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伤寒论》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一句就明确指出了正邪相争的结果决定了发病。若正气强,可自汗出愈,如“冒家自汗出愈”。若正虚邪盛,则邪气入里。在正邪斗争的过程中,主张抓住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故其方药绝大多数“单方重剂”可收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三,《伤寒论》中体现出仲景“医者易也”的变化观,认为疾病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遵从的,不同阶段要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方可收效,在六经传变中表现最为透彻。另外,也是《伤寒论》不同于前期其他医书的地方,仲景的认识论,建立在疾病可知可治基础上,完全立足于临床实践,所选方药皆由证而出,看上去凌乱不堪,无规律可循,但确又精准的反映出疾病的本质和辨证论治的精髓,无一主观臆测之私见,是现在所认为的一种科学的认识观。如爱因斯坦所说:经验事实给(科学家)规定的外部条件,不容许他在构造他的概念世界的时候过分拘泥于一种认识论体系。因而,从一个有体系的认识论者看来,他必定象一个肆无忌惮的无政府主义者。
《伤寒论》是由《汤液经》论广而成,故直接吸收和借鉴了《汤液经》。在古代朴素的辨证法、二分法、阴阳观等哲学理论的指导下创立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辨证方法。在八纲的基础上,发展为六经的辨证方法体系。如“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阴阳观、寒热观。“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乃可攻里”是表里观。“脉浮紧者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是虚实观。阴阳、寒热、虚实是病性,表里是病位,《伤寒论》在八纲的表里病位观的基础上发展为表、里、半表半里的病位观,这样将八纲发展为六经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六经从何而来呢?三阴三阳首先是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导源于《易经》。《易经》根据“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原理,把宇宙间万事万物归纳为阴阳两大类,又根据阴阳的消长转化规律把阴阳分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少为物之初,老为物之极并将向相反方向转化之期。但又认识到阴阳双方从少至老必有一壮,总是经历着初生、壮盛、衰老的消长转化过程,单用老、少的概念不能说明事物的全部规律,于是在一分为二的前提下,又产生了一分为三,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因此用三爻组成八卦,以推演事物运动的规律。八卦相互重迭,变为六十四重卦,用来解释宇宙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内经》是最早接受《易经》哲学思想指导的医学理论巨著。作者把《易经》中三阴三阳的哲学概念引人医学领域,结合五行学说加以发挥充实。首先是确定三阴三阳的名称,在沿袭《易经》少阴、少阳之名的同时,又将老阴、老阳改为太阴、太阳,以太、少分别表示阴阳多少的阶段,并补充了阳明、厥阴分别作为太阳至少阳之间阳气隆盛的阶段和两阴交尽向阳方转化的阶段。《素问?至真要大论》说:“阳明何谓?”,“两阳合明也。”;“厥阴何也?”,“两阴交尽也。”《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经之名导源于《易经》,完善于《内经》。《伤寒论》是在《内经》将《易经》三阴三阳哲学概念引人医学领域,用以精确地区分阴阳能量的多少盛衰,分析自然界的种种气象变化,说明人体的许多生理和病理变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成就的启发下,并继承和发展了《内经》的上述成就,首次把三阴三阳应用到临床医学的。有一个问题?不是两经,也不是四经,一分为二变成了一分为三,我想这是属于中国人哲学上的贡献,重视中间过程,不光有两个极端,也存在中间地带;不光有男有女,还有不男不女;不光存在福祸,也同时存在更多的平平淡淡;不光存在表里,半表半里更为重要。少阳不内不外是《伤寒论》中医传统一分为三理论在辨证论治中的使用,充分的发扬了这一理论,也是对哲学的补充和贡献。
有一个普遍存在于中医世界的问题,真理标准问题,简单地说就是《伤寒论》几千年前的东西,凭什么相信它,这在一般人看来是不成问题的,你可以说,事实证明,也可以说大家都这么说,但事实你看到了吗?即便看到了经过科学的随机、双盲、对照了吗?可重复吗?大师、院士说的话就一定是真理吗?这样一问,问题就出来了,就牵扯到中医学的根基了。其实并不是《伤寒论》的问题、不是中医学的问题,几千年历史,没有西医,不也一样繁衍至今,能说没效果?关键在于研究、认识、发展的方法。西方科学反思传统分两大派。有人称之为科学传统和技术传统;有人称之为唯理论传统和经验论传统;有人叫哲人传统和匠人传统。简单说来,就是一派重视理性思考,一派重视经验验证。唯理论传统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的柏拉图,近代以来的代表人物有笛卡尔、莱布尼兹、斯宾诺莎、黑格尔等。他们认为感官知觉常不可靠,为寻求知识的确定性(即科学性或真理性)必须从一些绝对可靠的最初原理出发,这些原理在他们看来是先验的或天启的,可以从澄明的心灵中发现。在他们看来,建立体系的标准逻辑方法是演绎法。这方面登峰造极的是黑格尔。他把逻辑看成基本科学,说:“逻辑是纯科学,即全面发展的纯粹知识”,必须以逻辑作为科学的开端。唯理论代表人物多属唯心主义哲学家,但这不等于他们对科学无贡献。如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莱布尼兹发现微积分(他们二人并提出与牛顿相竞争的物理体系)、康德提出天体形成的星云假说等,均为当代学界熟知。不过,总的来说,他们的成就在数学和逻辑学等抽象科学方面。经验论的出现是近代科学兴起的标志。经验主义者认为,经验所得和实证知识是唯一的真知,感性观察是知识的最初源泉和最后的评判者。他们不相信任何从假设出发演绎而来的真理。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培根、洛克、孔德、休谟、穆勒、马赫、罗素、维特根斯坦、石里克、卡尔纳普、来欣巴哈等。这个名单从16世纪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经验论者又可称为实证主义者,但并非都持唯物主义哲学观。崇尚经验的人并非都承认有一个不以经验为转移的外在世界。第一代实证主义者从培根始至穆勒止。他们的名著《新工具》和《逻辑》影响很大。在他们看来,发现科学原理的标准方法是归纳法。至于知识体系的构筑,即可以用归纳法,也可以用演绎法。一般认为,他们与近代自然科学密切相关,代表着科学的归纳时代。穆勒犹以全归纳主义者著称。第二代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马赫。他认为世界仅仅由人的感觉组成,而感觉属于心理问题。他的这种主观唯心主义立场曾受到列宁的深刻批判。但他对实验、比较、类比、演绎、归纳、想像等各种方法的逻辑解剖,揭示了他们从经验到理论概括运动中的作用。东方习惯按唯心、唯物看认识论,而且暗示前者必然谬误,后者一般正确。实际上唯理论和经验论并非与唯心、唯物分别等价。也不能说他们分别绝对谬误或正确。这两类传统在中医发展史早期是有的。比如,《汉书.艺文志》将医书分为医经和经方,前者属于科学或唯理论传统的作品;后者属于技术和经验论传统作品。那么,仲景岂非技术专家或经验论者了?实则非然。古人已承认:“前乎仲景,有法无方;后乎仲景,有方无法。方法具备,唯仲景此书。”(《伤寒论条辨.跋)这一判断虽失之绝对,但仲景完成了第一个理法方药具备并且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辨证论治体系并不过分。中医所谓“法”,即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所谓“方”,即医疗技术知识。仲景正是将当时的唯理论传统与经验传统所得的知识有机地结合为一体。然而,后世中医未能充分继承并发扬科学反思传统。特别是唐代之后,《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一统医学理论的天下,医界不允许从根本上怀疑它们的正确性。直到近代西医传入中国,中医学的理论核心才受到震动。其实,真理是相对的,每个人认识问题的方法角度不同,甭管是中国人还是洋人,也甭管是中医还是西医看到的只是真理的构象、多数也都还是幻影。让我们想想张仲景是怎么写出《伤寒论》的,首先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家族中死于伤寒者甚众,而医生相对须臾便处汤药,草菅人命屡屡发生,激发了仲景的斗志;其次以《汤液经》为蓝本,结合上古医经《内经》、《难经》等书及民间流传验方,结合自己临证经验,逐一验证,效及不效统统记录,联合六经内容整理成册,有唯理的方面,也有经验的部分,是两种的综合,我们现在使用《伤寒论》的方剂,治好了会说经方确实神效,难免三人成虎,治不好会认为自己掌握的不好,没有用对,因为毕竟据说有人擅用经方,屡起重症,我们相信仲景的原因到最后就剩下“因为张仲景是亚圣之才”,他不是一般人,是天才,天才是合乎逻辑的下意识,相信他绝对没错。听起来似乎荒谬,但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包括这种认识问题的方法也是合理的,生存在世上本来就要相信一些东西,先不说你看到的还不一定是真的,即便是真的,我们也无法看遍所有自己想要相信的东西然后再相信它。其实西医也是一样,凭什么相信它是真理,因为它有种类繁多的检查?检查得到的就是真理吗,那误诊为什么还频频出现?因为疗效好?你看到了?那为什么感冒还会看成咳嗽,急性气管炎会看成慢性?因为原来中医不能治的,现在西医能治了?那是你不知道,原来中医能治的,现在西医还治不了呢。因为西医基础厚实,三理一剖,分子生物学都是科学前沿?你怎么知道书上写的、学校里学的一定是真理呢,知不知道其中大部分是假说,再过几年说不定就会被全部推翻,药物更是试验性的对症措施,再过若干年现在的一线药品说不定全被定性为毒药。如果没有抗生素、激素西医恐怕做不了什么。因为有各种科学性强的实验佐证,证明了的嘛?样本多大算大,再大也不是全体;对照时间多长算长,这段时间有效,下段时间就可能致死;重复多少次算可重复,所有病人都能重复吗?恐怕最后你也只能回答,相信西医是因为它是西方来的,发达,大家都在看,不一样也罢是三人成虎、人云亦云。这有点像抬杠,但当我们这样考虑问题的时候,就会发现,中医和西医、《伤寒论》和《实用内科学》对问题的认识上处在同样的水平上,都是唯理和经验的综合,只不过后者更为流行,容易掌握而已。
以《伤寒论》等为代表的中医学建立在古代哲学??朴素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是结构医学、功能医学有机结合的医学,对医学认识的结构(有)给予功能的解释,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认识生命和疾病的本质,用两种方法预防和治疗,精深而博大。西医是结构医学,只看到生命的结构(四维时空),看不见生命运动的万千现象(功能)。况切西医认识的结构只是人体结构的一个层面。不是人体结构的全部内容。哲学源于各门自然科学,又是指导、定位自然科学的科学。今天的中医定位、中西医结合不能完成,说明现代哲学没有全部吸收中医的营养,是一个不完整的哲学,阐明中医的哲学内涵,完善现代哲学,建立起现代中国哲学,是中医走出困境、与时俱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