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仁廷主任医师
-
医院: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科室:
普通内科
- 山仙颗粒治疗中晚期肿瘤100例临床观察
- 作者:李仁廷|发布时间:2011-06-02|浏览量:829次
[摘要]:目的:观察山仙颗粒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 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0例采用山仙颗粒加西药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100例采用西药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 0. 05) 。结论:山仙颗粒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诊疗中心李仁廷
[关键词] 中晚期恶性肿瘤;山仙颗粒
恶性肿瘤若早期及时发现,经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大多数可得到根治。但有很大一部分患者首次就诊或确诊时已属恶性肿瘤晚期,已失去了行根治性手术、放疗、化疗的机会。还有一部分中、早期患者(不适合手术的,如鼻咽癌等) ,虽已行放疗或化疗,但肿块未能完全缓解。现代医学对这类患者只能进行对症支持治疗,不能有效地减轻其痛苦和延长生命。近3年来,针对此类病人,我科采用山仙颗粒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共治疗中晚期( Ⅱ~ Ⅳ期) 恶性肿瘤患者200 例,其中男105 例,女95 例。按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00例中,男54 例,女46 例;年龄19~70 岁;肝癌13 例,肺癌25 例,鼻咽癌6 例,乳腺癌21 例,胃癌18例,大肠癌6例,恶性淋巴瘤7 例,肾癌4 例。对照组100 例中,男49 例,女51例;年龄20~71 岁;肝癌12 例,肺癌26 例,鼻咽癌7 例,乳腺癌20 例, 胃癌18例,大肠癌6例,恶性淋巴瘤6 例,肾癌5 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 0. 05) 。
1. 2 诊断标准 200 例恶性肿瘤病人的诊断参照《现代肿瘤学》[1 ] ,包括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细胞学或病理学检查4 个方面,200 例病人均有细胞学或病理学检查结果支持其诊断。
2 治疗方法
2. 1 治疗组 采用山仙颗粒加西药常规治疗,山仙颗粒每日2次,每次2袋,口服,15日为1 疗程, 连用1-2 疗程。山仙颗粒由山楂、仙鹤草、苡仁、丹参、猪苓各30g、西洋参10g、莪术、龟版、鳖甲各15g 组成, 本院制剂中心生产, 每袋10g, (含生药11. 5g) 。
2. 2 对照组 予以西药常规治疗。
3 治疗结果
3. 1 疗效标准[2 ]
3.1.1 癌灶疗效 治疗效果根据病灶(肿块) 情况分为三级。痊愈:病灶(肿块) 完全消除,两次以上检查无复发;有效:病灶(肿块) 缩小或治疗3 个疗程以上病灶(肿块) 无增大;无效:病灶(肿块) 较治疗后增大。
3.1.2 生存质量 比较见采用karnofsky 评分标准, 治疗后上升10 分者为提高,下降10 分者为下降, 上升或下降不足10 分者为稳定。
3. 2 治疗结果
3.2.1 癌灶疗效 两组治疗结果的比较。(见附表1)
两组治疗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 0. 05)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附表1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组 别 | 例 数 | 治 愈 | 有 效 | 无 效 | 总有效率% |
治疗组 | 100 | 6 | 72 | 22 | 78 |
对照组 | 100 | 4 | 49 | 47 | 53 |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 05。
3.2.2 生存质量
附表2 生存质量对比
组 别 | 例 数 | 提高 | 稳定 | 下降 | 提高+稳定% |
治疗组 | 100 | 26 | 56 | 18 | 82 |
对照组 | 100 | 14 | 45 | 41 | 59 |
两组间生活质量提高率和降低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稳定率相比无差异。
4 讨 论
气虚血瘀是中晚期恶性肿瘤的主要病机之一, 气虚与血瘀并存, 互为因果, 导致了肿瘤的发生发展, 气为血帅, 气行则血行, 气虚推动无力, 血流运行不畅, 久则致瘀, 瘀久反过来阻碍气的运行, 耗伤精血, 损伤元气, 邪盛正衰, 促使了癌瘤的进一步发展恶化,这也是中晚期肿瘤治疗效果欠佳的主要原因。鉴于此, 我们选用具益气活血, 化瘀软坚药物制成山仙颗粒, 进行临床观察,结果表明: ①山仙颗粒有明显抑制肿瘤生长, 改善症状, 提高生存质量, 延长生存时间的作用,。②山仙颗粒与化疗同用, 可明显减轻化疗的毒性反应,。③临床观察无不良反应, 可作为气虚血瘀型恶性肿瘤的安全治疗药物。
参考文献:
[1 ]汤钊猷. 现代肿瘤学[M] .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4.108~35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 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第九分册) [M] .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 12~13